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的话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3名专兼职团干部与153名就业困难、家庭困难学生建立了结对关系。在老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已有115名学生成功找到工作。贫困家庭的学生就业难在哪里?团组织应该如何发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校毕业班团支部就业动员大会
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的障碍之一。
“实习成本”
她是宁静法学院2022级本科毕业生。曾经,她为实习机会少,简历多而苦恼。法学院团委副书记、结对老师钟凯伟得知后,通过校友资源为她争取到了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
“那段时间钟老师先后给我推荐了5、6家律所和企业,包括他之前面试过的,他家的工作单位,还经常给我讲一些求职技巧,对我帮助很大。”告诉记者宁静号。
前不久,晶晶顺利入职深圳一家公司,做律师。她对目前的工作非常满意。“这里的环境、条件、工作都很好”。
钟凯威观察到,大多数情况下,家庭困难的学生普遍勤奋上进,就业欲望强烈。但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开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习经验不足,行业知识有限。
法学学生求职过程中,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以及在各大企业法律岗位实习,都会给简历大大加分。
很多同学走遍全国,简历亮眼。一方面,家庭困难的学生很难负担高昂的实习费用;另一方面,出身家庭和社会关系不能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由于缺乏了解,这些学生对行业的了解仅来自书本和课堂,这也会导致他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迷茫和焦虑。”钟凯威说道。
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阻力(下)
“时间成本”
在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陈静看来,除了“实习成本”,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还面临着高昂的“时间成本”。
在她结对帮助的学生中,小刘同学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
小六甲里有4个姐姐。因为家庭负担重,有一个妹妹已经被亲戚收养抚养。
她原本打算报考公务员,但因疫情原因,省考时间一直延后。如果考试推迟到下半年,在家庭经济条件的压力下,她等不了那么久。
是等待还是另谋出路,小刘难以抉择。
陈对惊说,“我们无法帮她确定哪种情况对她更有利。我们只能分析两个选项对她的利弊,以及目前的就业环境,引导她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最终,小刘选择了再次求职,找一份和自己专业相关,又能及时缓解家庭压力的工作。不久前,在老师的帮助下,她成功地获得了一家银行的录取通知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团委老师与就业援助学生交流。
马伊拉·穆罕默德是2022届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疫情,她寒假后无法返校,错过了校园招聘的黄金期。
“当时想找工作但是找不到,没有明确的目标。我特别渴望每天呆在家里”。
那段时间她也尝试过新疆的公务员考试,但是对成绩没有太大信心。一旦她没有得到好消息,她的求职就会更加困难。
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张立明得知此事后,建议她可以考虑申请成为西部项目的志愿者。这个新想法突然让马伊拉的眼睛发亮。
“能留在新疆,又有工作,一举两得”。
在张立明的指导和训练下,马伊拉顺利通过了考试。她感叹,“多亏了老师的帮助,我才没有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阻力(下)
眼前利益拖累
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小李的求职过程很顺利,先后拿到了两个offer,却因为工资太低拿不定主意。
收入过万是他改变家庭生活的保障。几千元的工资对于其他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可能还能接受,但对于他来说远远不够。
“很多时候,学生过于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了长期发展。”陈静说,“当时他收到的报价中,有很多尖端科技公司,还有一家新能源公司很有前景。短期内工资可能不高,但整个行业未来大有可为。”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陈经邀请小李导师、系主任进行交流分享,从专业角度长远看待行业前景和职业选择。小李感叹自己对很多领域都不太了解,不关注职业发展空。“老师的解释让我不再纠结于眼前的利益,决定签了它,好好干!”
张立明还认为,引导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就业,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向,远比简单地提供一份工作更有意义。
小崔已经成功接到一家央企的邀请,这是一份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但在一次交谈中,张立明发现晓翠很向往参军。

“他是一个自力更生、自律的学生,执行力很强。既然他有这个想法,我想鼓励他去尝试。”
“一方面,他有参军的动力,性格也适合军旅生活。这样的经历对他一生的成长都是有益的。另一方面,如今的政策红利也为他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读研、公考或者继续求职都会有相应的加分。”张立明告诉记者。
张立明的支持给了小崔信心,现在小崔已经选择放弃求职,应征入伍,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阻力(四)
盲目从众的方法不多
上学期初,张立明对我院三年级210名学生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他们毕业后的选择以及具体原因。结果显示,近70%的学生将考研作为首选。
事实上,这些学生中只有不到15%的人能够成功“着陆”。基于他的了解,二战考研成功率更低。
邀请团委班导师为同学们讲解就业和考研情况。
盲目考研、跟风考研已经成为家庭困难学生甚至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引导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和就业观。”张立明说道。
首先,让大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能成功“上岸”的学生,一定要有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并能长期坚持。其次,让大家知道考研的目的是基于职业规划、个人兴趣还是其他的考虑,考研是否是这些目标中的必要选项。
其实很多同学考研的原因并不明确,很大一部分是出于从众心理或者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但是并不清楚自己想从事什么行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
孟晓就是其中之一,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参加考试,我也必须参加”。
“但无论是主观动机还是客观能力,他把精力放在考研上,都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张立明说。
孟家里条件不好,身体条件也不好。一旦陷入考研的“泥潭”,以后就业会越来越难。
为了让孟晓更直观地了解考研情况,张立明整理了历届考研成绩的统计数据。通过比较,孟晓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能力上的不足,主动找到了在张立明咨询实习求职的信息。
在张立明的推荐下,孟晓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现在,他正在进行暑期实习。
除了学生的主观从众,家庭压力也导致了部分学生“跟风考研”。
在悄悄求职之前,我也有过考研失败的经历。“当时家里人非常希望我考研,觉得研究生能找到好工作,给我造成了很重的心理负担。其实我自己也不想考。”
陈静也表示,家长的工作往往是辅导员和老师比较难做的。“有学生家长明确表示,孩子不工作一两年没关系,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即使是二战、三战,也不会考虑其他选择。"
陈静为毕业生讲解面试技巧。
“学生考研没有错,提升学历的想法很正常。我们不劝阻考研,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为了摸清同学们对考研的态度,陈晓丁静和全年级300多名同学逐一电话联系,根据不同情况给出建议,指导同学们更加完整系统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钟凯威看来,目前学生的“考研焦虑”也与社会职场带来的学业压力有关。“很多岗位招聘要求明确写明要求研究生,会让学生产生不考研就找不到工作的误解”。
“有时候我跟学生说,很多本科同学都去了央企工作,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心里,一个本科生怎么可能进得了央企?”
法学的特殊性要求毕业生必须通过“法学考试”才能就业。“在很多学生看来,没有那个资格证就不能执业。有一个学生法学考试不及格,他没有找工作继续考试。但实际上,他没有证书也可以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很多从业者都是边工作边考试。”钟凯威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校毕业班团支部就业动员大会
钟凯威每次遇到学生盲目考研,盲目考证,总是以自己为例。读研前,钟凯威也工作了一年。
“我在本科的时候,对学什么,将来做什么没有深刻的认识。工作后,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对于有过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学习的机会更加珍贵,会更加珍惜这两到三年”。
宁静告诉记者,她很庆幸自己在考研和就业之间摇摆不定,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开导。
“我还记得当时老师跟我说,没考上研究生,只是我未来职业生涯的一小步。我的人生有很多选择。考研不是就业的唯一出路,工作也不会成为我们求学求知路上的绊脚石。”
—结束—
这个平台是原创的。
请注明出处。

共青团新闻广播
记者|金卓
编辑|金卓统筹|陈凤丽
图片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
来源:共青团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