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培养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做七”的习俗,这是祭奠逝者的传统。从死者去世的第一天开始,在最初的七天里,会举行非常隆重的追悼会来纪念死者。
以后每七天会有一个小小的祭奠仪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前七天还是挺重要的。
头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生老病死是自然更替的必然结果,我们无法阻止。虽然人们明明知道这是正常现象,但大多数人还是害怕死亡,他们也害怕亲人朋友的死亡。
可以帮助生者逐渐走出痛苦。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死亡有偏见的人会感情分裂。
遇到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你的心会主动阻挡;面对悲伤或难过的事情,会主动保护自己内心的反应;面对亲人的离世,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受到重创。
当我们失去重要的人时,我们肯定会感到难过。悲伤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是修复创伤的必经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逐渐接受亲人已经离开的事实,逐渐回归正常生活,而头七是一个习俗,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悲伤的机会。
一旦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很难走出悲伤,与现实中的人失去沟通,永远活在痛苦中。
悲伤的五个阶段
悲伤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否认。面对失去亲人的打击,人们会选择逃避,相信这就是现实。此时人处于麻木和震惊期。通常发生在亲人去世后的一周内,表现为精神错乱和困惑。
第二,愤怒期。很容易激怒别人,可能会持续几个月,之后是讨价还价期,希望能做点什么改变事实。
第四,抑郁期。这个时期会表现出强烈的无助、痛苦和自怜,但他们也开始逐渐接受亲人去世的现实。
这个时候,人需要适应亲人去世的生活,处理对亲人去世无能为力的挫败感是非常痛苦的。
最后是积极接受期。人们不再责怪自己或他人,意识到生活需要继续,开始做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
人们面对创伤后,需要这些过程来帮助自己愈合,而前七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与过去和已故亲人联系的方式。
它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发泄悲伤,从心理上告别亲人的方式。这一时刻具有抚慰幸存者心灵的特殊治疗效果。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心脏骤停,呼吸消失,脑死亡,也就是生物学判断的死亡;第二次死亡是你下葬的时候,你的亲人出席并宣布你不再存在;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忘记你的人。
此时,意味着你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再存在。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国家并没有把死亡作为一种教育来教导后代。
大多数中国人对“死”是非常忌讳的,就像烈日一样,不能让人直视。拒绝接受死亡需要一生的时间和精力。
白指出,当人们讨论死亡时,他们就像一个小学生,因为在中国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七能使人直面死亡的自然属性,是亲人有意识缅怀逝者的时刻。经过这几天的过渡,人们的悲痛逐渐减轻,他们更加理性地接受了现实,告别了亲人,接受了死亡的事实。
七不是加深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是教会我们放下悲痛。死亡和失去是每个人都必须正视的现实。只要他们的亲人还在我们心中,他们就不会离开我们。这是生命的传承。
人类担心的麻烦,94%永远不会发生。死亡并不那么可怕,只有当下的时刻最值得纪念。请享受生活,珍惜对我们和我们爱的人的爱,让生活没有遗憾。
-The End-作者|魔小小第一心理写作群|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空参考:记忆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