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只要做一件事的动力和欲望更强,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动力越强,效率越高?
今天就来看看吧。
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刺激和维持行动并引导其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动力。
也就是说,有了做某件事的动力,实际上就有了激励和维持做这件事的动力。
动机是基于需要而产生的。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从低级需求到高级需求。
如果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驱使人们去寻找满足需求的对象,进而产生动力。
另外,动机需要目标的引导,目标可以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为个体的努力提供原动力。
一个人有了目标,就可以把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在的需求。
所以目标和需求共同推动人的进步,可以给人提供更大的动力。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所以有需要爱的动力。
孩子也会有简单的目标,比如让妈妈关注我,这是他们的需求和目标。
他们会通过行动得到爱,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大声哭。
当孩子大声哭闹时,家长会过来查看情况,可能会把孩子抱起来哄一哄。
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抚,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关于动机和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中有一个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它指出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的性质而变化。
当任务难度简单时,随着动机的提高,工作效率也会上升;
当任务难度增加时,动机的最优水平会逐渐降低。
比如你打扫房子的时候,越早想打扫完,拖地就越快。只要你想又好又快地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提高效率是很容易的。
而当你在做大量复杂的计算时,越是想快速完成,越容易粗心大意。一旦你犯了错误,你就得从头再来。
而且,这个规律也提示,适度的激励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这个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一味追求成绩,可能会适得其反。
这就像墨菲定律“你越担心某事发生,它就越会发生”。
如果运动员想在比赛前获得第一名,他可能会因为过于紧张和焦虑而在比赛中犯低级错误。
现在很多职业俱乐部和国家队都配备了心理教练。
他们的工作就是让运动员卸下心理负担,放松心态,轻装上阵,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另外,在过度疲劳的状态下,即使提高了动力,也不一定能明显提高效率。
还可能导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简而言之,并不是动机越强,行为效率越高。
海斯-多德森定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机和效率的关系,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努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END-有烦恼想和他们聊聊。寻找希律王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