仅凭一首歌火的明星

核心提示文|令狐伯光2021年已经过去好几天,这个盘点、归纳和总结一年作品的东西应该在年底的时候就做了,毕竟新的一年应该是盘点期待的作品。但是有些盘点和总结的作品现在才看到,比如华语音乐的一个盘点。华语音乐不行的说法由来已久,2021年音乐人频繁塌

文|令狐博光

2021年已经过去好几天了。这种统计、总结、归纳一年工作的事情,要在年底做。毕竟新的一年要数预期的作品了。但也有一些被统计总结过的作品是现在才看到的,比如《中国音乐盘点》。

中国音乐不行是由来已久的说法。2021年音乐人频繁崩宅,然后去华晨宇开演唱会新歌被嘲讽,周杰伦登顶,企鹅年度十大热门歌曲等等。每次都有类似的新闻,华语乐坛日薄西山,还有这样的好事,华语乐坛倒退了20年。

但是很多乐评人,甚至是音乐人,统计了2021年的前100首歌或者前100张音乐专辑。如果你关心乐坛,你会发现有很多好歌,就看你喜不喜欢,这种音乐风格能不能得到。比如乐评人怔怔的年度专辑盘点就不错。

比如我个人看到的emoji银行乐队《2021年中国2021最佳新歌初级歌单》,里面出现了很多博一之宫光听过的歌,有他经常听的乐队,也有一些他听过但拿不到的乐队和歌曲。每次出场都觉得华语乐坛有问题,或者说音乐更加分化多元化。

注:MimikBanka,表情银行,中国独立乐队。在综艺《夏日2》期间成名,因为“疫情”被困德国,所以和德国朋友一起看了节目的反应视频。他们是乐队,德国朋友是音乐人,也是资深乐迷,对他们的评价更专业,和普通的流行音乐差别很大。

华语音乐为什么没救了?唱爱豆和短视频神曲是罪魁祸首?

说白了,主流流行音乐正在消亡。主流歌手华晨宇这一代明显不如上个时代的周杰伦这一代。除了华晨宇这一代占据主流,音乐的普及度还不够。另外还有唱歌跳舞的爱豆,互联网神曲和短视频神曲占据剩下的主流。

这个问题是录音时代崩溃后的媒体变革,网络的数字语音,然后是短视频时代的到来。2012-2018年《中国好声音》期间,音乐人出唱片肯定不赚钱,只能参加音乐综艺,各种商业活动活灵活现。2018年,音乐媒体越来越发达,尤其是短视频的兴起。

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有机会。人们会唱歌。这是一个机会,但是优秀的专辑和优秀的音乐人越来越少。流行歌曲多是“学猫”之类的口水歌。与此同时,音乐综艺的人气也变成了唱歌跳舞的爱豆,还有短视频神曲。

这个机会给了资源,然后你努力学习了吗?你努力学习了吗?看看杰森,梁博,华晨宇。如果我真的努力学习深造,场面会不会走调?梁博的《我是歌手》有突破。那些流量歌手呢?

现在大量的音乐人标榜自己是歌手,可以自己作词作曲。但又有几个觉得良心,说自己填词作曲,而不是买来的,或者键盘手作曲然后挂名字的?就算不谈这个问题,这些人真的能听几首歌,哪怕是自己写的歌?但火不是流口水的歌?

当然不同领域的音乐人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现在华语乐坛是最火的一个群体。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不好。写出来的优秀作品不多,但是“流量竞争”下有资本的推动和粉丝的热情,然后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中国音乐的问题。

《流量明星》和短视频神曲当道?华语乐坛的好歌都去哪了?

现在的音乐早已是视觉或者其他东西的附属品,无论是短视频还是偶像行业都在遏制音乐的发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不会只放在音乐上,那么好的音乐自然会受到较少的关注。

我个人很讨厌粽子,但偶尔也会看看自己亲手打造的,舞蹈和表演结合得很好的偶像。这也是现在很多音乐的表达方式。当外部结合观看时,不同的音乐类型/行业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看角度,但要纯粹听的歌肯定要高一些。

现在有哪些音乐可以单独使用?没有综艺、mv、短视频表演的组合。答案是独立音乐比较多。近年来,各种音乐风格的合格音乐人和乐队越来越多。如果加上之前20年的独立音乐人,这首好歌随处可见。

但是,除了大众不一定能得到小众独立音乐,还有一个问题:小众独立音乐适合大众吗?就像小众粉丝很担心如果音乐流行了,什么音乐就不再纯粹了,什么音乐流行了就会变得低俗一样,有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少。

我个人还是希望独立音乐可以商业化,可以扩展,最好在现在的基础上十倍百倍的扩展。尤其是那些被粉丝鄙视的优美流行的独立音乐,可以代替唱歌跳舞的爱豆歌,短视频神曲。我们仔细想想,那个时候好的独立音乐能有多强?

但是每次都会有人说独立音乐圈太小,如果扩大化商业化。到时候很多独立音乐人为了赚钱会去搞音乐,大量新粉丝素质良莠不齐。今天的嘻哈女孩,明天的朋克女孩,后天的摇滚女孩,三天热度只会毁了独立音乐。

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这个东西是相互的。如果赚不到钱,很难保住音乐这份工作。如果不能很好的发展行业,员工永远是少的。如果赚不到钱,你还指望行业好吗?

《Lexia》第一期有一个介绍,乐队“新裤子乐队”在乐队圈的顶端,痛仰乐队一时做不到。这是国内顶尖的乐队,更何况不知名的乐队和独立音乐人被邻居投诉在几平米的小房子里,多是兼职。

如果不把音乐市场做大,很多人认为做不了可以做点别的,这显然属于文化产业发展。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不是一步一步建成的。说到音乐,你一定是天生的大师。不是高手就滚。行业不赚钱,行业没有从业人员,还想听好歌吗?

你知道为什么近年来有这么多说唱歌手吗?因为《中国嘻哈》火了以后就能赚钱,而且说唱比乐队简单,就是成本低。如果你张嘴下载一首伴奏,你敢说你会说唱,但如果乐队每个位置的乐手都能达到登台表演的水平,那就要两三年或者五六年,更别说乐理和歌曲创作了。你们都指望兼职,就活该听一些粗制滥造的翻唱和抄袭。

那些自吹自擂的,说要做就做好,不然就走人,无视别人不赚钱的事实。要么你不吃肉,要么你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产业发展。在赞叹国外音乐氛围和水平的同时,让国内的音乐人做的不好就走是不行的。

媒体多元化,音乐圈逐渐形成?中国音乐越来越好了。

我个人还没习惯用短视频,个人还很难理解和接受“流行音乐依附于短视频”这个事实。但因为我是从事媒体行业的,所以知道这个偶像行业和短视频媒体遏制音乐环境的方向也是事实。

比如我上面说的,我也会看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偶像,但是这样的偶像毕竟是极少数,偶像终究难免会从众,以及公司/行业限制做出粉丝市场会喜欢的音乐。第一个出发点不会是单纯的音乐导向,整个偶像行业普遍以视觉表达和粉丝服务输出为主要卖点。

偶像行业和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利于传统音乐本身的发展,但确实有它的受众。比如喜欢帅哥美女,谁都免不了低俗。如果帅哥美女业务能力好,自己的歌也还可以,我确实会被吸引。

当然不希望偶像音乐抢占主流音乐市场,尤其是歌舞爱豆、短视频神曲等粗制滥造的音乐垃圾。我本来希望偶像音乐的门槛和水准能高一点,但是2021年,上述举动导致了“流量经济”和偶像选秀的崩溃,看来也没必要纠结了。偶像舞蹈在中国不能说完了,但至少还会停几年。

现在随着王力宏、华晨宇、hz等主流歌手的崩溃,而周杰伦的人气高到只能再划水。华语乐坛不能靠周杰伦,他已经领先20年了。目前独立音乐上还是有好歌好音乐人的,不能说能像周杰伦一样晋升明星,但是推出好歌好音乐人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音乐节和livehouse带来了哪些改变?我预测华语乐坛将迎来一次大爆发。

音乐产业是产业化,其背后是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而这个东西的具象就是音乐媒体。全世界现代音乐产业的巅峰是唱片时代,港台赶上了上一次。大陆的摇滚和民谣在90年代后期是昙花一现。

2000年后,互联网数字音乐时代到来,全世界的音乐产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音乐产业链积累越厚,越能在新时代脱胎换骨,何况欧美日本。港台周杰伦一代的爆发也算是一个代表,但是2010年以后港台乐坛就不行了。

最后,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事实。2010-2021年,中国流行文化产业高速增长却陷入了“流量经济”的弯路。目前,视觉音乐和短视频音乐仍然是音乐媒体的主流,但音乐节和livehouse的数量和传播都在用肉眼增加。甚至各大综艺都邀请了乐队主唱参加。近两年的电视剧如《爱情神话》、未上映的《四海》,包括已上映的《狮子少年》,都使用了该乐队的歌曲。

显然,他们嗅到了有利可图的东西。中国独立音乐市场可以预见的环境,未来十年肯定会比前十年更好。接下来唯一的变数就是未来十年是否会出现官端和大资金端。官方端是什么都比较严格,大资本端是搞垄断。嘿-

如果是行业良性发展,是有机会爆发的。如果官方端和大资本端是下一部网络小说,我们拭目以待!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