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我也觉得有点浮夸,但并没违背自己的内心。只是随心把针尖小的事,动用了天大的话题。
文字家园年轮的故事征文大赛历时三个月,到三月十三号截稿了。作为文字家园专题编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对于编辑这称谓,曾让我仰慕不已。可当有幸真正成为一名编辑后才知道,背后要比常人多付出多少。也就是说我的时间相当紧缺,即便每天熬夜,还是不够用。
一般参赛的文章,都在两千字左右,多的也有五六千字。你要认真读,细细品,再慢慢悟作者的立意为何。最后才能写出代表文字家园的编辑鉴语。
这样一算,收录一篇文章要多少时间?还有,大部分作者对文字家园投稿专题固定的格式还不了解,我们必须跟作者反复沟通,说教。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做。还好,工作组长芳姐要求我们当值编辑最少写两篇编辑鉴语。可我还是觉得因时间不够我放弃了多少次更文的念头。
每天晚上眼睛总是半睁半闭状,直至手机砸到脸上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关灯。庆幸的是读到了更多的好文,从中也学习了好多东西。这也许就是得失兼备吧!
每位编辑,除了文字都有其他工作上的、家庭里的事要做。有时候,我们会匆忙中收录进来,然后忘了写鉴语了。
事件的起因由此而来。
就是那天,蕙若在群里说,征文稿栏里有些稿件没写鉴语的。然后她噼哩啪啦发了二十多篇没写鉴语。
没写鉴语,就不会安排推文,这是我们文字家园的规矩。
来来来,我们分领任务,写鉴语。大概每人四五篇吧。
就是那天,我从下班后一坐下来就没动,到八点半先生加班回来,我还是那姿势坐着,我不停地看文,写评,记得那天写了六篇鉴语,一千多字,足够完成更文了。
先生终于忍不住了!
对于我一贯熬夜的习惯,先生是极力反对的。上班已经够辛苦,晚上要早点休息补充能量,还有,熬夜对一个女人的损伤有多大,等等等等。或许是说多了,我只当耳旁风,仍然我行我素,盛怒之下,先生采取冷暴力对我,当我空气,随便我什么样,只字不提。当没看见,自顾摇头収息。
“你一坐几个小时没动,究竟有多上心要紧的事?”
我像个犯错的孩子,不敢说话,其实我心里在说,今天真的是个例外。今天真的有点过火了。
僵持了一会,他坐了下来。
“你应该听说过路遥吧?你知道路遥的人生吗?”
看得出,先生在极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
我当然知道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我还记得髙加林刘巧珍的故事,曾经让一代人歌哭。
“我不是说他的《人生》,是说他的人生。”
先生的话听起来有点绕,但我已听明白。
对于路遥的人生,还真没听说过。
“路遥是世界级知名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一百万多字,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平凡的世界》发表30多年至今已翻印一千七百万册。享誉国内外,而他自己全然不知了。”
“一个人连命都没有了,生命之外再多的繁华又有什么意思。”
我明白先生的意思,他在用他的方式关爱我。
“你知道路遥临死曾说过一句话吗?”
我愣着,表示不知道。
“去他妈的狗屁文学!你说他有多崩溃和万念俱灰。”
真有此事?
为此我悄悄去问了度娘。
用命去换文学,他是优秀的作家,而他却是个夸父倒在干涸的路上,成了文学的殉道者,这是贾平凹对路遥的评价。
如果把文学创作比做生孩子,《平凡的世界》,路遥不是十月怀胎,而是三年。并且他先用三年做准备,去体验书中人物的生活。上山放过羊,种过地,下过矿井,而且都是拼命型的。这三年中,他把《红楼梦》读过三篇,《创业》读过七遍,他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房间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他的《人生》获得了全国性的奖,却拿不出前往北京的路费。
为了能让自己不那么贫苦,路遥做过不少的努力,借钱跟着人炒股,却不懂盈亏,赔得一塌糊涂,欠下一身债。他给企业写报告文学,收费五千,却等他重病昏迷后才拿到稿费。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奖金第一时间就被路遥拿来还债,领奖时想要与人应酬,赠送自己的《平凡的世界》都拿不出钱来买。
一个作家,想要将自己的作品送人却是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多么苦涩而不可思议。
不仅仅是生活上的难过,路遥的感情生活也并不平静。
就如小时候读书时伯父给了他镢头和放羊绳,命运戏弄了他一次再一次,路遥一辈子都没能走出波折婚姻带来的打击与阴影。
恋爱受挫,前途未卜,路遥痛苦不已,只能以写作麻痹自己
通宵达旦投入写作,而不把关爱投向妻子的路遥终于让妻子不能忍受,多次提出离婚。为了不给女儿带来阴影,他一拖再拖,直到最后才用颤抖的手在离婚书上签了字。
一名作家最好的去处不过是潜心创作,但路遥过于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成长路上遭受的坎坷让他很难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不过四十二年的人生,路遥酸甜苦辣都尝尽了 。
当他为《平凡的世界》划上最后一个符号,已经站立不起,拼命地把笔扔出了窗外,这个西北汉子躲进卫生间里嚎啕大哭……
他的灵魂仿佛永远游荡在孤独与痛苦中,于平凡世界里挣扎。路遥想要通过竭力奋斗,摆脱穷苦带来的艰苦,由始至终,他都跋涉在泥沼里,激励着无数与他一样的人。
………
翻看百度上一篇篇关于路遥的资料,虽然说,没找到先生说的那句话的出处。但是我还是被路遥的人生,被他对文学创作的痴迷震撼到了。
只要上苍赐福于我,冲过最后的终点,哪怕从此不再起来,也可以闭目了 ……路遥他真的是用命换文学。::
苦难是一笔财富,成就了他,也毁了他。文学创作让他享誉全球,却断送了性命。
文学创作是一个孤独的旅行,容不得任何一丝意外的加入。每个作家都是孤苦的,孤独的。而却有一群人拼命地相拥,不给孤独留余地,无力,是我们最后难免的结局……
甚至我真的相信他在生命的尽头会说出那句话,我相信他是多么渴望活下去。
是的,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也许凭一股热爱和浅薄知识的我,根本不配谈文学创作。我只是从一件小事的感慨呼吁大家: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一起珍爱吧!
毕竟生命里还有比文学创作更重要的事要做,比如扶老,比如携幼。还有比文学创作更值得享受的事物,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爱……
文字家园投稿专区
路遥的作品很现实,所以这就反映了他的目力所及的贫瘠吗?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中文名: 路遥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榆林
出生日期: 1949年12月3日
逝世日期: 1992年11月17日
职业: 作家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 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后,获第八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 、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编辑本段]路遥的青少年时代
曾写出洋洋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理想的生活而讴歌、呐喊的作家路遥,已轻轻地离开的们7年了,尽管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不愿相信这一点。 这位黄土地生养的作家,似乎又化作了一把黄土,飘落在每座山巅之上,也似乎化作了缕缕炊烟,弥漫在每一孔窑洞里,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无限的思念和财富。 1949年冬天,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诞生了一个男孩,那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父亲,决没料到他的儿子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当路遥降生到这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他的家里十分贫穷,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他的母亲曾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利(清涧方言,即脑子聪明),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他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在碱畔上,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 路遥在王家堡上完一年级后,这个贫穷的家再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于是,父母决定把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路遥,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哥哥。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父亲拖拉着路遥离开王家堡,翻过九里山,顺着秀延河向他大伯家走去。走到清涧县城宿了一夜,没有钱吃饭,父亲只好用生玉米棒子给他充饥。第二天黎明,父亲用仅有的一毛钱为他买了一碗油茶,而后,继续赶路。整个路程上百里,路遥脚穿一双破布鞋,走到目的地时,他身上的衣服都破了,脚上也磨起了很多血泡。当时路遥只有8岁。 第二天清晨,父亲以赶集为借口走了。路遥躲在村里一棵老槐树背后,眼泪扑簌扑簌的看着父亲蹋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就这样,路遥和家乡一别就是5年,父母很少来看望,也没能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路遥人生的辛酸之旅,他一般不愿与人说起。 1987年的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路遥曾对他的好友朱合作说起这件事。他说,他成年之后也极少去清涧县城,因为那地方曾是“我的伤心落泪之地”。 从此,路遥就与他的养父母生活在一下走。 慈爱、质朴的养母,如同黄土地上的马菇茹,寂寞地开着灿烂的花。她和她的老伴,对路遥如亲生儿子一样,管他吃,管他穿,什么都由着他。 养父母有时连口粮也没法供应,路遥就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获过的土地上,去寻觅残留下的玉米粒充饥。 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求学时代。路遥的养父也是个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贫穷,只能勉强供路遥上村里的小学。那时,路遥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忧愁半天。 上小学时,路遥最怕上美术课。没有道林纸,没有水彩颜料,连那指头大的十二色硬块水色也买不起--每片都要一毛钱。他束手无策,只得呆呆坐着,忧伤地看同学们调色、画画,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教室,不到下课不再回来。 小学时,路遥的观察力颇强。他曾根据各人的相貌特征、身材高低、发音习惯、家庭出身等特点,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送去一个令人发笑的又贴切的“绰号”。 路遥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当时,在1000多名考生中,县立中学只招收100来人。结果,路遥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 但家里实在没有钱,半个月过去了,路遥都没有去报名,等到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按规定不收了。路遥哭着找到正在县上开党代会的村党支部书记。好心的村支书领着他找县长、局长、校长、最后文教局开了个碰头会,才收下这个穷学生。 初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他没有生活保障,连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七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那时,学校的饭菜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路遥所吃的全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而所有这些,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每个星期天,路遥都回村里参加劳动,吆喝牛耕种自留地,去大田里背庄稼,挣工分,给贫困的家添补收入……因而,他受到村里人的夸奖,常常得到劳动奖状。 小小的路遥,不仅仅满足于身边的一事一物,还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向往。 想了解外面,当时没有其它途径,只有读各种各样的书。于是,路遥就对各种各样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如饥似渴地读个没完。 课本,路遥看几遍就罢手,却专爱一晚上一晚上地熬油点灯读课外书,这也许是他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考分比较高的一个原因吧。 17岁之前,路遥连县境也没出过,但他已知道外面世界的很多事情了。路遥幻想有一天写本书,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诉更多的人,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写作的愿望,因此路遥在小学和中学,每一篇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上中学时,路遥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近乎贪婪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书籍,不仅为了创作,更主要的是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 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只要班上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常老师就让路遥去尝试。 一次,班上举行朗诵会,朗诵的内容有诗歌、散文、戏剧片断。为了把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也为了锻炼路遥,常老师就让路遥用文学语言写出晚会的串联词。晚会上,那优美的串联词和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师生们的一阵阵掌声。 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日夜夜》《红旗谱》《创业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 常老师把自己的财富,都无私地交给了这位颇有天赋的穷学生,是期望路遥日后成才。 所以,即使成才成名了,路遥都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经常到常老师家去看望,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1966年,路遥中学毕业后,回乡村教书,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 由于他读得多,笔杆子又利索,加之到处盛开的陕北民间艺术之花,给了他“后天的补养”,所以,路遥文学创作的信心越发高涨。他以“樱依红”的笔名,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柳》、《车过南京桥》两首诗歌。这两炮打响,路遥便一发不可收地向文坛进军,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路遥不停地写呀写,仅1972年一年中,他就创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路遥还与曹谷溪、白军民、陶正等文学知音一起,筹办了属于他们那片天地的文学小报《山花》。他们自写、自编、自印,辛勤地出版着《山花》这张充满泥土气息的八开小报。 反过来,《山花》也以其诱人的魅力,真诚地改变着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对路遥来说,它似乎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正如路遥在《山花》创办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艺术,用它巨大的魅力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我深深感谢亲爱的《山花》的,正是这一点。” 1973年,23岁的路遥一步一曲折地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寒窗苦读的生活。他饥渴而贪婪地吸吮于文学世界的百花丛中,跨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驿站。 作品: 新版《路遥全集》共分六卷,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中短篇小说两卷《人生》和《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以及包含18篇随笔、评论、特写的合集《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是一位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孕育了他的作品,也铸就了他笔下人物坚韧的品格。路遥作品的文本母题源于中华民族在抗争苦难、战胜贫困的过程中所折射出的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
路遥成长于贫苦之家,自幼目睹了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始终关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始终关注边远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些观察和思考是路遥进行小说创作的厚实起点,也是其重要内容。路遥对苦难的书写和超越集中体现在他塑造的那些道德高尚、追求理想、奋斗不止的人物身上。路遥及其作品中的人物面对苦难顽强不屈,在苦难中秉承坚韧的信念,永葆信心,同时也在苦难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他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的主人公马建强和《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面对苦难,马建强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表现出了自强不息的品格、顽强奋斗的精神和战胜艰难的勇气。而孙少平在极其繁重的工作之余,仍坚持读书和学习,一直保持着昂扬向上的人生姿态,从不向艰难的生活低头。
在新时期文学中,弘扬理想主义、提倡回归现实主义是重要的创作导向。路遥因其对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定守望而成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文学创作依托的时代背景。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一定会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也一定能够捕捉到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向。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人物孙少平、孙少安,前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打工者形象,后者则不仅是创业者,而且是较早尝试进行改革的人。
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在路遥身上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而且代表了一种文学精神。正如忽培元所言,路遥的作品就像陕北的山,黄土下面掩盖着岩石,表面上平凡而柔和,内在却如钢铁一般坚硬。这种“坚硬”正代表着路遥作品的理想主义品格。阅读路遥的作品,读者很难不被其中洋溢着的高昂的理想主义精神所感染。
评论家白烨认为,路遥及其作品和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平凡的世界》的时间背景正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向改革开放过渡、至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双水村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书中闪耀着时代光芒的人物孙少安、孙少平,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与《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相比,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形象更为朴实奋进。他们具有高加林身上那种追求精神,同时抛弃了高加林的追求方式;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高加林式的好高骛远;他们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却没有高加林式的个人主义。所以,他们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极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路遥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塑造出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社会变迁。为了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他亲自下矿井,感受矿井中的工作状况;亲自去农村、到田野,体验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为他全景式描写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路遥是按照经典现实主义文学所提供的书写经验和写作原则进行创作的。他的作品既不是市井喧嚣的拼凑,也不是苍白无物的流水账。个别文学评论家认为路遥作品老套过时,缺乏先锋色彩。文学创作固然需要更新理念,突破固有手法,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在理念和方法上创新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作品;而运用传统写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也未必就成就不高。路遥在文学批评界、研究界的冷遇和在读者中经久不衰的阅读热潮恰恰说明,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从《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到《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集中书写平凡世界中的人民群众,把民族信仰、国家信念与人民群众的奋斗信心镌刻于人物形象之中,把城乡巨变浓缩于故事情节中,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现并提炼创作主题。
路遥的文学创作继承了“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他的作品是改革开放催生出的文学硕果。如果说柳青、赵树理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的创业史,那么路遥的作品则是对中国人民在穷困中奋起创建美好生活的史诗叙事。在路遥的笔下,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迹、平凡的叙事,所有这些“平凡”,最后都汇集升华成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迸发出至真、上善、大爱的文学魅力。因此,读路遥的作品,对于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