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时的邺城是今天的哪里

核心提示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距邯郸市40公里。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以此为都,北周时为杨坚焚毁。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勘察,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距邯郸市40公里。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以此为都,北周时为杨坚焚毁。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勘察,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向社会开放。邺城遗址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安文学、北朝文化的大型遗址。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勘测时发现了佛教造像埋藏坑;3月份,佛造像埋藏坑田野发掘工作已初步完成。

历史上的邺城市现在的哪里呢?

蓟:在今北京城西南。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三国志中不会出现。

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汝南:现驻马店市。

陈留:距开封市区20千米,开封市祥符区城区13千米处。

濮阳:现濮阳市。

邺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

扩展资料

北京市的历史名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蓟

-北京

-吴

-汝南

-陈留

-濮阳

-邺城

邺城是六朝古都,它见证华夏民族哪一段黑暗的历史?

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

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邺城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城市,也是当时北方两强曹操和袁绍争夺的核心地带。以这座城市为中心,足以控制北方,并进一步争霸全国。这里也就成为了三国南北朝的古都。

扩展资料:

邺城春秋时属卫国,战国时为魏地,西门豹治邺时大修水利引漳水溉邺,城市得到首次发展。便利的水陆交通加上人口及生产资料的不断积累,很快取代邯郸而成华北第一重镇。

直至汉末,经由曹魏时期开凿的一系列运河如利漕渠、白马渠等,特别是因北伐需要,开白沟、平虏、泉州三渠,从而形成了一条由邗沟、汴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连接起来的由江淮直通北方、南北贯通的运河系统。

邺城地理位置尤其优越,为北方沟通河南河北(指广义的黄河南北)、连接山东山西(指广义的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交通要冲。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前倚大河,背靠高山,进可攻退可守,必然造就邺城在近四百年乱世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邺城

古代建邺在哪里

邺城,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作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达400年之久,同时也见证长期的战乱和分裂,百姓苦不堪言,是华夏民族最黑暗的一段历史。

邺城有邺北城和邺南城之分。齐桓公修建的邺城和曹操大规模重修的邺城是邺北城。后来邺北城遭到破坏,北魏权臣高欢又修了邺南城。曹魏和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建都邺北城;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建都邺南城。

曹操重修的邺北城东西长约7里,南北宽约5里,共有7个城门。南城墙开三门:中为永阳门,东为广阳门,西为凤阳门;东城墙开一门,即建春门;西城墙开一门,即金明门:北城墙开两门,东为广德门,西为厩门。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东西城门之间的大道将城池划分为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官署及贵族居住区,南部为作坊和平民区。北部中间为文昌殿,是宫殿的主殿,其东有听政殿,其西有西园。西园之西的城墙上自北向南建有冰井、铜雀、金虎三台,供游乐等用。三台高耸陡峭,非常壮丽。

继曹魏之后在邺城建都的是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虎迁都邺北城,并对邺北城进行重修,使邺北城布局更趋合理,吏加宏伟壮丽。石虎统治残暴,生活奢侈腐败,赋税极为苛重。石虎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了后赵的灭亡。石虎死后,他的养孙冉闵发动政变自立,于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仍建都邺北城。

冉闵的杀胡令,据说单单邺城就杀死胡人28万之多,虽然残忍却反映了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保全了汉族的血脉,但在352年,冉魏被前燕所灭。冉闵被俘,被押到当时前燕的都城龙城杀害。357年,前燕将国都迁于邺北城。前燕疆域比较辽阔,占据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与建都长安的前秦抗衡,平分了黄河流域。370年,前秦军进攻前燕,兵围邺北城,前燕灭亡。

前秦末年,慕容垂叛乱,并围攻前秦重镇邺北城,决漳河水灌城,最终将城池攻占。经过这场战乱,邺北城受到极大破坏。后来北魏权臣高欢见邺北城残破不堪,不利于防守,便在邺北城之南重建一城,称为邺南城。

邺南城紧挨邺北城。邺北城东西南三面共开了11个城门。邺南城东西长6里,南北宽8里。据史料记载,修筑邺南城时从地下挖出个大神龟,于是就把南城墙修成了弧形,像龟的形状。现代考古活动发现,邺南城的遗址确实与史料记载相符。

在邺南城建都的朝代是东魏和北齐。534年,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孝静帝,建都邺南城,史称东魏。东魏和建都长安的西魏相对立,两者不断发生战争。

东魏的大权掌握在高欢父子手中,皇帝是一个傀儡。550年,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高欢的儿子高洋。高洋即帝位于邺都南城,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北齐仍以邺南城为都。

高洋的统治更为残暴,对百姓大肆进行杀戮,终于导致了北齐的灭亡。577年,北周军进攻北齐。北齐幼主高恒及臣下投降北周,北齐灭亡。

北周后期,权臣杨坚专权。邺城总管尉迟迥反对杨坚。杨坚派韦孝宽率大军到邺城镇压。经过激战,韦孝宽军攻占邺城,尉迟迥兵败自杀。韦孝宽军一把火将邺城烧毁。从此,邺城作为都城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北齐邺城在什么地方

古代建邺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古邺城漳水之北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漳水之南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魏王曹操、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邺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韩馥、袁绍前后为州牧居地。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馀势力,领冀州牧,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为丞相,封魏公,晋爵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今河南许昌东),实际政治中心是魏都邺城。

邺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魏时曹操也曾以此为北方政治中心。邺本有二城。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位于漳水之北,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铜雀、金凤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距县城约18公里}。南城兴建於东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邺,业之居住地之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于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六朝古都邺城将重浮地面 千年前为战火所毁

香港《大公报》报道,该报记者近日从河北临漳县文物保管所获悉,名列内地“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邺城遗址展示工程已全面启动,国家将投入二点三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发掘和展示邺城遗址。在整个工程规划完成后,这座现时被埋没农田底下的古代都城将重新浮现地面,在人们面前展现其原貌。

邺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先后成为曹魏、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六个朝代的都城,是当时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建安文学就诞生在这里。邺城于北周末年毁于战火,遗址现大部分被漳河淹没,地表上仅存一些残缺不全的城垣遗址及高出地面的金凤残台和铜雀台的东南角。

目前,邺城遗址大部分被埋于村庄和农田下,是内地唯一未被现代大城市压住的都城遗址。遗址展示工程规划共分三期十五年进行,近期遗址内道路系统基本成型,中期遗址城市格局逐渐清晰,远期规划完成后,邺城遗址的都城风貌将完整地展示出来。工程开始后,遗址上的十五个村庄,二万三千多人将陆续被迁走。

据邺城文物保管所所长王福生介绍,邺城遗址将获得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地面遗存以现场原状展示,地下遗址发掘后回填按原状在地面上模拟展示,并建成博物馆、数据馆,进行相关文物数据的陈列展示,将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都城研究基地。

邺城是中国第一个依据城市规划有步骤建设的都城,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上承秦汉,后启隋唐,后代都城的规划都以此为例。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深远影响。日本的中国都城调查团曾多次前往邺城进行调研,他们推断,日本最早的都城难波宫的建筑并非受了洛阳古都的影响,而是受了邺城古都的影响。

消失在地下的"六朝古都"

古“邺城”的历史背影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无数具有坐标意义的古城,而位于邯郸临漳县境内的古邺城遗址便具有这种意义。

邺城始建于公元前685年,毁于公元580年,先后6次成为国都,曾经有着无边的繁华与热闹,遗憾的是这座“六朝古都”未能幸存至今。

远远望去,这曾经记载过人类文明进程的邺城遗址,现如今大部分已深埋于漫漫黄土之中。而闻名古今的金虎台和铜雀台的遗迹夯土层依然屹立着,似乎还在诉说着历史云烟。回望历史,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似乎又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西门豹治漳河于此,铜雀台的风流传说于此,曹操雄霸天下的故事发生于此……

战国初期魏文侯时,漳河边的邺城百姓怕河水淹没家园,在河伯要娶亲的谎言欺骗下,每年都被迫出钱,将被选定的女子投入漳河。后来,西门豹戳穿河伯娶亲的鬼把戏,凿渠十二条,引漳河之水灌溉民田,百姓安居乐业。

闻名的“铜雀台”也在邺城遗址。其实,关于铜雀台的意义,人们似乎对其建筑与功用并不太感兴趣,倒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才是人们最难忘却的记忆。文人墨客们似乎从来不愿意错过英雄美人的故事演绎,于是铜雀台上杜撰大乔小乔春深被锁的描写更吸引听故事的人。于是,三国时周郎的命运变得多情而无奈,而曹操的形象却从未博得听众的称赞,是指责与批判伴随着枭雄的名声走到现在。

据史书记载,建安15年,曹操为巩固统治地位,大兴土木营建邺都,兴建了铜雀台。后相继建造了金虎台(后赵时因避建武帝石虎讳改名为“金凤台”)和冰井台,史称“铜雀三台”。“三台”建在邺城西城墙北,金凤台在南、冰井台在北、铜雀台居中,由南到北一字排开。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金凤台和冰井台分别高八丈。金凤台上有屋190间。冰井台上有屋140间,内有三座冰室,每室内有井数眼,深15丈。传说中“三台”曾建桥,无水为何建桥呢?有一说认为这是军事需要。据说,“三台”相距六十步,上建有两座浮桥相连,假如一台被攻占,浮桥可被废除,而使其他两台独立。然而,这么长的两座浮桥是如何悬空而架的,至今还是个历史之谜。但是却因此产生了一种说法,认为由这两座浮桥谐音而演绎出“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和故事流传民间。

铜雀台无疑是一座军事要地,但是它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仿佛是一处享乐之所。那时,一代枭雄曹孟德常常在此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宴。

传说中,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就诞生于此,当年曹操重金赎回被南匈奴掠走的著名女诗人,这位才女不负众望,在铜雀台上即兴演奏出这首至今流传的名曲。还有,陈思王曹植“援笔立就”的那篇登台赋,文字旷远清丽。

邺城西依太行,北临漳河,为兵家必争之地,邺城也因战争,在营建与破坏中轮回。邺城遗址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称邺北城和邺南城,今漳河横贯其间。

建安九年,曹操平袁绍,营建邺城,后定为王都。魏文帝曹丕称帝后移都洛阳,仍以邺城为五都之一,此即邺北城。其后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均建都于此。北朝后期东魏天平元年由洛阳迁都邺城,天平二年起用4年时间兴建邺南城,是为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在北齐高氏都邺27年后,大象二年被北周所灭,城市被焚。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一代名都成为废墟,多少文人墨客至此触景生情,感伤万千。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