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场可怕的人类悲剧。
鲁迅先生曾说:“我一直不敢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中国人,但我没想到,也不相信会这么残忍。”
同样适用于韩国人。
这两天爆发的韩国“N号房事件”,用煽情和疯狂是无法形容的。
虽然调查的报告人表示,报告的细节选择已经考虑到了人们的阅读不适,但目前呈现给人们的事实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认知极限。
女性被胁迫在镜头前手淫,喝尿,在田间打架,用刀在私处写字,自残,甚至把幼虫放进女孩殷桃体内...
光是写下这些就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
这些被肢解的女孩,最小的只有11岁,无法想象这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简直太可怕了。
截至25日,在青瓦台“国民请愿”平台上,已有超过260万网民要求公开“N号房”嫌疑人的信息,创下韩国历史上请愿人数之最。
更让人惊讶的是,聊天室N的运营者“赵医生”,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他叫赵,是个超级学霸。
他的专业是信息通信。因为他喜欢写作,在大学写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他成了杂志的主编。在赵斌大学的四年中有三年,所有科目的平均绩点都在4.0以上,并多次获得奖学金。
照片里,他像个邻家大男孩。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年轻人。在内心,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恶魔!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我将通过查阅大量的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恶魔反社会人格的形成。
2.什么是「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叫无情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冷血无情,表现在没有负罪感和同情心。
在这一事件中,人们痛斥赵的无情与残忍,这是反社会人格最常见的标签。
你觉得「反社会人格」的人很少吗?事实并非如此。
哈佛大学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Martha Stout)在其著作《当良心沉睡——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中提到,美国约有4%的人属于反社会人格障碍。
换句话说,平均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反社会者。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以下六个诊断标准:
1.人格功能受损: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均受损;2.病态人格特征:对抗、敌对和去抑制;3.上述受损情况和特征长期稳定出现,不随不同情况和对象而变化;4.上述损伤和特征不被认为与个人发展年龄、阶段或社会文化背景有关;5.上述损害和特征不是由单一疾病或物质滥用引起的;6.该对象必须超过18岁。
3.反社会人格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01.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没有负罪感。
反社会人格的人对自己的罪行没有负罪感吗?他们不会有负罪感吗?
不幸的是,是的,他们并不感到内疚!
如果普通人做了坏事,事后会焦虑、懊恼、自责,被负面情绪所困,所以这导致他们在做坏事之前会三思。值得吗?
但是反社会人格的人不会。即使他们残忍地剥夺一个人的生命,他们也不会感到内疚。
在他们眼里,别人就是“物”。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除了自己,不会对其他任何人有真实的感情。
韩国N号房事件中,被残害的少女在视频中嚎啕大哭。正常人看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会产生共鸣,但是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来说,不会。
0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没有同理心。
他们没有同情心。所谓共情,就是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能够比较自己的内心。
毁掉一个人,在他们眼里就和毁掉一个物体一样。甚至当他们看到别人在挣扎的时候,也会有异常的快感。
2018年,甘肃一名19岁女生因被老师猥亵,患上抑郁症,从8楼跳下。
事发时,女孩正坐在8楼护栏边上。她心里大概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将罪犯绳之以法。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迎接她的是楼下人们的欢呼声。
“快跳!”“你还跳不跳?”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女孩内心应该是怎样的绝望?她回头对奋力救她的消防员说了声“谢谢你,小兄弟”,然后跳了下去。
此时,围观者兴奋地吹起了口哨,欢呼起来。
这样的围观者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他们对受害者连一丝同情和怜悯都没有,同理心在他们身上是负面的。好难过!
2017年,震惊全国的武汉面馆杀人事件中,案犯因试图在面馆找工作,被拒绝砍死店主。在杀死对方的过程中,他连砍14刀,甚至最后砍下了对方的头。
如果你是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杀了对方,你会害怕,害怕,后悔;但是,反社会的人不会这么做。他们趋利而不避害,受害者就像手中待宰的鱼。
03.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无意食言。
内疚源于对社会规则和社会道德的遵守。
反社会人格的人反对社会规则和人类道德,所以不会有负罪感。所以,他们总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
还记得那个被拍成电影《素媛》的真实故事吗?因为太残酷了,至今我都不敢看这部电影。
毁了苏媛一生的赵斗春,被捕后毫无悔意。起初,他完全否认自己性侵过苏媛,并称自己当时喝醉了,不省人事。
即使在现场采集的DNA、体液等确凿证据面前,他也拒不承认是伪造来陷害我的。......
他不仅不认罪死罪,还经常说“我喝醉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出狱后我要去见那个女孩”之类恶心吓人的话。
韩国N室赵医生也是如此。
背地里干着龌龊的事,表面上还若无其事地继续在“爱心医院”做志愿者。听到警察正在“爱情医院”调查他的消息后,赵也勃然大怒,说:
“我会亲自处理”、“想挑衅我就推翻大韩民国”、“可以的话就抓”。
4.「反社会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哈佛大学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的研究:
50%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剩下的一半可能源于未知的混合环境因素。
也就是说,这些反社会人格障碍有50%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有50%也与后天环境影响有关。
01.我们先来看看遗传因素的影响:
已经有实验将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大脑扫描与正常人的大脑扫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异。
神经科学家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整个边缘皮层都有功能缺陷,整个负责情绪的系统都有问题。
神经化学认为,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和加压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反社会人格。
从这个角度看,反社会人格与基因遗传密切相关。
02.我们来看看后天环境的影响:
童年创伤是反社会人格的重要影响因素。
卢卡斯,世界闻名的杀手,被誉为“杀人史上第一杀手”。他声称杀了360-600人。最后根据警方调查,无法确定他到底杀了多少人。
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他的父亲是残疾人,他的母亲是一个酗酒和吸毒的妓女,他的母亲经常在喝多了酒后向年轻的卢卡斯和他的父亲发泄她的愤怒。卢卡斯是在母亲的毒打中长大的。
有一次,他妈妈打得他左眼失明。12岁时,他在母亲的殴打中头部严重受伤。
在长期的虐待过程中,卢卡斯逐渐变得暴力,缺乏同情心。他喜欢虐待动物取乐。
后来因为母亲的反对,女朋友离开了他。他愤怒地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变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他真的很残忍很恐怖,但是了解他的经历,我们发现他其实很可怜。他小时候什么都没做错,却遭受了非人的虐待。
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的父母首先在这张白纸上画画。父母的所作所为深刻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建立。
童年时期,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对他进行残酷的对待,他的人格很容易扭曲,成为一种无情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5.如何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韩国电影《杀人回忆》里有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
现实世界中很多罪犯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罪恶的人。其实他们很可能只是看起来普通老实的普通人。
就像N号房事件中的赵,他看起来温文尔雅,学习成绩优秀,文字功底一流。谁能想到年纪轻轻的他会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恶魔?
有反社会人格的,随便犯罪,生活心安理得,没有罪恶感,没有忏悔。但它们极其危险,就像埋在我们周围的定时炸弹。
如何有效识别他们?
美国治疗师比尔·艾迪给出了一个判断方法,叫做“网络法”,可以观察。
对方的“语言”、你自己的情绪和对方的行为来快速识别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
01极端语言
反人格者的一个核心标志是,他们喜欢使用极端的语言,无论是极端正面的还是极端负面的。
和一个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谈恋爱肯定不会有好结果。
他们通常的方式是这样的:在恋爱初期,不断的赞美你,告诉你他离不开你。
还记得前段时间重庆那个家暴男吗?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会用各种虚假的包装,让自己看起来有吸引力。等女方上钩,他们就开始露出真面目了。当女方要离开时,他会用“我离开你我就死”“我跟你一起死”等极端语言威胁要挟对方。
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改变语言,试图找到你的弱点,用文字操纵你,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
《N号房间》的赵博士也是如此,2020年1月,韩国媒体SBS开始调查报道“N号房间”事件时,他曾威胁SBS记者:“如果被播出,就每周加一段视频,在SBS公司大楼自杀。”
02.相信你的情绪和感觉。
你必须相信你的感觉。和反社会人格的人相处,总会觉得不对劲。这个时候,你就要停下来想想发生了什么。
你要尽量避免对方的话对你的影响,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相信自己的判断。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与反社会人格的人相处时,人们会有以下三种情绪反应:
恐惧,迷恋,极度同情。
反社会人格的人也有表演型人格。他们会伪装成弱者和受害者来赢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们就像藏在人群中的狼!
所以,如果你在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时不时会有以上三种情绪,你一定要认真思考一下,根源是什么。
03.对方的异常行为
识别反社会人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关注对方的行为,因为他们总会做一些大多数人不会做的事情。
比如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甚至表现出享受和愉悦。
有网友说,有一次她发现男朋友看到电影里女主角被强奸被欺负的画面居然笑了。她觉得毛骨悚然,果断离开了他。
这是明智的,其他异常行为包括杀害小动物、偷窃、纵火或说谎成瘾。
结论:
伏尔泰曾说:“心灵的差异大于外表的差异。”
的确,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是一群极其危险的人。面对他们,不要抱着童贞之心不知所措,以为可以拯救他们。
除非你是专业人士,否则送他们去专业机构治疗。其他情况下,面对这样的人,尽量躲得远远的,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江大学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500强集团品牌公关经理、心理咨询师。喜欢就请喜欢并关注,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帮你解读人生,看透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