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心理学

核心提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我们常常会听人说道,不管学习哪一部经典都要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今天小编便尝试着通过人性的角度,来解读禅宗的经典之作《六祖坛经》,带大家看看隐藏在六祖坛经中的心理学。有人说西方心理学和佛教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死时如求兔角。”我们经常听人说,无论研究哪部经典,都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今天,边肖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解读禅宗经典《六祖坛经》,向你展示隐藏在六祖坛经中的心理。

有人说,西方心理学和佛教心理学最大的区别是,西方心理学把一个不正常的人变成了正常人,而佛教心理学把一个正常人变成了正常人。通常我们眼中的正常人是那些贪、怒、痴、无知的人,而佛法是让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把我们变成一切圣人。六祖坛经说:“如果你想练习,你可以在家里得到它,而不是从寺庙里。”这种“人间佛教”的思想更能体现每个人的价值,这是六祖坛经特有的人生价值观。

现在网络上经常出现一个叫“破坏三观”的词,意思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颠覆了。虽然多是调侃,但其实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我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探讨,是生存的价值,是对理想的追求。这是心理学的基础。为什么现在的人常说“破坏三观”?是因为内心不坚定,心灵的世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神秘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不管理它,不改进它,我们就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怎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生活?但是六祖坛经却给我们留下了灵魂最好的钥匙,告诉我们一个精神成长的三步法则:第一步,明确自我定位,第二步,精神追求,第三步,落实人生哲学。

首先,我们来看看如何定义自己的自我定位。六祖坛经曾经告诉我们,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有“菩提自性”,和佛一样。自性具有纯粹的智慧和功德,超越一切佛法,圆满充足,这是我们成佛的根本。这样,我们的自我定位,从外在的禀赋,变成了内在的本性。佛性面前人人平等,佛性就是我们的内在本质。慧能大师初遇五祖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大师时说:“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葛辽的身体和和尚不一样,那么佛性又有什么不同呢?”

人虽然本性不同,但都可以成佛,没有任何本性的区别。人人平等,不分高低贵贱。这是我们完善人格的一个基础。六祖坛经也说:人分智愚,但这不是人性的差异,而是人性根源的差异。傻子都是“自恋”,被错误的观念和心态蒙蔽了自信。而智人则实现了自己的自性,所以有智慧。如果一个傻子都能有顿悟,那他和智人就很不一样了。《六祖坛经》中的这种平等观念给了我们最清晰的自我定位。

第二步,正视我们的精神追求。对灵魂的追求是生存的动力,儒家以圣贤为榜样,以仁义为最终归宿。道教以守道无为超越自我为人生目标。六祖坛经以心无住为我们修行的坐标。什么是头脑?佛教有两种说法:真心和妄想。

真诚也叫心的本性。是心的本来状态。六祖坛经告诉我们“菩提是自性,本来清净,但有此心,就成佛了”。知道了最初的心境,我们现在就是佛了。因为我们的心是完美的,寂静的,自在的。完美就足够了,没有瑕疵。当我们意识到生活的完美,意识到生活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即使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的内心仍然是满足和舒适的。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我们的心是完美的,为什么现在的人要求那么多?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无知的,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所以才会向外追逐,形成诉求。

我们的心还有另外两种表现,叫做观念和心态。创造一个想法的心态,心态形成一个想法,这是错误的心态。心生各种贪、嗔、痴的烦恼,制造我们的痛苦,是轮回的原因,扰乱我们的心,让我们难受。生活的意义在于发现我们内心的美好。善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与和谐。善良不仅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心理。除了善良,我们心中还有一种力量叫觉知。有了觉知,我们就有能力把生命从无知和烦恼中解脱出来,完成生命的觉醒。众生与佛的区别也在开悟之间。

《六祖坛经》里有一句话说得好:佛教徒迷了就是世界,佛教徒悟了就是世界。要真正发现自己心中的佛性,需要一个觉悟的时刻,一个超越的时刻。这种内在的超越,不是脱离自己本来的生活而实现的,而是在一瞬间对应了自己心中的佛性。一个人一旦有了顿悟,虽然生活依然没有变化,但内心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彻底认识了自己。那么现实就达到了佛的境界。

第三步,落实我们的人生哲学。六祖坛经告诉我们,从心性来看,众生平等,成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人生最终会如何体现自己的定位和追求?六祖坛经是带着出世的情怀入世的一条路。他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概念,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坐、住、卧,都能领悟。搬柴运水是道,是世俗世界对精神解放的追求。《六祖坛经》说,“修行时,自己等佛”。这是一种不做作的自然修行,与世俗生活无异,也是对世俗生活的提升和超脱。慧能大师提出了“无念为理,无相为身,无住为本”的“三无”思想。

人在世俗世界中的观念和心态就是“正念”。什么是无脑?佛经告诉我们:无念者,正念而不正,不在乎世间。".我们生活在俗世,我们的心没有被外界污染,我们总是远离自己心中的一切幻想,不受俗世的影响。这就是“无相”。在所有的法律中,没有居所。

《六祖坛经》《无相颂》中有一段话,是告诉我们如何在世间修行:如何才能安心持戒?练习冥想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对养父母善良孝顺,岳父也会同情你;放弃了,就尊重了,和谐了;如果你有耐心,所有的邪恶都不会发出声音;做好日常工作,总会做到最好;成功了就不用给钱了;菩提只会从内心去寻找;何苦从外部寻求真相呢?“经文中的人生哲学是让我们深入世俗生活,直面痛苦的人生,让我们在境界中悟道,从世俗中解脱出来。

说到这,边肖想到了一则新闻。可能大家都听说过。2011年11月25日,太原火车站候车室一位老人猝死,大家都不敢避险。然而,一个正在候车室等车的和尚看到了,却走到老人面前鞠了一躬,拉着老人的手,默默地为他跨了过去。和尚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举动,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在目前新闻界一味追求眼球的情况下,一边倒的情况出现是非常罕见的。各大媒体纷纷赞扬和尚们的行为和同情心。媒体评论说:“在这个人们普遍被认为冷漠的年代,在大家都习惯不伸出援手的时候,一个和尚在一群冷漠的目光中,淡定从容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他拉着一个死去的老人的手,卷起了日渐没落的道德和量化的良心。向亡灵和所有在场的活着的人传达佛陀的大爱和人间的温暖。无论你是否有宗教信仰,请永远不要失去对善良和真诚的信心,坚信善良的力量。其实这是人类的终极信仰,也是道德重建的基础和核心。

媒体的声音是对一个宗教团体的最高评价。僧侣的这种行为在我们这里很常见。它融化了很多人心中的坚冰,成为现实社会中温暖的阳光。重剑无刃,大技无效。这种责任和超然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善良和觉悟。当今社会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我们的幸福指数反而下降了。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因素,它来自灵魂。想要拥有幸福,就要有良好的心态,物质条件只能是一个补充。

然而,现在的人们过度的向外追求,追求生活的奢华和物质享受,一直在踩油门而不是刹车。结果我们行动太快,变得抑郁。用印度人的话说,“我们走得太快,丢了魂”。人心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

《六祖坛经》中禅宗的思想是让我们的心回归,让我们的生命伤痛,不再超速。让我们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六祖坛经思想,通过佛性平等的自我定位、顿悟的精神追求、自修的人生理念三个步骤,构建我们自信的人格,使我们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这是慧能大师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为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留下了一剂良药,也为我们面对诱惑,安身立命提供了启示。所以六祖坛经里的心理,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对大众来说是一种道德。它能让我们享受当下,发展内心,让我们超越自我,实现佛性。

今天的内容到此为止。六祖以觉醒者的智慧,以智者的情怀,刺穿了我们的心灵,滋润了后世的众生。他的经典告诉我们如何成就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不再流浪,不再散乱。只有认真去做,才能体会当下的快乐,挖掘内心的力量,真正实现人间佛教,升华人生。

期待你在下面的评论区留下你的感受。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