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文鱼。三文鱼也叫撒蒙鱼或萨门鱼,是西餐中较常用的鱼类原料之一。
2、虹鳟。虹鳟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鱼,鲑科冷水性鱼类,塘养鱼中的珍贵品种。
3、鲟鱼。古称鱏鱼,属脊索动物门动物。体长05至7米,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
4、雅鱼。雅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俗称:雅鱼、重口、重口细鳞鱼、重唇细鳞鱼、细甲鱼。系长江上游各支流水系中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当地发展中小型水体养殖业的放养对象。
5、金枪鱼。金枪鱼,又叫鲔鱼、吞拿鱼,是一种大型远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鱼,大部分皆于于鲔属。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于低中纬度海区,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广泛的分布。
砂锅雅鱼属于哪里的特产
所谓“裂腹鱼”因其腹部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一排较大的排列整齐的鳞片(臀鳞),两排鳞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裂缝,初看起来象是肚子裂开一样,故名裂腹鱼。可以说裂腹鱼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鱼类,它们是随着青藏高原的形成而出现的,裂腹鱼的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裂腹鱼还是我国淡水鱼类中少数具有毒性的鱼类之一。西藏高原的主要经济鱼类几乎都集中在这个类群。羊卓雍湖的高原裸鲤、雅鲁藏布江中的异齿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纳木错的纳木错裸鲤、班公湖的西藏裂腹鱼等都是西藏地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地方性经济鱼类。裂腹鱼类中裂腹鱼属、重唇鱼属和叶须鱼属等几个类群的鱼类,除臀鳞外,体表还被覆有细小的鳞片,渔业生产上常被称为“细鳞鱼”;裸鲤属、尖裸鲤属、裸裂尻鱼属和高原鱼属的鱼类,除臀鳞和肩带部分有少数不规则鳞片外,体表鳞片退化,身体裸露,常被称为“无鳞鱼”。裸鲤属的鱼类主要分布于湖泊之中,重唇鱼属、叶须鱼属、尖裸鲤属、裂腹鱼属等鱼类多分布于江河流水环境,个别种类在江河湖泊中都有分布。在西藏,不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裂腹鱼类都占有绝对优势。
重口裂腹鱼体长,稍侧扁,头呈锥形,口下位,呈马蹄形。上下唇为肉质,肥厚,下唇分3叶;较小个体的中间叶明显,较大个体中间叶极小,被左右下唇叶所遮盖;左右两叶宽阔,成为后缘游离的唇褶。唇后沟连续;下颌内侧轻微角质化,但不成为锐利角质缘。须2对,约等长或颌须稍长,吻须达到眼前缘或超过,颌须末端超过眼的后缘。鳞细小,排列整齐,胸部和腹部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具有覆瓦状的较大鳞片,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背鳍刺弱,但后缘具有锯齿。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在部分较小的个体中上部出现有黑色细斑,尾鳍淡红色。在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有白色的珠星。
重口裂腹鱼属冷水性鱼类,平时多生活于缓流的沱中,摄食季节在底质为沙和砾石、水流湍急的环境中活动,秋后向下游动,在河流的深坑或水下岩洞中越冬。生殖季节一般在8-9月,产卵于水流较急的砾石河床中。以动物性食料为主食,其口能自由伸缩,在砾石下摄食;食物中几乎90%是水生昆虫和昆虫幼体,也吞食小型鱼类、小虾及极少量的着生藻类。
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水系的峡谷河流中见多。
此种鱼肉质肥美,富含脂肪。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一般可长至1-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产量丰富,在产区的产量仅次于齐口裂腹鱼。在雅安一带,与齐口裂腹鱼统称“雅鱼”,与齐口裂腹鱼同以“雅安砂锅鱼头”而闻名四方。除肉可食用外,其卵虽有毒,煮熟后也可食。系长江上游各支流水系中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当地发展中小型水体养殖业的放养对象。
齐口裂腹鱼体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在小个体中略呈弧形)。下颌前缘具锐利的角质,下唇完整,呈新月形,表面有许多小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体披细鳞,排列整齐,胸鳍部不裸露,都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大鳞一排;鳃孔后方、侧线之下有数片大鳞。侧线平直,横贯于体的中轴。背鳍硬刺在体长14厘米以下的小个体较强,其后缘具明显的锯齿;但在大个体(体长在15厘米以上)都变柔弱,其后缘光滑或仅有少数锯齿痕。体背部暗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和腹鳍呈青灰色,尾鳍红色。生活于支流清溪中的个体体侧有小黑斑,达到性成熟的雄鱼吻部出现有珠星。
齐口裂腹鱼为底层鱼类,要求较低的水温环境,喜欢生活于急缓流交界处,有短距离的生殖洄游现象。雌性需4龄达性成熟,雄性一般在3龄达性成熟,产卵季节在3-4月。此时繁殖群体由岷江、大渡河上溯至其支流产卵,卵多产于急流底部的砾石和细砂上,亦常被水冲下至石穴中进行发育。产卵后的亲鱼到秋季(9-10月)则回到江河深水处或水下岩洞中越冬。它们以着生藻类为食,偶尔亦食一些水生昆虫、螺蛳和植物的种子。摄食时尾部向上翘起,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上从一端刮向另一端,随刮随吸,在其刚刮取过的岩石上留下明显的痕迹,渔民往往据此判断它的栖息场所。分布于岷江、大渡河等水系,为长江上游的一种重要食用鱼。个体大,一般为05-10公斤,最大可达40-50公斤。天然产量也大,在岷江沿岸地区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为渔获物的优势种群,有时竟达市场供应总量的70%以上。由于肉质肥美,富含脂肪,最为产区居民所喜食。尤以“雅安砂锅鱼头”更是闻名四方。民间传说,光绪年间,雅安举子李景福给慈禧太后进贡了一尾“雅鱼”,慈禧食后,顿觉龙凤之肉难以媲美,随赏畅李景福为知府。齐口裂腹鱼在江中天然鱼苗的数量很多,利用天然鱼苗,养成适宜规格的鱼苗,可作为上游地区中小型水体的放养对象,以发展当地的养鱼业。请注意,其鱼卵有毒,但充分煮熟后仍可食用。
雅鱼,为雅安周公河一种重要食用鱼,学名齐口腹裂鱼,又名嘉鱼。古称丙穴鱼。有肉多、刺少、质嫩的特点,为川中鱼鲜烹饪原料中之上乘者。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盛赞雅鱼之美。四川雅安市设有雅鱼餐厅。雅安历史食俗,注意营养,讲求养身,喜原汁浓味,故以砂锅烹菜。所用砂锅,均以荣经县“白善泥”焙烧而成。以这种砂锅恨制雅鱼,味鲜美,保温好。
“砂锅雅鱼”为咸鲜味型,用于筵席常以“压台戏”最后出场。近年来,改为筵席头菜奉献食者。入席后砂锅内仍保持沸腾状,鲜香四溢,鱼嫩汤鲜,营养丰富,使食者对雨城雅安留恋终身,难以忘怀。
野生的雅鱼多生长在青衣江的支流周公河里,这里水质清澈,水流充沛,温度适宜。但近年来随着梯级水电开发,周公河的生态环境改变,野生的雅鱼迅速减少。幸运的是,在当地四川农业大学和养殖机构的努力下,人工养殖雅鱼的技术在2000年获得成功。如今,市面上的雅鱼绝大部分为人工养殖,而那部分极少的野生雅鱼,价格要贵出约2/3。
长期以来,砂锅雅鱼是雅鱼最传统的做法。做雅鱼的砂锅,来自雅安市辖的荥经县,荥经砂器有2000多年的烧制史,荥经黑砂手工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熬制砂锅雅鱼时,一边将肘子、土鸡、棒子骨等熬制的高汤盛入砂锅煮开,一边将雅鱼用油锅煎至两面鱼皮起卷,然后将鱼放入砂锅中,再放入竹笋、竹荪、土鸡、猪肚、豆腐等辅料煮开。在此过程中,决定品质的主要有3点,一是高汤的品质,二是鱼和辅料的比例要适当,三是熬制的火候要掌握好,一般视鱼的大小和辅料的多少煮5至10分钟。
近年来,结合新派川菜的一些做法,雅鱼菜品也不断推陈出新。2005年,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在雅安召开。会议期间,有厨师首次创新出了雅鱼全席,18道菜肴轰动一时。如今,雅鱼全席已发展到20道菜肴,其中14道以雅鱼为主要食材。如:雅鱼刺身拼、五香熏雅鱼、怪味鱼排、三色雅鱼皮、砂锅雅鱼煲、干烧雅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