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链完整,还有各类轻小说提供剧本,一个动画做完之后可以迅速回笼资金进行下一部的创作,还有专门的学校培训cv等动漫相关职业。
相比而言中国的动画经历了2005年之后的低潮一直到如今,一直处于模仿和缺少资金的状况,也就是这两年情况才好转,缺少资金是最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国产3d动画偏多
同时,国内的产业链不完整,回笼资金慢,没有bd的售卖,手办的质量很难让粉丝有购买欲望,钥匙扣手机壳一类的周边价格又低
欧美方面世因为画风不对国内观众的胃口,引进的少。
不过看现在国内的情况,2020年会有很大的改善,现在的问题就是回笼资金的手段,也就是产业链,还有cv,就那么几十个撑着场子,虽然他们的实力毋庸置疑,但是有时候还是需要一些新的声音,不然出戏很严重
为什么提起动漫就是日本?
动漫是日本第三大产业 日本动漫产业模式完整 动漫成日本第三大产业 目前,世界60%的动漫作品来自日本,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产业创作输出国。 近日,笔者参加了2009东京国际动漫节,并对秋叶原动漫销售聚集区、吉普力动漫园区、迪斯尼儿童乐园和迪斯尼海上公园等东京、大阪两地的动漫园区开展了考察活动,切身感受了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体会颇多。 产业链衔接良好 漫画出版―动画制作播出―版权授权―衍生品生产及销售―部分动漫作品外销授权―成功动漫产品的深度开发及新动漫产品开发―良性再循环,极具品牌价值的可以开发具备混合消费模式的主题园区或主题店。以上模式是日本已经形成的产业模式,也是典型的以漫画为基础发展产业的模式。 之所以说日本动漫产业模式完整,是指上述产业链衔接良好,形成了效益递进的良性循环模式。日本动漫具备了4个产业特点:一是规模形成。动画播出、漫画销售、衍生品销售、动漫广告在日本随处可见,已影响到日本整个社会生活。二是复制效果明显。动漫出版物和衍生品是最典型的复制产品,具备产业化基本特征。三是商业模式确立。日本动漫各环节都具备了投入产出良性模式,形成有现金流支撑的产业链模式。四是持续经营。20%至30%作品的成功率,保证了创作热情和成功产品的深度开发,动漫产业形成了持续发展势头。 几乎所有当代日本人都受到漫画影响,如同中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连环画对中国人的影响一样,只是日本的漫画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这种影响持续扩展。日本现首相喜爱动漫,日本企业高管人员办公桌上常有漫画书,电车、地铁、街头阅读漫画书的人随处可见。在迪斯尼和环球影视城,经随机询问,日本东京18岁以下的青少年每年不少于两次到迪斯尼乐园游玩,回头客在八成以上。 更重要的是,许多年轻人对动漫形象的崇拜、模仿会影响一生,部分动漫作品的出品人对此十分重视,像宫崎骏等人对动漫形象的维护十分尽心。当然,座谈时,日本动漫协会人员对日本色情漫画的蔓延也深感忧虑。 消费市场广泛 漫画正成为一种语言工具,许多产品说明书、提示内容、企业标识、广告制作都使用动漫语言,虚拟文化正成为一种潮流。 日本动漫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形成了良性互动态势,许多青少年对绘制漫画有浓厚兴趣。一位22岁的漫画作者对笔者说,他出钱参加展会是要展示自己的电脑绘图技术,希望有投资人或合伙人出现。日本的漫画出版遵循低成本原则,新闻纸胶版印刷,每册定价在400日元(约25元人民币)以下,书在150页左右。定价不会对消费者构成消费障碍。方便普通消费的做法,有利于市场打下扎实基础,因为有广泛消费的市场才会导致供销两旺的局面。 此外,漫画出版和付费有线电视的结合,衍生品的及时推出,又相互促进形成综合消费,市场形成良性发展基础。 合作机制清晰 日本动漫产业链条形成了分工合作的模式,漫画工作室、动画工作室、版权代理事务所、印刷出版企业、图书发行企业、电视台、杂志社、动漫衍生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等都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合作机制,力争把自己范围的工作做得最好。 漫画动画工作室与企业资助合作也形成很好的模式,比如铁臂阿童木和电器公司的捆绑模式被广泛推广,企业既资助了漫画、动画工作室,同时借助漫画动画的广泛传播带动资助企业品牌广为认知,企业品牌也增加了文化附加值。 日本动漫产品创作比较踊跃,创作者清楚产品推出和市场认可的风险关系,20%至30%的作品会被社会认可,5%的作品可以成为比较成功的作品,1%的作品会成为持久发展的品牌。形象可爱、成为偶像、贴近人性、深入人心是动漫形象设计追求的目标。 培养受众用心 日本动漫作品大致分为面向青少年和面向成年人两类。面向青少年的内容分类很多,科幻、侦探、童话、校园、励志、规劝、搞笑、幽默、探险、女生等主题构成主要内容;成年人的作品主要是搞笑、幽默、调侃、惊险、家庭等内容,色情类有扩大蔓延趋势,路边的书店都可以买到,但有18岁以下禁读的标识。 与日本动漫策划人员座谈时,他们始终强调抓住青少年的心理,反映他们的生活并引导他们的生活和时尚潮流,还强调要跟踪他们并服务一生。他们的观点听起来有些理想,但确实有道理。 日本的动漫销售很普及,除了随处可见的动漫书店、衍生品专卖店之外,商场和超市都有漫画书、CD动漫游戏光盘、玩具、衍生品销售,电视台几乎都有动画时段或动画频道。在书店和电视预告中,可明显看到对动漫书、电视剧的预告和预订启示。还有一些类似歌迷会的俱乐部做法,都可见动漫企业对受众培育的良苦用心。
日本的动漫是指日本的动画或漫画吗??
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漫画慢慢地在中国传播开来,很多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都看过很多日本动漫。为什么日本漫画会那么流行呢? 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漫画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日本漫画是按照读者群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类的,可分为儿童漫画(以6~11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内容简单易懂,如《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等)、少年漫画(以6~18岁的少男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少女漫画、唯美漫画、女性漫画(以超过20岁的女性,尤其是家庭妇女和白领女性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如:会长是女仆 、青年漫画(以18~25岁的青年男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有着更多成人化的元素,内容多表现上班族和大学生生活)等等。
动漫产业是日本第三大支柱产业吗
动漫就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和缩写,绝对没有所谓中国的叫动画,日本的叫动漫这样的说法(至于所谓漫画改编动画的叫动漫或者会动的漫画一说就更加站不住脚了,如果有此一说为何漫画改编动画叫动画化而不叫动漫化?难道所有的业内人士都是小白?分不清动画和动漫?这种可能性你认为有多大?),在专业领域内是完全得不到承认的,动画和漫画原本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动画属于**的范畴,而漫画作为通俗文化完全起源于绘画,但是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大同小异,都是借由绘图来进行表达,所以如今将两者归为一类,合称为动漫(动画和漫画都是“使用绘画来表现的时间艺术”,唯一的差别是漫画的时间是在“读者侧”,而与之相对,动画(或者**)的时间则是在“作者侧”。换句话说,漫画的一页是花一秒去读还是花一小时去读都是读者的自由,而**和动画则基本上“作家意向的时间=观众的时间”。这是二者决定上的区别,但是不管如何“试图在视觉上表现时间”的动机是一样的)。当然这个只是最粗浅的解读,要是详细划分的话动画和动画片的概念也是完全不同的,动画就是基于“让本不能动的东西动起来”这一朴素的愿望而产生的一种技术。而当动画作为技术一旦确立,便开始考虑如何让动作更加流畅、怎样设置变化的轨迹等等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差异将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尤其是不同的审美感受,于是动画便成为了一种艺术。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就像任何其他艺术形式的产生过程一样,实际上任何艺术总是会经历这个从技术到艺术的转变过程的。但是请注意:动画在从技术向艺术的转变中,不涉及也不应被认为涉及任何诸如剧情或者蒙太奇等的影视元素的加入。动画与动画片的差别就在于动画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技术或者单纯的艺术而存在,还是和影视等其他艺术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复合艺术。换句话说,用到动画技术的影片不一定是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一定是以动画技术为主题的影片。动画中还有所谓的动画本体论(包括:材质本体论,**本体论,逐格拍摄本体论)目前还有不少的动画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不过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停滞了。别看现在都是动画,可是动画也是千差万别。而动漫不过是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词汇。希望对LZ有帮助。
不是,是第二大支柱产业
2012年动漫产业规模达320亿元衍生品市场220亿元,预计2012年,动漫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动漫产业总体规模将突破320亿元。
虽然中国动画产业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相比于动漫大国日本和美国,中国动漫产业仍处于弱势地位。日本的动漫产业产值每年230 万亿日元(约18万亿人民币),成为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相比而言,中国动漫产业规模与影响力尚偏弱。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2004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产值达2228亿美元,与游戏、动画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从全球来看,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日本是动漫产业的第一大国,发展动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现代日本动漫素材多样,种类丰富。日本人具有创新精神,在动漫上也有体现;日本人也有坚韧品质,日本动漫做工很好,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2004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117亿元人民币,2005年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人民币,并且中国动漫市场还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空间等待开发。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商机和文化影响力,为了推动民族动画产业奋起直追,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动画产业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
-动漫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