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的第37处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11月28日,在单位的安排下,我跟同事们一起,前往良渚古城遗址——
上午,我们参观了良渚博物院;中午,参观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下午1点多,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这里参观至4点左右。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彩的自然风光,不愧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北约30公里处,为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总面积约3.66平方公里。目前,这里处于刚开放阶段,许多的设施还不完善,遗址观赏性也不太高。
我们从南门进入公园,按照逆时针的方向,环绕内部游览一圈,依次参观了这里的陆城门、水城门、南城墙发掘点、莫角山宫殿区和反山王陵区等重要的遗址。
1、 城门和城墙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山地、丘陵与平原接壤地带,西高东低,临水而建。古城的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目前,这里共发现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有2座城门。另外,在南城墙中部,还发现1座陆城门。它由3个独立的台基和4个门道组成,总宽度达到150多米。
考古工作者对城墙进行解剖发掘之后,发现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着大量的石块,在石块的基础上再用纯净黄土堆筑而成。城墙的外观很不规则,宽度在20米至150米之间,保存较好的城墙高度约4米。
陆城门
水城门
南城墙发掘点
2、 莫角山宫殿区
在良渚古城的中央,有一座30万平方米的土台,被称为“莫角山”。它利用自然山体人工堆筑而成,底部以青淤泥为基础,上面堆积纯净的黄土。在莫角山台地的顶上,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为三座独立的大型宫殿建筑台基。
当年,在良渚古城内,普通居民住在城外围,贵族便住在莫角山土台地上。它的相对高度约10米,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米,上方的三座宫殿建筑台基呈“品”字形排列。
在莫角山土台地上,东北侧较大的台基是“大莫角山”,西北侧较小的台基是“小莫角山”,西南侧最小的台基是“乌龟山”,在每一座“山”上都有成排的建筑基础。其中,大莫角山四周修建有围沟,占地面积将近2万平方米,乃整座莫角山宫殿区地势最高的地方。
大莫角山
小莫角山
乌龟山
除此之外,在莫角山台地的东坡,还发现大量碳化的稻谷堆积,这里曾经可能建有巨大的粮仓;在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之间,堆积着厚厚的沙土,有大小不一的柱洞,应该是一座大型的礼仪广场。由此可见,莫角山是良渚古城内最显赫的权力中心,乃宫廷禁苑,好比紫禁城。
3、 反山王陵区
在莫角山宫殿区西北侧,便是反山高等级墓葬区,占地面积大约2公顷,为一座东西长120米、南北宽40米、高约6米的人工台地。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九座保存完好的良渚早期墓葬和两座已经被破坏的良渚晚期墓葬。
在这11座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乃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这11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12和M14—M23。其中,M21为残墓,M19未发现明显的墓坑。M15和M18偏居于西侧一隅,M16、M12、M17、M14和M20、M22、M23自西向东,以相等的间距,形成南北两列。
在这处墓地中,M12的级别最高,出土各类器物107件,以精美的玉器最具代表性。其中,著名的国宝“玉琮王”和“玉钺王”便出土于此。玉琮象征着宗教权利,玉钺象征着军事力量,琮钺合葬,最贵至极,所以它很有可能是一座王陵。
M15和M18
M16、12、17、14和M20、22、23
M12
由于时间有限,此次参观很匆忙,只游览了良渚古城的核心景点。这里还有考古体验、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重要的片区,范围广阔,内涵丰富。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说: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良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而且改写了世界历史。
宋朝大诗人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率领众人出城狩猎,不由热血沸腾,生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抱负。弓箭和良驹,正是古时英雄的标配。
古代,弓箭是远距离打击的有效武器。据史学家推断,中国古代使用弓箭可以追溯到两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而真正进入实战的弓箭则出现在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期。那时,神州大地上生活着轩辕氏黄帝及其族人、神农氏炎帝及其族人,还有蚩尤领导的九黎氏族。原本互不相扰,各自过各自的日子。然而,蚩尤意欲扩张,想把自己的领地延展至北方炎帝的领地,与华夏各族的大战一触即发。
既有意侵犯,蚩尤部落早做足了准备。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又有九个氏族,每个氏族的酋长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勇士,九九八十一,再加上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酋长蚩尤,个个力大无穷,凶残至极。
他们身披兽皮,手持利斧、重锤冲来,神农氏部落被打得措手不及,战争没开始多久就接连吃败仗。
神农氏炎帝愁容满面,只得带领族人连连败退,看着族人死伤严重,不得不暂时撤到轩辕氏族的领地。虽然炎帝打仗不行,但是游说功夫却是了得,当即给黄帝分析形势:如今,蚩尤视我族为眼中钉,无暇顾及于你,轩辕氏族暂时是安全的,但是一旦灭掉我们,下一个就是你!这个“唇亡齿寒”的故事触动了黄帝。他答应出兵相助,和炎帝联合起来对付蚩尤。
主意已定,接下来就得商量如何击退蚩尤。两位首领召集群臣总结教训,商量对策。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无外乎士兵和武器,蚩尤士兵人高力大,而炎黄部落则偏弱,这个一时半会难以改善。只得从武器上下手,想要获胜,他们只能从改良武器上入手,最好这个武器能够远距离使用。近身搏击,以弱敌强,力量悬殊,成功率不会太大。
会议结束后,众人都心事重重地回去想如何研制武器之事。大家都清楚这一战的重要性,事关整个氏族的存亡。部落里有个叫挥公的人,向来聪明,但这次也是无计可施,心里烦躁的他往家走去。路过一条小河,一时没站稳,他忙伸手抓住根树枝这才没栽进河里,然而松手的时候却被树枝猛地弹了一下,还挺疼的。
挥公边揉被打疼的胳膊,边想这小小树枝怎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如果能用来对付入侵敌军……这么想着,他不禁笑了起来,也顾不得回家了,忙去树林里找树枝。树林里乌鸦乱叫,挥公观察了一番,发现有些乌鸦离开枝头的时候会被弹到,就跟刚才的自己一样。他决定自己动手做实验,测试一下弹击的力量:先把树枝弄弯,再猛地放开,力量的确很大,甚至能抛起石块。为了让这树枝更易掌握,他做了改进,用绳子绑住树枝两边,系紧,随手拿块石子实验,拉紧绳子猛地松手,石子被弹出去。石子威力不够大,他又想到把树枝一头削尖,射出去刺伤敌军。挥公给自己的发明起了个名字——乌号(乌鸦因此而号叫)。
试验成功的挥公忙跑去报告部落首领,黄帝、炎帝下令族人赶制乌号(弓箭),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炎帝、黄帝与蚩尤交战于涿鹿,凭借着弓箭之利打败了蚩尤,奠定了汉族的统治地位。弓箭也随之流传下来。
后来,弓箭制作技术不断发展,选材也越发精良。先是兽骨或是石片被磨成箭镞安置在木棍箭头上,提升杀伤力,而后青铜器时代到来,锐利和坚硬的铜制箭镞渐渐取代了兽骨和石片。一系列的射箭理论也慢慢形成,如“身若戴板,头若激卯,左足蹉,右足横”等等。如今,热兵器成为作战的主力,弓箭渐渐退出了战场,更多地出现在体育赛事中。
(作者:张连敏)
参考文献
李义.《历尽沧桑话弓弩》.《轻兵器》,1996.8.15
刘占成,张立莹,杨欢.《秦代弓弩的射程》.《文博》,20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