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黑斑蛙养殖基地,在嘉兴市。
黑斑蛙,一般指黑斑侧褶蛙。
黑斑侧褶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头长大于头宽;吻部略尖;吻棱不明显;鼓膜大而明显;犁骨齿两小团;舌宽厚,后端缺刻深。前肢短;指侧缘膜不明显。后肢较短而肥硕;有内、外蹠突,内者窄长,呈游离刃状,小于第一趾长,外者很小。背面皮肤较粗糙,背侧褶明显;体侧有长疣或痣粒;鼓膜上缘有细颞褶,口角后的颌腺窄长;胫背面有多条由痣粒连缀成的纵肤棱;无跗褶。腹面光滑。生活时体背面颜色多样,有淡绿色、黄绿色、深绿色、灰褐色等颜色。
黑斑侧褶蛙生活在沿海平原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丘陵、山区,常见于水田、池塘、湖泽、水沟等静水或流水缓慢的河流附近。白天隐匿在农作物、水生植物或草丛中。黑斑侧褶蛙善于跳跃和游泳,受惊时能连续跳跃多次至进入水中,并潜入深水处或钻入淤泥或躲藏在水生植物间。
主要价值
黑斑侧褶蛙是我国南岭山脉以北稻田区的常见蛙类,它们有分布广、数量多、适应性强、繁殖快、用途广、易采集等优点,是我国经济价值较大的蛙类资源。其主要方面有以下几点:
(1)捕食害虫。有关该蛙的食性分析资料较多,以吞食直翅目、膜翅目、蜻蜓目、鞘翅目为主,其次还捕食双翅目、脉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多为螟虫、刮青虫、稻飞虱、叶蝉、稻苞虫、稻螟蛉、稻眠蝶、蝼蛄、斜蚊夜蛾、金龟子、蚊、绳和蚂蚁等害虫,其有益系数为22%。对浙江该蛙的食性分析结果,其有益系数为312%。据浙江丽水地区养蛙治虫试验,每亩稻田有蛙1000只左右,即能有效控制虫害的发生。例如,浙江云和新昌自1973年至1981年先后进行护蛙灭虫试验,至1981年推广试验近7万亩,几年的试验证明护蛙治虫区的虫口密度比施药区少1/3至1/2,防治害虫的效果明显高于施药区,平均粮食增产33%。生物防治不仅可以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而且减少施用化学农药,可降低生产成体,防止农药对环境污染,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发生。
(2)教学和科研的实验动物。黑斑侧褶蛙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它具有数量多、易捕捉、价格低的优点。
一百万亩。浙江,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2022浙江水产养殖面积达一百万亩,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包括种植)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