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健康是“爆炸物”。这句话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想告诉你,心理健康水平是社会文明的标尺,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为了预防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心理危机频发期。他们在学习、成长、情绪调适、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所以老师和家长要多关心他们,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引导。
第一,走出自卑
孩子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学习差、长相丑、缺少关爱、缺少朋友等等。对于自卑的孩子,家长不要把重点放在原因上,而要放在“解决问题”上。作为家长,要分析孩子自卑的原因,想办法一起解决。多和孩子沟通,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多鼓励,多肯定,多关心。
自卑不是天生的。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或者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欣赏,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压抑,自卑心理就会日益严重。一个遭受挫折甚至怀疑自己存在价值的孩子,很容易对未来悲观。
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提高自我价值感。健康健全的人格是不可能在孤独和孤立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有可能。
第二,自我隔离
这是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孩子不敢在老师面前说话,甚至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出现手抖、手心出汗、结巴等现象。

话少,对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喜欢一个人学习。在课堂之外,我不想在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想在课堂上发言。
他在人群中腼腆不自然,凡事总持观望态度。与同学沟通不畅,感觉被孤立,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没有共同之处,不理解他,没有知心朋友,等等。
由于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和道德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而仅仅依靠自己做出判断和反馈,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产生矛盾。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让孩子变得孤独,甚至患上自闭症。
学会引导孩子思考共同点、兴趣爱好、话题等。在其他同学和自己之间,选择最初的朋友互相信任,然后帮助孩子克服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或自信。打破孩子的沉默,多组织和参与校园和社会活动,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
第三,暴力倾向
有的孩子性格外向,脾气暴躁,喜欢领导别人。在课堂上,他们称“老大”,经常使用暴力胁迫他人服从。这些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和态度都很差,喜欢在课堂上捣乱或者无故欺负其他同学。有时候上课连书和笔都不带,还经常顶撞老师。在家里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摔东西,和父母吵架。甚至离家出走等等。喜欢暴力电影、漫画或游戏。

这种孩子往往表现出“世界是我独占的”,对别人傲慢好斗,自制力差,喜欢用武力来发泄情绪或化解矛盾。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暴力倾向与神经精神、生理、性格有密切关系。暴力与家庭咨询密切相关。这样的孩子往往对外界充满敌意,可能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脑损伤或身体虐待。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育儿方式,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认知,引导孩子多阅读有意义的书籍和电影,杜绝孩子接触社会上的坏孩子。积极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绪和不满,让这些情绪得到正常的宣泄。对孩子进行同理心教育,以及对他人的暴力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在教育中要注意技巧,避免讲一些大道理。而是要实际一点,多给孩子关心和表扬,消除孩子的敌意。
¥100心理学书籍6册 墨菲定律 人际交往识人说话微表情心理学 九型人格读心术 全6册京东¥139购买已下架有人说,一个人再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教育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