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讨论:
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就一定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吗?
她来自内蒙,是2006年的内蒙古高考状元,
高考结束时,校长抱着厚厚的志愿书对她说:
“清华点招,专业随你选……状元都进建筑系……”
于是,她成了清华建筑学的高材生。
5年后,又被顺利保送研究生,就读北大同专业。
在北大的最后一年,因为成绩实在太过优秀,
她被派到台湾游学一年。
按照正常发展路线,国家应该从此多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但毕业前,她迟迟不投简历。
导师急了,追着她问原因,
然后,她认真而严谨地对导师说:
“我想去当游戏主播,解说游戏。”
年过60的导师对“游戏主播”完全陌生,
但听了她的解释后,告诉了她这样一个故事:
“我20岁时学建筑,博士读的是艺术史,后来去了房地产行业工作,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到北大当教授。”
“人生从来不是规划出来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自己的判断走出来的。你也一样,既然已经想好了,就去做吧,不要扑灭你心里的小火苗。”
就这样,她放弃了研读8年的建筑学,成了游戏主播。
在网络直播平台做直播。
两年后,她火了,以游戏女主播的身份
各种骂声也随之蜂拥而来:
“白瞎一个清华北大名额!浪费国家资源!”
“吃完这几年青春饭,再过几年看她还能笑不!”
“用游戏祸害人,真是社会的毒瘤!”
“明明可以靠才华,偏要靠脸!”
被骂得多了,她终于在直播中愤起怒怼:
“什么叫浪费?这是网络暴力!”
“清华北大毕业的就应该承担更多所谓的责任?”
“如果连自己的兴趣也没法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都没有得到,又怎么去谈责任?”
“我的世界是我的,我来,我走,我死掉,选择看什么风景,遇到什么人,跟世界哪一方去沟通,这都是我的选择。”
用“机关枪”喷过喷子后,她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对游戏的兴趣是爸爸开启的。
小时候爸爸买了一台红白游戏机自己玩,她在旁边看。
爸爸忙工作的时候,她就过去玩。
不沉迷,但很喜欢。
后来上了大学,因为独处异乡的孤独和迷茫,她想做点喜欢事找回信心
于是开始录制一些游戏解说视频发布到网上。
没想到半年后,居然火了。
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这种偏门小众的独立游戏解说,倍觉新鲜,
慢慢地,她在圈中有了一定的名气
她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钟爱,第一次。
她一直是家长眼中的乖乖女
家人说要好好学习,她就年年当学霸;
家人说清华好,初一时她就在书桌上刻了“清华”
填志愿时,校长说状元都上清华建筑,她就选了建筑
本科毕业时,导师认为她有潜力,她就继续读研
……
她发现,她一直在“活别人”,从没“活自己”。
世界原本是色彩斑斓的,为什么一定要用“安稳”禁锢自己?
游戏是她热爱的,也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
她喜欢这种冒险的感觉。
她说:“世界的多样性,你可以不理解,但要学会尊重。”
她就是电竞女主播“女流”。
并不,学历主要是为了培养一个人,尤其是本科以上的,除了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在培养他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大学没有目的性特别强的专业知识,毕业转行的也数不胜数,反而是高职技校等才会专门培养一门生存的手艺(非贬义)。
游戏主播是互联网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职业,发展前景很可观,如果你有能力,包括技术、口才、调动观众情绪,你能干到一定级别,收入相当可观,比如曾上CCTV1新闻和焦点访谈的卢某,如果不是他自己作,他的生活环境已经达到了社会的上等级别了,要知道,能年薪上百万的已经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了,卢某可是年薪千万级别的。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所存在的价值,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除了教师医生军人这类自带“光环”的职业,其他的工作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回归你提出的问题,大材小用的主要问题,是将某个人,放到了他不应该在的位置,最简单的,清华北大的双学位,人才中的人才,他们要么应该在各大公司成为中坚,要么在实验室做出贡献,如果他们所做的职业,能够高于他们接受教育的平均值,那么他们就不算大材小用,反之,则是大材小用。
另外学历光环在对舆论时有一定的加成作用,比如娜塔丽·波特曼,她的哈佛大学学历,就为她的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收益,具体她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这些先无视,光是这份学历就使她“与众不同”,她在那好莱坞一大群的“女演员”中鹤立鸡群,这就是她那份学历带给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