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199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委托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主持制定,2001年11月26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
标准规定了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水冲工艺最高允许排水量、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干清粪工艺最高允许排水量、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日均排放浓度、畜禽养殖业废渣无害化环境标准(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数)、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标准要求畜禽养殖业必须设置废渣的固定储存设施和场所,储存场所要有防止粪液渗漏、溢流措施。用于直接还田的畜禽粪便,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还田时,不能超过当地的最大农田负荷量。禁止直接将废渣倾倒入地表水体或其他环境中。避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 81—2001)
该技术规范规定了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求、场区布局与清粪工艺、畜禽粪便贮存、污水处理、固体粪肥的处理利用、饲料和饲养管理、病死畜禽尸体处理与处置、污染物监测等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要求。
规范要求畜禽养殖场的建设应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根据本场区土地(包括消纳本场区产生粪便污水的土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能力,确定新建畜禽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对于无相应消纳土地的养殖场,必须配套建立具有相应加工(处理)能力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或处理(置)机制。畜禽养殖场的设置应符合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3)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1987)
该标准于1987年颁布实施,适用于全国城乡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卫生评价和为建设垃圾、粪便处理构筑物提供卫生设计参数。规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要求,包括堆肥温度、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群菌值、苍蝇等指标;规定了沼气发酵的卫生要求,包括密封贮存期、高温沼气发酵温度、寄生虫卵沉降率、血吸虫卵和钩虫卵、粪大肠菌值、蚊子、苍蝇、沼气池粪渣等指标。
(4)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
该标准是农业部制定的农业行业标准,于199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分为三部分:畜禽场必要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畜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适用于畜禽场的环境质量控制、监测、监督、管理、建设项目的评价及畜禽场环境质量的评估。
(5)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HJ 568—2010)
该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10年4月16日批准,2010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是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系列评价标准之一,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在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参照该系列标准中的指标和监测、评价方法评估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该标准仅适用于法律允许的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和放牧区的养殖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不适用于畜禽产品加工生产地的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
(6)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497—2009)
该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09年9月30日批准,1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区)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区)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污染治理工程从设计、施工到验收、运行的全过程管理和已建污染治理工程的运行管理,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施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环境好草鱼才能长的好,草鱼养殖的环境要求有哪些?
甲鱼本身是一种生命力比较顽强的生物,日常大家也认为甲鱼的寿命挺长的,不少养殖户因此陷入一个误区,觉得甲鱼随便养都行,只是怕不好卖。这样的想法只有养殖过的人才知道,甲鱼对于环境是真的挑剔,稍微差一点的地方,各种问题都出来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甲鱼养殖环境有什么要求。
1、 水源质量。甲鱼喜水,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水里的,水源的质量贯穿甲鱼的整个养殖过程的,对于水质的要求自然也是比较高的。现在一些地方的水其实都不是特别干净,多少会有一点污染,这样的水对于甲鱼养殖的影响也是有的,不过在大家的承受范围以内,水质一定要好,且溶氧高,进入养殖池后还要让其流通起来,更换死水,起码要达到国家淡水养殖的标准的水质,这样水源才算合格。
2、 干净无噪音。养殖场地的卫生和安静同样作用很大的,甲鱼有三怕“寒冷、炎热、噪音大”,这里就充分的凸显了噪音对于甲鱼的危害。正常养殖的甲鱼胆子很小,短暂的噪音刺激会让其维持很长时间的慌乱,影响到养殖效果,如果噪音比较频繁的话,那么养殖的收益基本就很差了。卫生方面则是因为甲鱼对一些病害的抵抗能力较差,生活的水域很容易出现恶化的情况,这样的环境下甲鱼能活着就不错了。
3、 场地资源丰富。如果养殖的时候光靠人工喂养甲鱼,那么这甲鱼的生长速度是极其缓慢的。甲鱼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人工喂养,但是其次就是生活水域的资源丰富程度了,如果养殖场地基本没有什么可以供甲鱼食用的资源,甲鱼的生长就会陷入一个瓶颈区域,长势缓慢。所以现在养殖甲鱼一般会给其混养一些其它的水生物,一是喂甲鱼提供食物,让其生长更快,二则是平衡养殖场地的水生态循环,让养殖效率更高。
4、 温度适宜。温度的重要性就更不用多说,甲鱼三怕里面有两个都是关于温度,无论是甲鱼的休眠、进食、消化繁殖等等都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甲鱼在哪个阶段都需要注意温度。25-30℃左右其进食方面最理想,22-34℃左右能正常繁殖,日常生活在30℃上下,这些大概的温度区间大家要牢记,这是其对于环境温度的需求。甲鱼一般追求恒温,所以大家要有一定的保温措施才行。
以上就是关于甲鱼养殖环境有什么要求的简单介绍了,对于这方面不是很了解的可以学习下,让自己的养殖效率更好。希望对大家有用。
环境对养殖影响很大,边鸡养殖的环境要求有哪些?
要求池塘远离污染源,面积5~10亩,平底,底料为壤土,稍有渗漏为最佳。底泥10~20厘米,水深约2米,每个池塘应配备一个3kW的叶轮曝气器和一个4英寸的水泵,以便及时换水和增氧。草鱼疾病多,池塘更容易爆发疫情。同时剔除杂鱼,是保证草鱼正常摄食,节约饲料的重要措施。具体方法是在干塘(积水5~10cm)条件下,用100公斤生石灰制浆,全塘喷溅,或用10公斤漂白粉溶于温水,全塘喷溅,不留死角,彻底杀灭致病菌。池水pH值75~85,养殖高峰期(6 ~ 9月)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有机物耗氧量18~20mg/L
草鱼品种应选个体色金黄,外观无损伤,活泼健壮,体重100g左右。同时,由于草鱼的出血性和肠炎性容易感染同年鱼种,所以在鱼苗的选择上,二年生鱼苗应该是最好的。饲料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28%~32%,辅以绿色饲料。饲料喂养遵循“先粗后精”、“四定四观”的原则,一般一天喂两次。建议2小时内食用,草鱼喂饱80%。连续饲喂颗粒饲料一段时间后,停止饲喂颗粒饲料一周,间隔饲喂原粮饲料。平时要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等药物,避免肝胆综合症等疾病造成大量死亡。正确使用曝气器。6-10月,晴天无风。每天下午1-3点启动增氧机2小时,清晨增氧。连续阴天应及早增氧。适时向池塘注水,采用“小流量小入口,多次换水”的方法,逐步控制水质。6-9月,每3~5天加一次淡水,每次加10cm左右的水,每15~20天撒一次生石灰,全池制浆10~20kg。
如果水质不好,各种有毒物质含量超标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如果池内泥沙过多,应将泥沙取出池外,暴露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对池底进行消毒。藻类对于饲养草鱼非常重要。通常是淡绿色的池水。油绿色的水可以产生更多的藻类,其他不正常的颜色可以杀死藻类。草鱼一般生活在水生植物较多的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的中低层,有迁徙江湖的习性。性成熟个体在河流、水库等流水中产卵,其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和通江湖泊,通常在淹没浅滩草地和洪水泛滥区及主要支流(湖泊、河流、港湾道路等水生植物)的附属水体中摄食催肥。
冬季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中越冬。草鱼是典型的草食鱼类。它在鱼苗阶段吃浮游动物,在幼鱼阶段吃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当它的体长超过10厘米时,它就完全以水生高等植物为食,尤其是禾本科植物。它吃的植物种类因生活环境中的食物基础而异。草鱼生长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体长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2岁,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2~3岁。当4龄鱼达到性成熟时,生长明显减缓。第一、二、三、四、五冬鱼体长约340毫米,体重分别约750克、600毫米和35公斤、680毫米和5公斤、740毫米和7公斤、780毫米和75公斤。
鹌鹑的养殖环境很重要,鹌鹑养殖场地怎样建设?
环境对养殖影响很大,首先我来说一下什么叫做生态。生态用书面语言讲就是:生存物种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是生物的生理和生活习性。在养殖业上,尤其是家禽畜牧的养殖,人们从当初的量,到今天对质的要求的提高都是预示着人们高品质生活的提高。对养鸡的要求也不例外。放养生态鸡实际上就是对鸡的散养,或野生放养。但一般都以放养草鸡(农村人常说的土鸡)为主。
放养的生态鸡,为便于其活动量的提升,适应其野生好动的习性(鸡活力的提升,更能便于其肉质的改良优化,对于放养蛋鸡,能提高其产蛋的质量),对空间场所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选择地旷有林木有草地场的场所。有条件的可有小溪河流为最佳。最大限量以不低于20平米每只鸡的场所设为放养地。切忌把食放入过多或满槽。雨棚数量的设置,以1500平米左右设置一处为宜,其覆盖面积不宜过小,一般以能歇80至100只鸡为宜。鸡窝的数量设置则与雨棚一致。并尽量靠近雨棚。
应定期为其修剪翅膀,以防其飞跑掉7。二来可防外来动物的入侵;三来可防止外来人员带菌或未消毒侵入(这一点在非洲猪瘟事件上显而易见,我们借此深受启发)。防范网栅一般不什于2米高度。首先,果林和绿化竹林都可以适合鸡的生长和发育,由于鸡性情活泼,E为了避免对周围的树林造成一定的伤害和影响,在进行山地选择是最好要选取一些坡度较缓的山地,不适合选择苗林期的山地,另一方面,也好管理。
最后,草场是天然的绿色场地,草场中生有丰富的虫草,鸡群能够采食到大量的绿色食物、昆虫、草籽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可利用养鸡灭蝗,降低草场虫害的发生率,一举两得。
环境对家禽的影响,如何控制养殖环境
目前国内从事鹌鹑养殖的人相当多,鹌鹑蛋和肉都是珍贵的。来说说想搞鹌鹑养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里的建设条件主要是针对大规模养殖的朋友。
一、防疫消毒
每次进出房子都需要消毒。为了方便清洗消毒,鹌鹑房子的地板最好是混凝土结构,稍微倾斜,有排水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持干燥的环境。
二、面朝南坐
鹌鹑的房子最好选在坐北朝南的方向,选的地方需要地势较高。质量要牢固,阳光要充足,排水要良好。这样鹌鹑的房子就会明亮,冬暖夏凉,通风良好,可以保持干燥,也有利于鹌鹑房子卫生条件的改善。
三、保温通风
鹌鹑需要很好的保温,但也需要通风,尤其是夏天,气温高,有害气体浓度增加,会严重影响鹌鹑的铺设率。房子需要装排气扇,窗户要尽量大一点。除了需要安装玻璃之外,窗户还应该装有屏风,这样可以让房子有足够的阳光,更方便通风,防止麻雀、蚊子和苍蝇进入。冬天中午,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需要开窗通风,但最好不要花太长时间稍微控制一下,否则室温会发生很大变化。夏天不仅要开窗散热散湿,有条件的话还要安装天窗和排气扇,这样可以更好的减少疾病的传播,同时还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保证鹌鹑的正常产蛋率。
四、高度和屋顶
鹌鹑棚的高度需要合适。一般来说,从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约为24-27米。太高就浪费材料,冬天的到来也不利于保温。夏天如果太低,会很热,笼子不能堆得太高,所以养的鹌鹑数量会减少。内顶和墙壁要保温,屋顶要有吊顶,这样冬天和夏天都可以保温,墙壁要砖砌,北墙要厚一些,防止受冻。屋顶可以是双坡、单坡、半钟楼或组合等。
五、有利于采光
采光和人工补光非常重要。鹌鹑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这对鹌鹑产卵非常重要。朝南的鹌鹑棚可以获得最好的自然光,如果有阳光照射,还可以杀菌,提高室内温度。如果自然光的时间少,可以减少人工补光的时间,节约电能,降低成本。窗户应尽可能高,最佳采光系数为1:4。如果自然光不能满足鹌鹑的生长和产卵需要,需要适当补充人造光,所以鹌鹑的房子里需要有照明电源。
农村养殖对环境污染的现状是怎样的
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饲养密度 ( 每个动物占面积和空间 ) 及空气清洁度直接影响畜禽生长的速度和内容。
1、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对畜禽生长的影响较大 , 过高过低都将降低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而使生长速度下降。高温对肥育畜禽的影响大,而低温对幼小的畜禽影响大。有资料表明,有效温度比临界温度下限每低 1 ℃ ,仔猪(10kg ) 每天将多耗料 5 克 ;对于50kg 体重的猪,有效温度超过临界温度上限 1 ℃ ,采食量将减少 5 %,增重降低 75 %。
2、湿度、气流及密度
随着集约化饲养业的发展, 畜舍的空气湿度、流速、每个动物占有面积和空间的大小也成为影响动物生长速度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如果在超过最适面积基础上增加圈养猪头数,每增加一头,采食量可减少 12%, 日增重下降 095% 。
3、空气清洁度
随着环保压力增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空气清洁度对畜禽的影响是很大的。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行业标准 《NY/T388-1999畜禽场环境质量标 准》的规定,按照日平均值计算,禽舍内的氨气(NH3)含量,雏鸡为10mg/m3,成鸡为15 mg/m3;硫化氢(H2S)含量,雏鸡为2mg/m3,成鸡为10mg/m3,二氧化碳(CO2)含量不分成鸡与雏鸡均为1500 mg/m3;猪舍内的氨气(NH3)含量25mg/m3;硫化氢(H2S)含量为10mg/m3,二氧化碳(CO2)含量为 1500mg/m3;牛舍内的氨气(NH3)含量为 20mg/m3;硫 氢(H2S)含量为8 mg/m3;二氧化碳(CO2)含量为 1500mg/m3。此外,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 、小型集约化养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GB/T17824-1999),猪舍空气中的氨气(NH3)、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含量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 。
综上所述,养殖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流、密度和空气清洁度,都要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严格把关。其中空气中的氨气含量还能通过饲料管理得到调整,张博士建议养殖过程中日粮中长期添加丝兰提取物(优兰宝),其特有的丝兰皂苷、丝兰多糖和丝兰多酚,长期协同作用下,能有效提高动物对饲料蛋白的消化吸收,从源头上降低肠道内氨气、硫化氢有有害气体的产生,从而大大降低随粪便排出到养殖环境的有害气体,并且天然、安全,无配伍禁忌,促进畜禽养殖的生长和健康。
鸡苗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养殖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以农户分散养殖的传统生产养殖习惯,逐渐被粗放型养殖模式所取代,各种集约型规模化养殖大户、各种养殖小区不断涌现。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为农民致富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污染问题也愈来愈严重,不少地方因养殖污染造成空气恶化、水质下降,对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和损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的重要污染源。
污染
一、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1畜禽粪便露天堆放、便液直接排放,造成了大气环境和水体环境的污染。大多数养殖场畜禽粪便随处排放、污水横溢,有的甚至直接堆积到公路两边,堆粪地点周围恶臭弥漫;有的养殖场就近将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道或池坑,留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
2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方法单一。畜禽粪便未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就直接还田利用,极易造成细菌病毒传播、蚊蝇滋生;有些养鸡场的鸡雏粪便直接出售喂猪,人食猪肉,有可能导致食物链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
3个别畜禽养殖场选址不当。养殖场建在河流旁或人口居住区附近区域内,噪声及臭味会直接污染周围居民,所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河流堵塞,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甚至对饮用水造成污染,影响群众生活,引发矛盾纠纷。
污染
4畜禽养殖户主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无害化处理观念。养殖场没有建设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有的养殖场虽然修建了化粪池、沉淀池,对排污物进行处理,但却因容量小无法使污染物达到达标排放,设施几乎成了摆设。
污染
1、温湿度上面进行调控:最适合的育雏温度为:刚出生1到3天的则需要在35~34摄氏度,而出生4到7天是则在33到32摄氏度,到了2星期的就需要31到28摄氏度,到了3周是27到24摄氏度,4周是23到22摄氏度,等到了5周之后就可以保持常温了。而相对湿度的话则出生在1到10天的就需要65%到70%,等到了11天以后就保持在55%~65%就可以了。
2、密度:这个是随着出生的天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在体重和需用水等也会相应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饲养的密度,增加水和食槽数等。网箱平养或箱式育雏时密度为:1~10 日龄50~60只/平方米,10~20日龄30~40只/平方米,此后可转入立体笼( 蛋雉育雏用4层笼),21~42日龄20~30只/平方米,43~60日龄10~20只/平方米。
3、在光照时间上面的控制:雏雉对光照上面是要求是不严格的,只要在初雏1到3天的时候保持24 小时光照,等到4到7天的时候就可以保持20~22小时光照就可以了,在这之后,我们只要根据雏雉采食的情况快转入来进行自然光照。等到3星期之后就可以转入立体笼,但是在第1个晚上一定要全加光照,这样就可以让雏雉尽快的去适应新环境,是采用3瓦/平方米,等雉群大部分采食、饮水后, 就可以采用自然光照。
4、对室内通风换气和室内环境的控制:一旦里面的空气流通顺畅和氨气的浓度太大的话,这个会直接影响到雉鸡的生长发育,并且还可能会诱发慢性呼吸道的疾病和眼病等疾病的发生。还需要进行通风的换气,从而保持空气新鲜,还需要及时的清粪、清扫地面,维持适宜的温度,定期给鸡消毒,及时疏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