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如何做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核心提示『特色载体寻踪』特色载体寻踪是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策划的特色载体专题栏目,将通过对载体进行走访采编,从载体的发展历程、特色服务到产业链条上的打通,以更多元的视角去呈现载体在孵化服务上的探索与成效。特色载体寻踪将在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发布,欢

『特色载体寻踪』

特色载体寻踪是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策划的特色载体专题栏目,将通过对载体进行走访采编,从载体的发展历程、特色服务到产业链条上的打通,以更多元的视角去呈现载体在孵化服务上的探索与成效。特色载体寻踪将在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发布,欢迎会员朋友与我们约茶聊~

“「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公园。电子科大科技园是如何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做实做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呢?”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由电子科技大学全资公司——成都电子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科技园的建设、运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成都的东、西、南分别建成多个双创载体孵化平台,拥有超20万平米载体空间,形成了“一体多园”的发展格局。电子科大科技园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实做强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双创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职能,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质量发展。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建斯坦福研究园,标志着现代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大学科技园”问世。随后,大学科技园蓬勃兴起,在大学周围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由单纯教学向教学、科研的转变后开始积极转向服务社会。1992年,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筹备正式设立,1999年,国家层面启动建设发展大学科技园,电子科大科技园成为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建设单位之一,2001年被首批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一体多园,多园布局”的品牌价值与孵化成效

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一流大学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电子科大科技园以“创新,开放,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依托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产教融合、校地协同,打造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的产业科技公园体系。

<发源地-电子科大沙河科技园>

根据学校整体的安排,结合四川省、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布局,电子科大科技园陆续建设了聚焦新经济领域的沙河科技园,聚焦电子信息产业的西区科技园、天府科技园+成都研究院、菁蓉逆向创新孵化基地,聚焦大健康产业的三医+AI创客空间/科技园,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宜宾科技园,每个园区成立专业平台公司运营,都是一个独立的特色孵化载体,打造了“一园多区”的格局。

科技园规划载体总面积超过60万㎡,已建成和运营26万㎡,形成了从苗圃、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完整科技产业创新孵化链条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成为了服务双创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已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1个;获得四川省2021年度校院企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四川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省级荣誉称号。

<电子科大科技园高企部分案例>

园区培育孵化企业已达600多家,优秀毕业企业超过200家,目前在孵在园企业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10余家,依托电子科大,聚集了师生、校友企业近200家,最近三年来,年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其中,瞪羚企业近40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即将挂牌和预备上市企业多家。

“三园·六化”产业科技公园体系里的特色服务

围绕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大职能,电子科大科技园以特色服务,赋予了“五大职能”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依托学校创新资源优势,构架“苗圃—孵化—加速—产业”的双向创新孵化体系,走出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路,探索和实践出了“三园·六化”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模式,即创新人才培养的延伸校园、赋能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园、产城融合的“三创”人才公园“三园”融合;“一体多园”市场化、“双轮双驱”专业化、“三维融汇”生态化、“四器服务”体系化、“五链融合”平台化、“六素协同”集成化等“六化”建设,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产业科技公园。在不断推动“政产学研金用”六要素协同创新中,深度挖掘各要素之间的产业合作机会,通过科技园创新要素集成优势,打造信息交互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企业交流平台,达到产业链融通的作用。

全链条大孵化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科技企业孵化。电子科大科技园各园区统筹协调,按照孵化链条明确分工定位,建立了从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科技园的全链条布局,形成了多个载体,多种形式发展的“一体多园”市场化之路。此外,电子科大科技园积极完善“成果投资+孵化+加速+产业化”服务全链条,协助创业企业高速成长,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实现全生命周期科技企业孵化。

<全链条大孵化体系>

集成科技创新资源,聚焦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发展。作为四川省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迸发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电子科大科技园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布局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通信与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成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园区92%以上的在孵企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学校创新资源,实现科技成果与科研设施的整合与开放共享,校企共建11个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1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2个大学生“双实双业”培养基地,开发建设“专家技术一点通”等服务通道,面向园区企业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等服务。未来科技园还将在电磁、IC、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去匹配专业孵化器进行服务。

校地企合作发展模式,结合地方产业“园院融合”。根据地方经济转型创新发展需求,电子科大科技园将科技园建设与“双一流”大学建设、区域经济建设“三维融汇”。以园院融合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资源聚集,高校协同发展。与成都双流区共建“科技园+成都研究院”,建设了电子科大天府科技园,目前为成都市创新十大地标之一;与成都温江区共建“科技园+研究院+学院”,围绕“三医+人工智能”,将建成电子科大温江校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器;与宜宾市共建“科技园+宜宾研究院+研究生分院”,下一步,将与成都金牛区政府在九里堤校区共同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园,进一步构建完整科技产业生态。

<三医+AI-“三园融合”的产业科技公园>

“五链融合”服务体系,多渠道促成投融资对接落地。在投融资机制的多样化创新上,科技园逐步健全产业链、政策链、人才链、技术链和资金链“五链融合”服务体系。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成都市“科创贷” “科创投”等政府资金,缓解中小型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川发展、深创投、成都天使投资协会、校友创投联盟等创投机构网络,以及校内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资源,促成投资机构、企业家、知名校友等向园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开拓融资渠道,定制专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农行电子科大科技园特有贷款产品等。在近5年来,已帮助近20家企业累计获得超过6亿元的投融资。

<电子科大西区科技园>

双创导师+专业团队,携手护航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充分发挥导师队伍作用,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积极吸引学术专家加入双创导师队伍,现有科学、企业、投融资以及法务财税等领域专家导师近80人,通过开展导师联谊会、导师研讨会、企业问诊等活动,为创业企业解决顶层战略架构搭建、商业模式设计、政策、法律、投融资等方面的疑难杂症。园区孵化运营团队中,现有博士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5名,8人取得孵化器从业人员中级证书,36人取得孵化器从业人员初级证书,16人取得初级技术经纪人证书;团队成员中有国家级创业导师2名,省级4名,市级4名。

<电子科大菁蓉逆创基地>

“双轮双驱”,注重产业需求引领“逆向创新”。电子科大科技园,深入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以成果转化和教育培训为核心,以技术转化“正向创新”与产业需求“逆向创新”相结合的“双轮双驱”模式。联合学校科研部门与学院,深度参与由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正向创新”孵化链条;从市场需求出发,以电子信息龙头企业需求为牵引,对接高校科研资源,促进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升级、转化落地,推动产业“逆向创新”,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统筹设立“产学研融通组”,由专人负责服务学校和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组织系列品牌活动,“大企业带小企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共生共荣的生态闭环。

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内涵发展之路

谈及未来发展,电子科大科技园负责人曾分享了“未来产业科技园”这一理念,这是电子科大科技园正在探索实践的新发展之路。电子科大科技园“要瞄准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产业,作为科技园区,一定要体现先进性”。高校是创新的源头,企业是创新主体,科技园要把这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迸发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未来科技。

在这一理念之下,电子科大科技园将坚持走内涵发展、辐射周边之路,要做实各类特色服务成体系;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示范地;打造新载体、开辟新空间,扩大边际效应;更加强化市场化作用、高质量发展,助推创业孵化功能升级。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