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书单 毕业季①选工作什么更重要 梁永安新作《阅读、游历和爱情》告诉你答案

核心提示天目新闻 记者 段松艳编者按:六月的尾声,七月的前奏,是一首属于青春和毕业的歌。曾经懵懂的青年,告别校园和同窗,也告别了生命的幼稚与天真,走进现实的天地。值此之际,《天目书单》工作室特别策划“毕业季”专题,分别从“工作”、“德育”和“历史”

天目新闻 记者 段松艳

编者按:

六月的尾声,七月的前奏,是一首属于青春和毕业的歌。曾经懵懂的青年,告别校园和同窗,也告别了生命的幼稚与天真,走进现实的天地。值此之际,《天目书单》工作室特别策划“毕业季”专题,分别从“工作”、“德育”和“历史”三个角度进行荐书。在这个充斥着告别与开始、选择与困惑的季节,来听听那些来自先行者的智慧之声。

5年前,因为一场《在单身的黄金年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的演讲,50后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火了,成为90后、00后眼中的“宝藏老师”。作为宝藏老师,梁永安被大家看重和喜欢的部分,是他对人生、对人性、对世界、对社会、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犀利分析。

在新作《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中,梁永安谈及了当下年轻人非常关注的15个主题,包括阅读、游历、爱情、工作等。在对这些问题的书写中,梁永安希望通过梳理自己的经验知识,与青年人一起突破对问题的单一认知,找到新的理解方式,体会到生活的无限可能与多元价值。

梁永安 图源: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选工作,喜欢和钱多,哪一个更重要?

梁永安:一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要经过非常艰苦的跋涉,而这个过程你不能抱怨,这个探索也是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尽心努力到最后还是不喜欢,那时你才能真正说“我的生命不属于这个地方”。但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意志品质,那就是获得,然后你可以重新探索、重新出发。

再进一步讲,是否喜欢一份工作,你要明白一个关键问题:做这件事情,这辈子会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那么简单,生命须臾,跟什么样的人一起度过这些岁月,这是最有价值的。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选工作,首选工资高,其实方向都走错了。

解读:简而言之,一份好的工作就是和对的人一起做对的事。

“摸鱼”可耻?怎样做一个理直气壮的打工人?

梁永安:年轻人恰好处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我国正在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向高收入国家冲刺。这就像是爬山,越接近顶端,难度系数越大。现在全民族正是用尽全力爬陡坡的时候,“内卷”“996”,这就是年轻人的处境——正好卡在这样的国家发展节点上。

现在,很多问题堆积起来,迫使年轻人去解决,在解决时就要创新。社会的问题靠加班是解决不了的,一定要找出一些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科技手段等,使生产力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正处于怎样的历史处境中,由此来认识和理解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解读:梁永安认为,“佛系”“摸鱼”“打工人”等热词的传播背后,还隐含了代际问题。上一代人是奋斗的一代,他们勤奋的价值是确定的。现在这一代年轻人却不以这个为主要考量了,他们陷入了价值断裂,前人的模式不可遵循,年轻人要自己去摸索。

复杂时代中,青年人如何定位自我?

梁永安:今天的年轻人,往往自我分裂。他们的生存方式、劳动方式是农业民族定居式的,要风调雨顺,具有因果逻辑的直接性,延续的是农业民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传统思维;但现在势态下的我们又有很多游牧民族的特点,需要我们“逐水草而居”,像找工作,大多有这个特点;全球化阶段,我们又有海洋民族的特点,必须去探索、开拓,去乘风破浪。

当代青年需要在这三种文明属性里进行价值重构,可重构什么呢?

社会面向全球的时候,我们需要海洋文明的精神推动它;坚持做周期性的事情时,要时段,要播种、收获,需要坚持农业文明的开垦性和持久性;而要探寻生活的自由感时,又需要游牧民族特质发挥作用。

解读:年轻人拥有未来。一个人照亮自己、发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社会和历史舞台上处于什么位置,而不是做一个漫无目的的自然人。

《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书影 图源: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怎样才能真正活出自己?

梁永安:年轻时,要敢于行动,不要害怕行差踏错。永远不要用完人、圣贤的标准,去判断、要求他人。

现在网络上有一些人,总是揪住一些小的事件,放大再放大,有些言论甚至会被有心人利用,使舆论走向逐渐偏激、粗暴。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是善良的,相信人性本善,绝大多数人犯的错,都在别人、社会可以宽容的尺度内。

人一旦过于小心翼翼,就会把自己框得太紧,将自己像个粽子一样束缚起来,生活乏味无趣,人也变了形。

解读:梁永安认为,今天很多人,身体在城市里,文化和精神还在农村里,遇到什么事情不敢做自己的选择,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总觉得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自己吓自己。这导致很多人观念上跨不过去,被虚妄的恐惧统治着。青年们要想真正活出自我,首先要解决这个“心理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梁永安:我经常跟学生说,一个人一个星期至少要读一首诗,让心灵不断地获得诗歌的滋养。诗超出了我们的日常语言系统,不论语法,只说意象,利用隐喻、转喻、象征等修辞方法,让我们脱离日常生活的僵化。人的思维在日常的僵化里久了会硬化,硬化以后就会钢化,钢化以后就变得无情。而诗歌让我们超越日常,润泽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发现生活的美。

好的人生一定有一本书,代表你的精神核心,安抚你的内心免于因外界变化而起的仓皇失措,在你随波逐流时,陪伴你度过世事沉浮,在你的心灵支离破碎时,给你抚慰和光明。一本你爱不释手的书会成为你的精神中心,使你即使在纷乱的世界中仍旧能保持内心的自在安定。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带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征战四方,之后的两千多年,一些书仍旧散发着同样的魅力。

解读:人活于世,如果只依靠大脑的智慧生活,我们可能会在物质世界活得很好,活得聪明,有自己的房、车,可能在职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但是人终归需要一点精神的东西,需要靠心的生活,跟世界建立一种更真实、更神奇的联系。

年轻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

梁永安:未来引领中国的人,不会是单向度的人,而是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人。这种人更清楚自己要寻找的生活方向。将来中国社会肯定有一批终于意识到世界之大、生活之丰富、自己还有很多向往的人,这帮人更有力量。

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思考世界再往前走会出现什么可能,要多看一点儿书,查一些资料,给自己一个超前性的定位。不要自己还是春天,却忙得像秋天,想要结果。现在的年轻人首要考虑如何开出自己的花来,哪怕是一朵小蓓蕾,足矣。

解读:现代社会正在从差距化社会向差异化社会转型,如何走出惯性的禁锢,如何从世俗的眼光中走出,让各自新鲜的活法遍地开花?对年轻人来说,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来自时代的命题。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