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水塘养殖3000斤左右的鲤鱼是最好的,然后搭配300斤左右的其他鱼类混养,要注意的是混养鱼类不能过多,因为放太多,会造成其他鱼类混养,一般可以放青草和鲢鳙进行混养,另外,如果有些地区水质、环境、气候不同,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合理规模的养殖。
如何提高鲤鱼养殖效益:
1、改造池塘
为了增强保水性,提高池塘水位深度,扩展池塘承载量,需要将池塘的深度保持在1米5以上,一般养殖户可以先抽干池塘水,再挖深池塘,池塘四周需要硬化,或者直接在塘埂铺防渗膜。
2、合理搭配饲料
高密度养殖鲤鱼,很容易导致鲤鱼生长速度变慢,需要养殖户适当调整鲤鱼饲料组合,保证鲤鱼能够达到适当规模的商品鱼规格上市。一般前期可以喂食鲤鱼膨化料,后期喂中档鲤鱼料,可以很好的减少鲤鱼发病率,增强鱼体体质,减少水质恶化。
3、改善水质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所以在养殖鲤鱼的时候,要多注意使用调水产品藻菌,培育有益藻类或菌类,并泼洒改净和亚硝净,提高水的溶氧性,改善底质,每隔半个月使用漂白粉等消毒剂消毒,提高鲤鱼生活水质。并交替使用三黄散、维生素c和肝胆舒灵来对鲤鱼的肝胆和肠道进行养护,可以让鱼体更健康。
甲鱼养殖方法
最容易找到的高含镁食品就在身边:
1、蔬菜、豆制品中的红米苋、韭菜、蕹菜、茄子、萝卜、荠菜、胡萝卜、小葱、黑木耳、香菜、霉干菜及北方豆腐等。
2、水果中的葡萄、香蕉、柠檬、橘子等,粮食中的糙米、红高粱、小米、新鲜玉米、小麦胚等,豆类中的黄豆、碗豆、蚕豆。
3、水产中的紫菜、海参、苔条、鲍鱼、墨鱼、鲑鱼、沙丁鱼、贝壳类等。此外零食中的松子、榛子、西瓜子也是高镁食品。专家指出,凡是皮色带紫红和紫黑的蔬菜、水果含镁量都比较高。
镁是多种酶的激活剂,镁参与体内三大产热营养素的代谢和神经传递、肌肉收缩等。镁是制造细胞DNA和RNA的基本物质。镁还能使十二指肠括约肌松弛,利于胆汁流出,促进胆囊排空,既利消化又利胆。
扩展资料:
5个饮食习惯会导致缺镁:
1、饮酒会使食物中镁在肠道吸收困难,并使镁排泄量增多,造成缺镁。
2、主食、蔬菜摄入偏少或不摄入主食、蔬菜,引起体内缺镁
3、咖啡和茶喝得太浓太多,引起体内缺镁。
4、饮食中钠盐过多,引起体内缺镁。
5、过多食用肉、蛋、虾等丰富的磷化合物会阻碍镁的吸收。
人民网-警惕:5个饮食习惯会致体内缺镁
现在水温21度和虾还吃不吃食?
1 文中关于消毒剂、换水量等较为精确的数据仅供参考,实际操作需进一步核查数据并结合实际情况和养殖经验进行。
2 投喂相关药物 需进一步核查使用,仅作了解和参考。
3 水质数据不能超过相关指标。 养殖甲鱼的水体各项指标调节为: 溶解氧保持在5mg/L(不能小于4mg/L)以上,pH值稳定在75~85之间,碱度、硬度稳定在30~32mg/L,氨氮含量低于04mg/L(不能超过06 mg/L),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1mg/L(不能超过02mg/L)。
饲养甲鱼较容易,只要抓住甲鱼的生活特点“三喜三怕”,即:喜洁怕脏,喜阳怕风,喜静怕惊,就能把甲鱼养得很好。甲鱼的生活习性:
1 甲鱼是变温动物,为水陆两栖,用肺呼吸,所以在养甲鱼池的周围或中心要有足够面积的陆地沙滩以便它进行陆上活动。甲鱼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映灵敏,饲养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甲鱼如果经常受到惊吓,对其生长很不利。
2 甲鱼喜欢呆在水质好的环境中,所以一定要勤换水。
3 甲鱼要多晒太阳,因为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并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进食物消化。
4 使用鲜料喂食时,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并现配现用,以免腐败变质。投料应当采取投喂的形式。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
5 甲鱼在南方十一月底开始冬眠。
6 夏天注意防蚊子,甲鱼很怕蚊子。
7 甲鱼生性凶猛,群体间恃强凌弱现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时会惨食同类,所以饲养过程中要喂足食物,并密切关注活动它们的情况。
养殖用土质池塘优于水泥池,地理位置向阳通风,设置晒背台;在放养前半个月进行清塘消毒 。 清除过多淤泥,修复好池埂,让池塘曝晒数日,于鱼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80-90kg/亩化水后全池泼洒消毒,翻动底泥,使石灰与底泥充分接触。清塘5天后即可注水,同时施用发酵的有机肥或水产专用生物肥肥水。
成甲鱼池水深在10~25米(15~2米比较适中),池底平坦,淤泥15cm 左右,进排水独立完善,各塘根据面积不同配备一台功率不同的投饵机和一台增氧机。供鳖栖息的平台和食料台在建造时, 要以方便鳖上落标准。要求用松木板或者竹片搭建, 面积不能太小, 且离水面不能太高, 供鳖上落爬行的坡度也不能太陡。 不能用水泥板和石绵瓷搭建, 避免在夏季时, 水泥板和石绵瓷的温度过高烫伤鳖的皮肤。
甲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水质好坏对甲鱼生长十分重要。幼甲鱼宜保持水深03~04米,每隔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水色以绿色状态为好,使其相互隐蔽,减少互伤机会。成甲鱼池每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1/4,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肥度适当。温室养殖,注意通风换气。
在放养之前都必须预先将池水培育好(保持水体弱碱性,pH为70-85), 把池水培育成青绿色, 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水质的培育方法就是先将鱼池带水进行彻底消毒, 培育水质7~10天后水色即变成青绿色,此时即可投放甲鱼苗。生态养殖就是在甲鱼池中混养一些鱼类品种, 如罗非鱼、塘角鱼、草鱼和鳙鱼以及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莲。
当池水出现严重恶化时, 在更换水又比较方便的条件下, 可以采取更换池水的方法来改善水质。但 甲鱼苗培育池在更换水时, 要特别注意温差(2℃以内), 避免因换水造成甲鱼苗应激性死亡。井水要通过晒水池提高水温。
根据气候、水温调节水位,定期冲水,但一次不可变动过大,只能在小范围调节,每次换水量以不超过1/3为宜,防止出现水位忽高忽低的现象,以免甲鱼出现应激性反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 如有条件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制剂05-1mg/L、漂白粉2-3mg/L、强氯精1-2mg/L、生石灰15-40mg/L全池泼洒消毒,施药2-3天后全池泼洒5mg/L左右的光合菌制剂,能起到调水作用,每月1-2次即可。
水葫芦 在放入池塘前,大约占总水面的1/5,放养前需要用浓度为1%盐水浸泡消毒大概在10 min。然后用竹棍固定在食台旁或进水口处,但数量不可过多, 当生长过密或有死亡植株时要及时捞出 ,保持一定的数量。池塘边坡地较少的养殖池应在池中间没口塘增设2-3个晒背台,供甲鱼晒背,晒背台可以用竹子制成。养好池塘中的水草,它既有净化水体作用,又可给甲鱼在盛夏酷热时提供隐蔽场所。 水体中pH 低于7 时可用生石灰50 克/米3水体化水泼洒调节。水泥池中甲鱼养殖密度比较高,一般在上午还应开3-4小时增氧机 ,这样有利于甲鱼和套养鱼类的生长。
气温升高会影响PH、氮元素等含量,及时关注气温变化以及水质,尤其是夏天。 通常将养殖甲鱼的水体各项指标调节为: 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pH值稳定在75~8之间,碱度、硬度稳定在30~32mg/L,氨氮含量低于04mg/L(不能超过06 mg/L),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1mg/L, 池水的透明度在25~30cm之间。定期、及时地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是控制甲鱼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 开春期间,甲鱼体质较弱,应使用性质较为温和的药物为宜,如碘制剂,溴制剂等。
引起甲鱼发病的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偏碱环境条件下不易生存,因此应 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 ,将pH值控制在75~80之间,开春期间,生石灰的使用量不宜过大。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一方面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衍,另一方面可以分解水体中的废气、废物等,能有效地净化水体;另外,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泼洒微生物制剂,能很好地锁定、稳定水色。水色直接反映着水体中有益藻类的种群和状态,甲鱼池的水色应保持在绿色状态,藻相平衡,水体才会稳定。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应大力肥水培藻,为甲鱼下塘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使甲鱼能很快适应环境。“肥水下塘"即为此理。
水质管理:
(1)定期加换水:7~10d加注新鲜水1次,每次加水20cm左右,高温季节将池水加至最高水位。在池水变坏时,应采取换水措施,每次换水30%,保持透明度在30~40cm。
(2)使用生石灰:10~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约10kg/667m²,方法是加水化浆全池泼洒,保持pH值在75~85之间。
(3)使用生物制剂:20~30d使用1次生物制剂,用量为15~20kg/667m²。使用生物制剂可有效降解鱼类排泄物、残存饵料、化学药物等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改良水质和底质。
(4)增氧措施在增氧设备上安装 溶氧控制器 ,根据需要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全自动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为甲鱼假造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以下参考:
在水温15-20℃ 时,每半月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 - 25cm。当水温20-30℃时,每5-7 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5-20cm,每月需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每30天左右用生石灰调节池塘水质一次。当水温30℃以上时,每3-5天需加水一次,每次20-30cm,每15 天左右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2;每20天左右用光合细菌溶解液改良水质一次。经常保持池水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0-40cm。
水位调节:春秋季每半月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注15~20cm,夏季7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25cm左右,保持池水最高水位;注水要缓慢加入,不能一次加水过多;3月份放养时水位保持在06m,4~5月份保持水位在08~1m,6~8月份保持水深15~2m,9~11月份水位稳定在15m左右。
每隔20天,交替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质进行调节。水色保持黄绿色为佳, 如水色过浓,用适量生石灰微调后,适量投放光合菌和芽孢杆菌,并在中午适当开增氧机来培养水色。适时增氧:采用增氧措施后,池塘水质溶氧高,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低,甲鱼摄食稳定,病害发生较少 。 生长速度快。
水生态管理一般只要饲料不浪费、散失和种好水草,池水不会发生恶化,如水体pH低于7时可用生石灰按每立方米水体50克化浆泼洒调节。
对苗种场的亲甲进行调查了解。主要是现场察看亲甲的种质特征和健康状况,估算亲甲的体重, 侧面了解其养殖年龄和生长情况。如果亲甲的年龄和个体太小, 说明种质已经退化。如果亲甲的咽喉充血, 说明亲甲已经感染病毒性鳃腺炎。如果亲甲脖子、底板充血, 说明亲甲已经感染细菌性败血症, 或者病毒性鳃腺炎。再次, 观察鱼苗的活动能力。健康的甲鱼苗应该是活动能力强, 眼睛有神, 将鱼苗的腹部朝天放在盘中, 能够迅速翻转过来。最后, 察看鱼苗的外观。除无伤、病、残外, 还要求表面有油光泽色, 裙边宽阔、硬朗。
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避免群体挤压咬伤感染,是保证高产及健康生长的基础。建议低密度养殖,资金投入回报率较高。养殖密度成体每平方米不超过3只,幼体每平方米不超过20 只。
一般甲鱼养殖中,甲鱼可养密度与甲鱼的背甲长的平方成反比。甲鱼可养密度计算公式为:甲鱼可养密度≤ 。其中L 为甲鱼的背甲长,即甲鱼背甲中线前缘至后缘的直线距离,单位为厘米。甲鱼可养密度单位为只/ ㎡ ,即每平方米养殖池水面放养的甲鱼只数。K 是个常数,一般养殖中,通常取K=1300,即:甲鱼可养密度≤1300/LL实践发现,当养殖池养殖密度超过该公式计算的甲鱼可养密度时,甲鱼咬斗咬伤加剧,病害明显增多,应及时分池放养。 建议密度33只/ ㎡,可以养到20cm长的甲鱼,不超过4只/ ㎡,否则影响甲鱼生长,回报率较低 。
从温室移至外塘进行养殖时,应注意温差不要太大,搬移时最好选择早晨阴凉的天气,操作时尽量减少损伤和相互撕咬,以免入池后发病。定期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一般每隔20~25天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环保药物交替使用消毒。
选择健康苗种,避免带病及近亲繁殖苗种, 运输过程中轻拿轻放,注意减少应激反应,苗种消毒后放养。 苗种要求体表光泽,规则整齐,翻身和行动活泼,无伤、残、虫、病,个体重250g左右为佳。
4月下旬~5月初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选择晴天上午放养。 甲鱼在放养前均用4%-5%的食盐水(或10~20g/m³高锰酸钾溶液或聚维酮碘消毒药等碘制剂(按产品说明要求)浸泡消毒)浸洗15-20分钟 。在投放到鱼池之时, 要特别注意空气温度与池水温度之差,放养水温温差不超过2℃。当温差超过2℃时, 鱼苗会产生应激性死亡。 预防鱼苗出现应激性死亡的方法为让刚运回来的甲鱼苗放在阴凉处休息半个小时左右, 用盘子将少量池水淋在鱼苗上, 让鱼苗慢慢适应池水的温度, 并且重复多次 。 放养时将幼鳖多点放在池边让其自行爬到池中以防损伤鳖体和相互撕咬,不要悬空倒甲鱼,以免甲鱼种因应激而引发疾病 ,提高存活率。放苗入池后应停喂1-2天,调制适当的稚甲鱼料。甲鱼放养第2天要用碘制剂对池水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剂量按预防的用量,连续3天,第2、3天剂量减半,15天后再消毒一次。放苗后, 用“高稳维C”(主要成分为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和“鱼服康”(主要成分为乳酸诺氟沙星、聚肌胞、靶向缓释剂等)混合泼洒鱼塘2~3天, 每天一次。采取上述方法放苗,可以大幅度减少甲鱼苗应激性死亡。此外, 在鱼苗投放后的前5天, 每天还要用“绿养宁”(主要成分为二氧化氯)进行全池消毒。如果鱼苗开始食料, 还要用“消炎抗菌灵”(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连、黄柏等)等药物拌料投喂5~7天, 预防带伤的鱼苗在新的环境里遭受细菌感染。
甲鱼为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春季水温上升到15℃时开始苏醒,并进行摄食活动。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时,开始发情交配。甲鱼产卵的最佳温度是:气温25~29℃、水温28~32℃。摄食和生长的适宜水温是20~33℃,最适温度是25-30℃。在这个温度条件下,甲鱼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是养殖的最好季节。当水温超过33℃或低于20℃时,甲鱼的摄食、活动能力开始降低,降至15℃左右停止摄食。水温再下降至10~12℃时,甲鱼潜入水底,蛰伏于泥沙中冬眠。
喂养甲鱼要选择优质的饲料,科学投喂能够节约饲料、稳定水质,减少发病 。科学投喂包括不多投、也不少投饲料;不投喂变质的饲料, 不让甲鱼吃隔夜、隔餐的饲料。根据天气情况投喂饲料。(供参考:日投喂量计算公式为:日投料量=池中甲鱼总体重A, A为代数。稚甲期,A为7%;幼甲期, A为4%~5%;成甲期, A为2%。)在甲鱼越冬前的一个半月, 必须加强投喂饲料;在越冬后甲鱼开始吃料时, 日投喂量应逐渐增加, 避免肠炎病的发生。
投饵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质、定点、定时、定量。
定质: 是要选质量好、质量稳的饲料产品,除了按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进行合理配比外,要求绝不投喂变质腐败的饲料。
定点: 即在固定的食台或食场投喂,这样既可掌握吃食情况,又了解甲鱼的生长情况,同时也便于清洗消毒。定点除室外精养塘食台从开始放养起就固定水位外,室内池要根据甲鱼的规格大小不断调整。
定时: 定时向甲鱼池投饵,可养成甲鱼定时吞食的习惯,如不定时,则会影响到甲鱼的食欲。每天向甲鱼池投饵的最佳时间是 上午8-9时,下午5-6时(供参考) 。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甲鱼的规格调整投饲时间和次数。一般每天2 次, 早6 点、晚6 点(供参考) 。成甲鱼养殖阶段为1天3次,即第一次早上6时,第二次下午1时,第三次晚上7时 (供参考) 。定时既要考虑甲鱼的摄食时间,又要考虑饲料在甲鱼体内的消化吸收时间,使餐与餐之间时间距离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定量: 忌投喂量过多或过少。若投喂量过多,甲鱼吃不完,既浪费饵料,又影响水质;若投喂量过少,甲鱼不够吃,会造成甲鱼的生长缓慢。虽然目前已制定出各个生长阶段的投饲率( 如:开春后占甲鱼重的5%-10%;5月份后,水温上升,甲鱼生长旺盛,可增至占甲鱼重的20%;9月份后,可减少至甲鱼重的5%-10%(供参考) ),但因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准确测定当时存塘的实际体重,所以投饲量应在前餐的基础上根据其实际吃食情况灵活调整,一般调整幅度为5%左右。 放养的前几天可按放养重量的3%投喂,大概10天后可按当餐的吃食量决定下餐的量,并以5%的比例进行调整,也就是当餐吃完,下餐增加5%,吃不完减5%。饲料在投喂2小时后进行检查,如吃不完要及时捞出甲鱼吃剩下的残渣。 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季节,甲鱼吃剩下的残渣如不及时捞出,会严重影响水质,进而妨碍到甲鱼的生长。此外,还要勤换甲鱼池中的水,使其池水的pH值保持在7-8。
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 高温季节的投料时间应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时开始投喂为宜。用5%食盐水对食台洗刷1次, 每隔5~7 d进行1次, 从而有利于养殖环境清洁无污染。
作为养殖户应千方百计在保证甲鱼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可根据甲鱼的生长时期、气候条件和摄食情况,随时增减投饵量和次数,减少浪费。如:越冬后提早开食,可加速生长,提高抗病力。当水温稳定在16℃以上时,即可少量投喂。 春秋两季,气候凉爽,水温略低,白天中午吃得多,要多喂;晚上少吃,要减少投喂。夏季气温水温相对较高,白天中午、下午吃得少,相对少喂;晚上、早上吃得多,可多喂。不论什么季节,凡是碰上刮风下雨天,都要减少投喂。
可定期在饵料中加入一些预防疾病的微量元素、酶制剂、维生素、免疫多糖等,以提高甲鱼的抗病能力。如在饲料中加入01%免疫多糖、005%Vc和003%VE可增加甲鱼抗病能力,提高抗应激能力。使用鲜料喂食时,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并现配现用,以免腐败变质。投料时应采取投喂形式,饵料离水面2~3厘米即可。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 (供参考) 。
避免投喂含油脂较多的饵料。甲鱼的饵料应以当地资源为主。稚甲鱼可投喂熟鸡蛋、动物肝脏、小鱼、小虾等;幼甲鱼和成甲鱼的食性杂,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再搭配一些植物性饵料,但 不能投喂含油脂较多的饵料,以避免油脂在水中扩散,覆盖水面,隔绝空气,造成甲鱼在水中窒息 。
巡塘是了解养殖情况的直接措施,一般有三次,第一次是起早投喂前,还有两次是投喂2小时后,巡塘需观察的项目有:一是看甲鱼的吃食情况,二是看甲鱼的活动情况,三是看养殖池水的变化情况,四是看水草的生长情况,五是看池塘中养殖设施的完好情况,六是看气候的变化。巡塘时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也应做好巡塘记录。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细心观察天气、水温、水质及鱼种和甲鱼的吃食、活动、生长情况等,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妥善处理。定期做好溶氧、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测定,发现异常,及时解决;认真做好养殖记录。
减少甲鱼疾病的发生, 要从预防开始。首先, 要保持养殖池水体环境的清洁, 确保有毒害物质浓度在安全范围以内(即pH值上午稳定在7~75, 下午稳定在75~85;氨氮在06毫克/升水以下;亚硝酸盐在01毫克以下)。其次要确保饲料的营养和卫生。不投喂过期、变质和隔餐的饲料。投喂福寿螺、冰鲜鱼时, 要将饵料煮熟透后再投喂, 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平时可在饲料中添加液体“ 水产胺基维红素”(主要成分为甘草合成牛黄酸、板蓝根等)、“ 保肝宁” (主要成分为茵陈、龙胆、泽泻等)等来提高甲鱼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发现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的甲鱼要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种苗入池或过塘前应用食盐、高锰酸钾等配制的药水均匀喷洒进行体外消毒 ;池水定期用30-50mg/L 的生石灰消毒,工具用100mg/L 的强氯精浸洗消毒,饲料板也定期用10mg/L 的强氯精或盐水消毒,喂料前可用池水冲洗干净。其次开始进行喂养时应投喂一定量的抗菌药,增加其抵抗力;高温期则以投喂清凉解毒、保肝护肝的中草药为主,如金银花、甘草、鱼腥草、大青叶等;后期则尽量减少用药以保证甲鱼无残留、食用安全;在高温快速生长季节,做好保肝护肝工作,防止脂肪肝的出现。
做好病害防治。定期预防,适当控制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数量,有效调节水质。在生产过程中,定期在饵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如双黄毒克、强力三黄散、肝胆舒、益生肝服舒等)、抗菌药及抗应激制剂(如Vc应激灵、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等)等防病药物。同时,定期池水消毒、清池分养时泼洒降应激药物等预防措施,定期使用底质、水质改良剂(如解毒除臭护底丹、分解底改、黑盾、双效底改、益生底净、益生池底宁、益生清爽、益·水·菌、解毒王等)进行水质改良。日常管理中,及时抽检各池生长状况。根据进食情况确定群体中是否发病,一旦发现病甲鱼,立即捞出隔离,确诊病症,及时治疗。并对全池进行药浴或药物预防,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如遇天气突变、暴雨过后、换水后等养殖环境变化情况应及时使用降应激药物等预防措施来降低甲鱼的应激反应 。
养甲鱼工具因直接与养殖对象接触,也是传递病原体的途径之一,因此要定期消毒。工具消毒一般要求隔2~3天消毒1次,可用“强力海因"“强灭灵"等消毒剂喷雾、浸泡。 天晴时也可拿到户外阳光下暴晒,平时应保持清洁 。饲养期间池水会随甲鱼的排泄物增多而败坏,使病原微生物大量萌发,应以生态养殖微生物制剂,采用以菌制菌方式,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行水质生态平衡,完善水质,维护有益藻类,行光合作用,增加溶氧抑制病害菌。当水质因气候或特殊状况恶化,再使用高效率消毒剂"金碘"“强灭灵"05~1国际单位,降低水中含菌量。甲鱼在放养、分养、运输和捕捞中难免会带些病原菌,可用消毒类药物预防。消毒时一定要掌握好具体浓度与消毒时间。
(供参考) 饲养甲鱼防病药物多为中草药配制而成经过细加工的药粉,可起到促进消化吸收、增强机体体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但防病药物添加剂用作防病不能长期使用,一般为1个月2次,每次5天为好,添加量为饲料比例的05%~1%。在甲鱼流行病多发季节,鲜活饲料中应添加些防病抗病的“肠炎平”“清热散”“强壮素”,并配合水体消毒“强力海因”“溴铵”“金碘”“新灭灵”“强灭灵"及病毒阻断剂,增加甲鱼的机体抗病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每隔10d泼洒1次有益微生物制剂,如EM菌,使之浓度达到2mg/L,注意EM菌不能与杀菌剂或抑菌剂同用。微生物制剂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可抑制水体中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分解水体中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净化水质和防治病害。调节温室气温高于养殖池水温2℃-3℃,保持空气干爽,环境安静,以利甲鱼离水晒背预防体表寄生虫病。发现病甲鱼及时捉出,隔离到专用病甲鱼池“住院”治疗;病情严重的,对原发病养殖池全池泼洒硫酸铜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合剂07~1mg/L。
保健措施:重点是保持水质清爽。 一是控制放养密度 。一般温室稚甲鱼放养密度40~50只/m²,待甲鱼背甲长达到5~6cm时,按15-20只/m²分池放养到次年6月份出温室; 池塘养殖商品甲鱼放养密度一般不超过1只/m² 。 二是混养鱼类 。温室养殖池中可以适当放养一些鲫鱼、罗非鱼,让它们吃掉部分甲鱼粪便和残饵以净化水质,一般放养密度1~2尾/m²,多了易与甲鱼争食,同时,投喂的饲料应采取训练甲鱼水上吃食,避免混养鱼争食甲鱼饵,起不到净化水质作用。池塘甲鱼养殖可混养花白鲢鱼,每亩搭配规格大约20尾/kg的花白鲢鱼200尾左右。池塘甲鱼养殖,由于训练甲鱼水上吃食有些困难,不宜混养鲤鱼、鲫鱼、黑鱼等吃食性鱼类,以防与甲鱼争食饵料。 三是栽培水生植物。 可以在甲鱼养殖池栽培水葫芦、水浮莲以净化水质,并为甲鱼提供遮荫和隐蔽的生态环境,但 水葫芦、水浮莲栽培密度不宜超过水面的1/3,过多会影响光照 。 若池水氨氮正常,亚硝酸盐过高,酸碱度低于7,增氧应降低,外泼生石灰。若池水氨氮过高,亚硝酸盐正常,酸碱度正常,慢慢加大增氧,也可适当更换水体(更换量少于1/3),然后用碘制剂3ppm泼洒。
甲鱼互咬原因:
(1) 养殖密度过高会造成甲鱼互咬。
(2) 雄性甲鱼过大, 并处于繁殖期, 由于争夺雌性甲鱼也会造成雄性甲鱼互咬。
(3) 饲料含有雄性激素也会造成甲鱼的互咬。
(4)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会造成甲鱼的互咬。
(5) 池水过清也会造成甲鱼互咬。
解决方法:
(1) 如果互咬的甲鱼多为雄性甲鱼时,且雄性甲鱼个体较大,雄性甲鱼的个数较多,雌雄比3:1,则应考虑是第二种情况,这时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降低雄性甲鱼的比例,将雌雄甲鱼进行分池饲养等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 发现这一问题后,应立即检测饲料中是否含有雄激素,并且是否缺乏维生素(判断维生素是否缺乏,可以通过检测的方法,也可观察是否甲鱼同时出现营养缺乏症),如出现饲料问题, 则应考虑更换饲料,如果检测后发现饲料没有问题, 则应考虑养殖密度是否过高。
(3) 如果发现养殖密度过高, 亲鳖的池塘养殖密度超过3只/平方米, 或将成鳖养殖于温室中超过5只/平方米时, 则应采取分池的方法适当降低养殖密度。
(4) 饲养稚甲或幼甲时,在水体中放入水葫芦,甲鱼栖息在植物茎叶中, 同时适当肥水,增加池水肥度,使甲鱼彼此看不见,避免互咬现象。
中药海螵蛸可治疗什么病
2019年07月23日
进入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很多水产动物生长旺季,养殖朋友们不断地加大投喂量,以期望能够保证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结果经常出现吃料慢、加不上料、甚至不吃料的情况。影响摄食的原因很多,大致上有以下几个原因:
01病虫害
鱼很少因为病害而不来吃料,只会出现吃料少,吃料慢的情况。当鱼体内体外出现大量寄生虫的时候、鱼肠道损伤出现肠炎的时候、肝胆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会出现独游、吃食量不大、吃食不欢的情况。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病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定期添加维能、肝胆舒康、丁酸梭菌液、解能来保肝护肠,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免疫,预防病害发生。
02水体溶氧过低
养殖水体的溶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也要有3mg/l以上。水体的溶氧过低,一般是水质不良引起,水中藻类老化,生产力不足,水体中有机质过多,耗氧增加造成,要经常观察水色情况,防止水体老化。一旦出现,先用解吧抛洒,超强底净改底,第二天用芽孢杆菌粉+超浓缩EM原菌+藻种激活素全池泼洒
03水体PH值不正常
正常养殖水体PH值在78~86之间,偏高会刺激鳃组织,轻则影响摄食,重的话造成碱中毒。PH偏高的时候先用解吧,之后红糖+复合乳酸菌全池泼洒;PH值偏低时,可用生石灰泼洒来提高PH值,之后生物肥肽+超浓缩EM原菌全池泼洒
04水中氨氮过高
在养殖中后期很常见,出现后,先用解吧抛洒,之后用高铁红+氧吧改底,第二天用芽孢杆菌粉+超浓缩EM原菌全池泼洒。
05水体中亚硝酸盐偏高
也是主要发生在养殖中后期,造成鱼类生理性缺氧,从而影响摄食。出现后第一天解能泼洒,高铁红+氧吧改底,第二天芽孢杆菌粉+超浓缩EM原菌泼洒
06有害藻类
如蓝藻、甲藻、鞭毛藻等都会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轻则吃食不好,重则不吃食、甚至中毒死亡。出现之后,先用解吧,之后高铁红改底,然后用芽孢杆菌粉、超浓缩EM原菌、复合乳酸菌全池泼洒、之后用复合藻种+藻种激活素泼洒。
07刺激药物
大量刺激性药物的使用(消毒剂、杀虫剂)也会使鱼类出现吃料情况差
08天气
天气剧烈变化,水温、气温、气压变化都会造成鱼类吃料差的情况。
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鱼类吃料不好、不吃料的情况,不要慌张,分析是什么情况造成的,针对性的去处理。
水产常见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海 螵 蛸(《本经》)
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产于我国沿海如辽宁、江苏、浙江等地。原动物肉食性,栖息于海底。味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效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敛疮。临床用名有海螵蛸、乌贼骨。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咸,微温。主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令人有子,又止疮多脓汁不燥。
《本草拾遗》:主小儿痢下,细研为末,饮下之。亦主为人血瘕,杀小虫,井水中虫,投骨于井中虫死。腹中墨,主血刺心痛,醋摩服之。
《药性解》:使,有小毒。止妇人漏血,主耳聋。
《日华子本草》:骨疗血崩,杀虫。心痛甚者,炒其墨,醋调服也。
《开宝本草》:疗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令人有子,又止疮多脓汁不燥。
《本草衍义》:研细,水 飞,澄下,比去水,日干之,熟蜜和得所,点目中翳,缓取效。
《本草纲目》:乌贼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盛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肠衰少不束。治以四乌贼骨一茜草丸。观此,则其入厥阴血分无疑矣。
血病无多食咸,乌贼亦主血闭,故有此说。然经闭有有余、不足二证,有余者血滞,不足者肝伤。乌贼骨所主者,肝伤血闭不足之病,正与《素问》相合。
炙研饮服,治妇人血瘕,大人小儿下痢,杀小虫,治眼中热泪,及一切浮翳,研末和蜜点之,久服益精。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研末,敷小儿疳疮,瘟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烧存性酒服,治妇人水产嫁痛;同鸡子黄,涂小儿重舌鹅口。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同槐花末吹鼻,止衄血。同银朱吹鼻,治喉痹。同白矾末吹鼻,治蝎螫疼痛。同麝香吹耳,治耳耳有脓及耳聋。
《本草经疏》:海螵蛸禀水中之阳气以生,故其味咸,气湿微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厥阴为藏血之脏,女人以血为主,虚则漏下赤白,或经汁血闭,寒热症瘕;少阴为藏精之脏,主隐曲之地,虚而有湿,则阴蚀肿痛,虚而寒客之,则阴中寒肿。男子肾虚则精竭无子,女子肝伤则血枯无孕。咸温入肝肾,通血脉而祛寒湿,则诸证除,精血足,令人有子也。其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者,盖肝属木,主惊,惊入胆则荣气不和,故腹痛环脐也。入肝胆舒荣气,故亦主之。温能燥湿,故又主疮多脓汁也。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四乌贼骨一茜草,为末,丸发雀卵,大如小豆。每服五丸,饮以鲍鱼汁,所以利肠中及伤肝也。观此则其入厥阴血分,为女人崩漏下血之要药可知矣。
简误:其气味咸温,血病多热者勿用。
《本草蒙筌》:医科切要药。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治妇人寒热症瘕,惊气入脐,环腹疼痛。去目睛浮翳,收疮口腐脓。
《本草乘雅》:背骨奇而无枝节,名曰螵蛸,形相似耳。上表坚薄如介,裹理轻而通,盖维持者督,阖辟者任也。其口以腹,则其息以始矣。吸波馔墨以自卫者,此即藏精起亟,阳以阴为用,卫转营为卫耳。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者,辟者阖之也。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者,阖者辟之也。别录诸家,用治男子惊痫、阂疟、吐衄、热中、疮脓、痘疹。内经用治血枯,得之少年时,有所大脱血,或醉以入房,致中气竭,肝血伤,月事衰少,不以时至者,当病胸肋支满,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佐以芦茹,和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所以利肠中,及益肝血也,悉属营任之变眚,故相宜耳。
月事衰少,在女子即月事不以时下,在男子即精气不以时溢泻矣。
《药性解》:味咸,性微温,有小毒,入肾经。主崩漏赤白带下,经闭阴蚀肿痛,除目翳止泪,理金疮止血,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茎寒肿、疮多脓汁、寒热症瘕,久服令人有子。恶白蔹、白及、附子。
按:乌赋之咸,宜归水脏,治病有殊效,今用之者鲜,夫亦未达其功欤。
《景岳全书》;即乌贼鱼骨。味咸,性微温,足厥阴、少阴肝肾药也。咸走血,故专治血病,疗妇人经枯血闭,血崩血淋,赤白带浊,血症气瘕,吐血下血,脐腹疼痛,阴蚀疮肿,亦治痰疟,消瘿气,及丈夫阴中肿痛,益精固精,令人有子,小儿下痢脓血,亦杀诸虫,俱可研末饮服。尤治眼中热泪,磨翳去障,并宜研末和蜜点之。为末可傅小儿疳疮痘疮,臭烂脓湿,下疳等疮,跌打出血,汤火诸疮。烧灰存性酒服,治妇人阴户嫁痛。同鸡子黄涂小儿重舌鹅口。同蒲黄末,傅舌肿出血如泉。同槐花末吹鼻,止衄血。同麝香吹耳,治亭耳耳聋。乌贼鱼善补益精气,尤治妇人血枯经闭。
《本草备要》:海螵蛸一名乌贼骨,宣,通血脉。
咸走血,温和血,入肝肾血分。通血脉,祛寒湿,治血枯,《内经》:血枯治之以乌聤骨。血瘕,血崩,血闭,腹痛环脐,阴蚀肿痛,烧末酒服。疟痢疳虫,目翳泪出,聤耳出脓,性能燥脓收水。为末,加麝少许掺入。厥阴、少阴肝、肾。经病。恶附子、白及、白蔹。能淡盐。
《本经逢原》:乌鰂骨,厥阴血分之药,兼入少阴。其味咸而走血,故治血枯血瘕,经闭崩带,阴蚀肿痛,丈夫阴肿,下痢疳疾,厥阴本药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为藏血之室,少阴为隐曲之地,故诸血病、阴病皆治之。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吐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四乌骨一茹为末,丸以雀卵,大如小豆,每服五丸,饮之鲍鱼汁,所以利肠中及伤肝也。观此入厥阴血分可知。
《本草崇原》:乌贼骨禀金水之精,金能平木,故治血闭种痛,寒热症瘕。水能益髓,故治赤白漏下,女子无子。《素问》:治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病名血枯,治以四乌骨、二茹为末,丸以雀卵,大如小豆,每服五丸,饮以鲍鱼汁。
《本草求真》;入肝活血,入肾除寒逐显。
海螵蛸专入肝,兼入肾。即乌贼鱼骨。禀水中之阳气,味咸气温。腹中有墨,书字逾年乃灭。常吐黑水自罩其身,人即于黑水处取之。凡诸血病因于寒湿,而见阴户肿痛,丈夫阴肿,下痢疳疾,暨血瘕血崩血闭,腹痛环脐,目翳泪出,聤耳出脓等症,服此,咸能走血,
能除寒逐湿,则血脉通达,而无诸血障害之弊矣。故直入厥阴肝经血分活血,时珍曰: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四乌鰂骨,一茹为末,丸以雀卵,大如小豆。每服五丸,饮以鲍鱼汁,
所以利肠中及伤肝也。观此则其厥阴血分无疑矣。又云:经闭有“有余”、“不足”二症,有余者血带,不足者肝伤。乌所主者,肝伤血闭不足之病,正与《素问》相合。兼入少阴肾经以治寒湿。历观诸书载用螵蛸同麝为末,以治耳底出脓;同片脑少许,以治赤白目翳;同干胭脂为末油调,以治小儿脐疮出血及脓;同蒲黄等分为末,以涂舌肿出血不止。皆是宣通血分之滞,无他术也。
《得配本草》:恶白及、白蔹、附子。
咸,微温。入足厥阴、少阴经。通血脉,去寒湿。治血痢,除痰疟,并治赤白带下。阴蚀肿痛,惊气入腹,腹痛环脐。
得鹿茸、阿胶,治崩中带下;配辰砂、黄蜡,治赤翳攀睛;配生地黄,治血淋不休;配干姜煎服,治血瘕;配炒蒲黄,敷舌血如泉;配鸡子黄,涂重舌鹅舌。研铜绿,治血风赤眼;调白蜜,点浮翳;目泪亦除。拌槐花吹鼻,止衄血;加麝香,吹聤耳,炙黄用。
《本草经解》:海螵蛸,气微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咸无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女子以血为主,肝为藏血之脏,肝血不藏,则赤白漏下,其主之者,气温以达之也。肝藏血,血枯则血闭,其主之者,味咸以通之。肾为藏精之脏,主阴户隐曲之地;肝为厥阴,其经络为阴器,其筋结阴器,二经湿浊下注,则阴蚀肿痛,其主之者,气温可以燥湿;味咸可以消肿也。寒热症瘕者,症瘕而发寒热也,海螵蛸咸可通,温可散寒热也。男子肾虚,则精竭无子;女子肝伤,则血枯无子,咸温入肝肾,通血益精,令人有子也。
《本经疏证》:海舟遇风势,虞漂覆,则下碇,鱼非畏漂覆者,何以亦下碇,不知鱼固优游涵泳于水,若掀舞簸荡,非所乐也。况云九月寒乌入水所化,过小满则形缩小,是鸟本以不胜风力,故下碇而为鱼,虽既为鱼,岂忘风猛,且思休息,若不下碇,终无休息之期。小满以后,风力自微,而此物防范勇敢之气亦遂懈,是以形转小,不曰瘠而曰缩。人身之气犹风也,血犹水也,血由气而化,以气而行,气由血而泽,以血而宜。若血有所脱,则气遂独胜,而激扬飘骤,不能相感而相化,于是怒则促血妄出而成漏卮,驰则任血结聚而为症瘕。得此轻虚洁白骨之似气者,既能从空际下碇于水而为鱼,转危殆为安居,复能水中下碇于石,更便安居牢固焉。可会意夫摄气入血,固气即所以固血,气顺而血不能不顺矣。若命曰涩,或命曰通,其理均有所隔,观其肉能益气强志,不可为摄阳入阴之证耶。
《本草新编》:味咸,微温,无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经行血闭,阴蚀肿痛。又治妇人寒热瘕症,惊风入腹,环腹痛,去目肿浮翳,收疮口腐脓,治哮症最神效。亦药笼中宜备之物。或问海螵蛸即乌贼鱼骨,他本云服之令人有子,先生何不言也?曰:男子肾虚则精涸,女子肝伤则血枯,皆非有子之兆。乌贼鱼骨虽入肝肾,不能大补其精血,徒藉此物,即终年饱食,又何能生子哉。
《本草分经》:咸,温。入肝肾血分。通血脉,祛寒湿,治血枯,涩泻痢。
《本草思辨录》:乌贼鱼,由寒乌入水而化。其骨白,骨为肾之合,色白则属肺,是为摄气入血,故能化血中之气。肉腴润而骨独燥,又能燥血中之湿。血闭症瘕、惊气入腹、腹痛环脐者,血为气郁也。漏下赤白、阴蚀、肿痛、疮多脓汁者,血为湿乱也。治以乌贼鱼骨,如磁石之引针,琥珀之拾芥矣。
再以惊气入腹之旨绎之,惊则气乱,入腹则气下趋而靡所不止。乌贼鱼能于水中下碇粘石,又何患惊气之不止哉!
现代药理研究
1 海螵蛸能降低胃液总浓度,能防治胃溃疡。
2 海螵蛸有抗辐射作用。
3 海螵蛸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尤以陈年的海螵蛸的作用更为明显。
4 海螵蛸粉治疗浅度溃烂期褥疮有效。
5 海螵蛸具有良好的磨擦和吸附作用,不仅可破坏病变的结膜上皮组织,又可能吸附有毒素和细菌的血液与渗出粘液,但本身无抗菌作用。
乌贼骨的各家论述
一、水产常见病:
1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有些病鱼体表和鳃部同时有原生动物寄生。可感染除草鱼、青鱼外的大部分养殖鲤科鱼类,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早期症状表现为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症状,肠道尚见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鳃丝充血,呈浅紫色,肿胀,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有的病鱼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病鱼周身病变,在水中行动迟缓或阵阵狂游。
2烂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病,传播快,病程长,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该病在水温15℃以上易发生和流行。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鱼、白鲢,除此之外,鲤、鲫、鲂、鳙鱼也会有发生。症状表现为鱼体发黑,软骨外露,常离群独游,行动变得缓慢,鳃丝呈粉红或苍白,继而组织破坏,黏液增多并带有污泥,严重时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亦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最终因呼吸受阻,窒息而死,死亡率较高。
3赤皮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一些养殖区域,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冻伤,以及鱼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由荧光极毛杆菌所引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这类病原体具有繁殖快、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征;若未能及时防控或治理,很有可能会波及整个鱼塘,出现鱼类大范围死亡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患赤皮病的鱼周身鳞片相继脱落,露出红色且附有多处出血点的皮肤
4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而引起的肠壁充血发炎—细菌性肠炎。病原存在于天然水体及水底淤泥之中,当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等引起鱼类免疫力低下时,常暴发此病。鱼种到成鱼均可患病,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常与细菌性烂鳃、败血症、赤皮病等并发。主要症状:游动缓慢、不吃食、肛门红肿外突,肠壁发红充血、出血、壁糜烂、弹性差等。可感染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为普遍的疾病之一。
5鳃霉病。病原为鳃霉,因处理不当继发感染造成的。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有时呈现花鳃,严重时由于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
6指环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鳗鲡等鱼类,尤以鱼种更易感染。病症是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多数种类的指环虫在水温20℃~25℃繁殖迅速,易造成该病暴发,各淡水鱼主养区均需严加防控。
7车轮虫病。寄生在鱼的表皮、鳃和口腔,鼻腔等处,引起鱼鳃及皮肤组织发炎,粘液分泌增多。感染车轮虫的病鱼,体色发黑,摄食不良,体质瘦弱, 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状或“白头白嘴”,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当水温在20℃~28℃易发病并流行。
8纤毛虫病。由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和累枝虫等寄生引起的,虾蟹养殖全年都有可能发生纤毛虫病,正常7~11月是发病高峰期,一般是养殖中后期要特别注意,当纤毛虫不多的时候,虾蟹可能通过及时蜕壳就可以摆脱纤毛虫;不过感染纤毛虫的虾蟹往往体质较差,反应比较迟钝,不摄食,当纤毛虫增多,感染的虾蟹会不蜕壳或者蜕壳不遂,生长停滞。更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虾蟹缺氧窒息死亡。
9锚头鳋。由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发的疾病。全国各地都可发病,以南方养殖区较为严重。该病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感染,当水温12℃~33℃时更易发病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鱼种的大量死亡。
10鳖溃烂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杆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水温在20℃时以上时,易发病并流行。该病发病率高,持续期长,危害较严重。
二、防控措施:无论是是细菌、真菌、霉菌、病毒还是寄生虫等引起的水产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消毒、改底、净水、溶氧,然后合理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中的挥发油、多糖、生物碱、黄酮、皂甙等生物活性物质,调节机体免疫机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发育,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与水平,提高水产动物疫苗保护率和抗病力,改善和修复各种因素(抗生素、黄曲霉毒素等)导致的免疫抑制,是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效果。
1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从而减少淤泥消耗大量的氧气。可使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进行池底消毒,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培养出“肥、爽、活”的水体。
2投喂优质饲料,可适当拌饵投喂天然植物提取物华萌乐舒/华萌四黄粉/华萌肝胆康等,提高鱼体抗病力、抗应激、保护肝胆、增加诱食、提高成活率,减少水产肠炎烂腮败血赤皮的疾病的发生。
3避免高密度养殖造成的挤压碰撞掉鳞,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水温低于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鱼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4做到定期驱虫、防虫:如指环虫、三代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孢子虫、中华蚤、锚头蚤等,减少寄生虫和病菌的滋生,内服华萌香榧驱:木香、榧子、苦楝皮、贯众、使君子、槟榔、雷丸。
文章由山东华萌中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搜集整理,欢迎您留言!
《本草纲目》:乌贼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盛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肠衰少不束。治以四乌贼骨一茜草丸。观此,则其入厥阴血分无疑矣。
血病无多食咸,乌贼亦主血闭,故有此说。然经闭有有余、不足二证,有余者血滞,不足者肝伤。乌贼骨所主者,肝伤血闭不足之病,正与《素问》相合。
炙研饮服,治妇人血瘕,大人小儿下痢,杀小虫,治眼中热泪,及一切浮翳,研末和蜜点之,久服益精。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研末,敷小儿疳疮,瘟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烧存性酒服,治妇人水产嫁痛;同鸡子黄,涂小儿重舌鹅口。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同槐花末吹鼻,止衄血。同银朱吹鼻,治喉痹。同白矾末吹鼻,治蝎螫疼痛。同麝香吹耳,治耳耳有脓及耳聋。
《本草经疏》:海螵蛸禀水中之阳气以生,故其味咸,气湿微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厥阴为藏血之脏,女人以血为主,虚则漏下赤白,或经汁血闭,寒热症瘕;少阴为藏精之脏,主隐曲之地,虚而有湿,则阴蚀肿痛,虚
而寒客之,则阴中寒肿。男子肾虚则精竭无子,女子肝伤则血枯无孕。咸温入肝肾,通血脉而祛寒湿,则诸证除,精血足,令人有子也。其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者,盖肝属木,主惊,惊入胆则荣气不和,故腹痛环脐也。入肝胆舒荣气,故亦主之。温能燥湿,故又主疮多脓汁也。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四乌贼骨一茜草,为末,丸发雀卵,大如小豆。每服五丸,饮以鲍鱼汁,所以利肠中及伤肝也。观此则其入厥阴血分,为女人崩漏下血之要药可知矣。简误:其气味咸温,血病多热者勿用。
《本草蒙筌》:医科切要药。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治妇人寒热症瘕,惊气入脐,环腹疼痛。去目睛浮翳,收疮口腐脓。
《本草乘雅》:背骨奇而无枝节,名曰螵蛸,形相似耳。上表坚薄如介,裹理轻而通,盖维持者督,阖辟者任也。其口以腹,则其息以始矣。吸波馔墨以自卫者,此即藏精起亟,阳以阴为用,卫转营为卫耳。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者,辟者阖之也。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者,阖者辟之也。别录诸家,用治男子惊痫、阂疟、吐衄、热中、疮脓、痘疹。内经用治血枯,得之少年时,有所大脱血,或醉以入房,致中气竭,肝血伤,月事衰少,不以时至者,当病胸肋支满,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佐以芦茹,和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所以利肠中,及益肝血也,悉属营任之变眚,故相宜耳。
月事衰少,在女子即月事不以时下,在男子即精气不以时溢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