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指使上级做事

核心提示“介入”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即使在授权极其充分的团队里,上级也是需要在某些环节介入到下属的工作中的,对于什么点应该介入的把握,则体现了管理者水平的高低。许多人从事管理岗位多年后,仍然困惑于如何介入下属工作才是合适的。尤其是对于高层管理者,不要

“干预”不是一个贬义词。即使是在一个授权极其充分的团队中,上级也需要在某些环节参与下级的工作。对应该涉及哪一点的把握体现了管理者的水平。

在管理岗位上干了很多年,很多人还是对如何涉足下属工作很迷茫。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不要以为他们在管理上比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更得心应手,他们遇到的困难更大。管理“管理者”比管理普通员工要困难得多:如果你对一项工作管理得过于细致,你的下属会认为你不信任它,而已经担当了管理者角色的下属对“面子”和“尊重”的需求远远大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太粗糙,你担心做不好,很多过往的事实反复证明,管理者并不能真正放心。

如何介入下属的工作,既能保证工作的结果,又能让下属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很多管理者要么全身心投入,要么强调执行力文化,以结果为唯一导向,设置严格的绩效考核。但结果就是我不太累,下属不断居高临下,或者说我陷入了“不达标~惩罚~还是不达标~惩罚没用”的恶性循环。其实这是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关注的课题。当他控制了自己的个性化管理行为,把目光放在“干预是为了成功”的角度,就会看到“第三种选择”。

老胡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团队,管理者都要做好“工作逻辑”,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志同道合的团队,才能真正获得执行力。

如今,知识型员工在组织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绩效考核,而是空可以独立工作,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管理者要充分尊重下属的发挥能力,但正是在空发挥过程中,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目标下达后执行效果达不到预期。这不是执行力的问题,而是没有一个好的工作逻辑的干预管理。

管理者的“大头”往往不是新人,而是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人”。他们会让管理者觉得“知道太多”是不必要的。他们对有经验的项目特别有信心,认为做规划是浪费时间,管理者往往会退一步交给他们。当结果出现偏差时,他们总是有各种理由来解释,所以管理者经常会问胡夫,“面对这个能干的‘老油条’,上级应该怎么抓?”

就胡夫自己的管理经验而言,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把握工作的逻辑,这是支撑有效工作的核心。尤其是重要的项目,管理者有责任关心工作将如何进行,这不是挑战下属的专业能力和经验。

把握逻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技巧:做一个上级的角色,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比下属好,甚至很多方面都不如下属专业。他们也担心被一些“带刺”的下属挑战,而“把握逻辑”是每个上级都能掌握的能力,不怕被下属挑战。

副总经理的职能范围发生了变化。电商部门是他的,但他不懂电商运营,几百万的营销费用都要他签字。费用提交了厚厚的方案,他只能放慢审批速度。但是,这些预算事项很紧迫,也在年初的预算范围内。在部门主管不断的审批要求下,副总经理只能多问几个问题,然后签字。

但是,他总觉得脑子有问题,自己好像是个机器人。他没有控制事情,也不会问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也试着问了一些细节,但电商总监脱口而出了一堆让他困惑的缩写术语,如CPM、CPC、PV、UV、VMD等作为上级,他无法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提问。他表面平静,内心尴尬。为此,他一直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花时间搜索一些概念来学习。但是忙碌的工作和总监口中更新的话让他放弃了,怎么自学也不可能比做了十几年电商的人更专业。跨域管理让他感受到了瓶颈,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我,我的回答是三个字:“把握逻辑”。

我给他讲了“抓”的模式,对于重点工作,我需要和下属进行以下对话:

1.要诚实,要索取

敢于向下属坦白自己不够专业,把细节给对方。但是作为上级,你有责任也有权力去理解工作的逻辑,你需要解释要审批的事情的操作逻辑。请一定要告诉你的下属:说明我是一个不专业的人,你要想清楚你的工作。

即使你的上司足够专业,你也应该对你的下属坦诚你的期望和要求。事实证明,当下属知道自己计划的想法和行动符合上级的要求时,会更加积极负责。

2.检查工作项的值

在成本预算中,并不是说现在就要做,也许会削减也许会增加,所以请明确这个工作的价值是什么?

比如电商部门有300万预算,用来种草自媒体。这是一种正常的营销行为,但价值何在?是增加公司自媒体账号的关注人数,还是增加对草产品的偏好?如果是前者,投入产出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好的吸粉方式?如果是后者,这个项目和设置消费者线索转化的项目匹配吗?预算没有提到产品的选择。是畅销产品还是即将上市的新产品?如果以上都不是真的,那纯粹是为了维持品牌的曝光度。选择的媒体渠道是否与品牌定位相匹配?和竞争对手有什么不同?曝光频率是多少?历史能否反映出曝光度与当前业绩波动的关系?… …

价值思维可以问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每个上级都可以问,不管是否足够专业。在对话的过程中,你可以知道下属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清晰的思考,所需的预算是否围绕着明确的价值取向。

3.工作逻辑

如果你认同工作项目的价值,上级可以顺理成章地和下级讨论具体工作。这是一个了解、讨论、建议的过程,也给了下属一个说服上级的机会。这样的沟通不会被下属认为是对他的不信任和职业挑战。

某酒店连锁集团招商能力极佳,每年新增门店数百家,业务高速增长。但疫情有变,新开的酒店亏损严重。运营中心的首要目标仍然是“新店数量”。6月底,向分管副行长提交了新的迭代工作计划,拟在下半年召开35场招商会,弥补上半年的空缺口。

这个工作计划看起来没什么问题,而且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是主管副总裁觉得这个方案应该暂缓,让他们考虑清楚再优化。运营中心主任急得不得了,认为这是领导决策失误导致的工作延误。于是他们开始了对话。

副总统:你应该不明白我为什么暂停这个计划。那我现在问你,为什么下半年要做这个规划?

总监:年初的时候,开店计划那么多。疫情影响了半年。如果下半年不恢复,我们的业绩肯定会受到影响,我们部门的KPI也会受到影响。现在已经太晚了。

副总裁: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们新开了300家店。你知道有多少损失吗?

主任:我们也没办法。没有受疫情影响的顾客,85%的店铺都在亏损,投资的顾客情绪低落。我们开店的目标没有实现,所以我们认为下半年疫情应该会有所好转,我们要把缺口补上。所以我们部门做好了长期出差的准备,在各地开展更多的招商活动。

副总裁:你对工作的自我要求很值得称赞,但这件事的逻辑有问题。目前业绩压力很大,但最大的危机是投资客户对酒店管理失去信心,新客户在观望。你运营中心最大的目标是营收,开新店只是过去用过的手段。你不觉得应该有些改变吗?越开越多的店是不是最好的经营方式?

主任:的确,我们招商引资的压力很大。在知道不赚钱的情况下说服客户投资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的KPI有投资的数字。如果我们做不到,整个部门的绩效都会被扣分。

副总裁:KPI是年初定的,市场环境变了。这个可以调整,但是你一定要想清楚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商业模式没有改变,即使投资成功,也会有更多的客户投资开店。虽然我们收加盟费和管理费,但是他们不赚钱。我们有可能持续发展吗?

主任:其实我们运营中心也觉得这像是恶性循环。开店越多,越来越多的店不盈利。但是我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新的招商活动中,没有办法帮助客户真正提升运营能力。

副总裁:所以,你的运营中心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客户盈利的方向上,这样在客户盈利的时候,我们就有更大的收益。接下来,不是开更多的店,而是开店成为店,让顾客重拾信心,看到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而不是加盟后把困难留给他们。现在的商业环境改变了我们过去简单粗放的模式,需要和客户一起面对市场。

总监:我明白了,开店成店是我们要做的。我们会推翻所有的计划,重新制定,这样我们的努力才会有真正的价值。

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不同意到最终同意的过程,这归结于上级对下级工作逻辑的管理和引导,从固有思维中的“怎么办”到市场导向中的“怎么办”。

4.逻辑取决于结果的定义。

抓下属工作的逻辑不能仅仅是想法和思路,而应该根植于关键行动的输出,因为结果的定义反过来会影响行为的逻辑。

某公司非常重视新产品的开发,但是这几年来,不仅新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市场目标,前后员工之间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销售人员抱怨产品开发不好,而RD员工认为销售能力不行。进入这家企业考察后,胡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对结果的界定。每个人似乎都做了所有的事情,但这并没有促进整体目标。

无论是开发流程还是产品发布,他们都有非常详细的计划,而且看起来都逻辑正确,比如:

这个计划中的逻辑似乎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保证工作的好结果。是因为每一个看似正确的步骤都没有有效的定义:对下一步能有效到什么程度。

流于形式,循序渐进,再丰富的形式也没有实际意义。但管理者极易被看似丰富的日程所迷惑,陷入这些正确的按部就班的逻辑中,导致每一步都按计划进行,结果却得不到保证。

实际上,表中任务结果的定义都是无效定义,是没有真正“输出值”的结果。相反,我们应该思考:

市场洞察的结果真的只是为了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吗?什么样的研究报告可以指导产品概念开发?

产品功能开发的结果是完成功能列表吗?这个功能列表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吗?比竞争对手有优势吗?需要引进新材料或新技术吗?

产品培训的结果是100%完成的吗?培训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经销商愿意下单吗?或者说经销商对产品的了解达到什么水平?

… …

“开始”原则告诉我们,开始时对结果的定义将决定所采取的行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手段为结果”。人们太容易专注于做什么。这些做法看起来合理、专业、有创意吗?但是如果忽略了结果的定义,逻辑就没有意义了。

只有上级对结果的定义提出挑战,才会激发下属的成功思维: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我还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支持工作按照最初设定的逻辑实现目标?

结束语

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风格,什么是最好的管理没有定论。但是,要想在当今的组织中取得非凡的成绩,管理者首先应该关注下属的工作逻辑,共同参与和优化,产生认同并执行。

把握下属的工作逻辑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再有经验、再专业、再不明事理、再没有逻辑的下属,也很难做好事。新人的工作逻辑介入管理更有指导意义。如果在上级的帮助下理清逻辑,他们可以少走弯路,成长更快。

按照文中的四个步骤把握工作逻辑,是一种良性的干预下属工作的方式。是帮助下属的工作变得卓有成效,既能增加领导力,又能激发下属的思考,同样渴望得到真正的团队执行力。这是聪明管理者的选择。

结束

胡浩教授简介

畅销书《把战略落地》的作者;

广受尊敬的企业管理落地辅导专家;

担任多家上市集团公司的管理顾问;

微信官方账号讲废话,微信官方账号胡浩讲管理创始人;

中国电器行业服务平台创始人;

曾担任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

清华领导力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高级MBA教授;

福布斯中文专栏作家、管理知识合伙人、21世纪知识合伙人、世界经理人专栏作家、头条专栏作家。

新浪财经观察评选“高级管理专家抗击经济寒冬”。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