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父母玩的经典游戏
你知道80后父母玩的经典游戏有哪些吗?在我们小时候,经常会玩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来愉悦生活,而现在小孩子都是在玩手机,这是不太好的。如果家长有空,可以带小孩子玩一些自己玩过的经典游戏。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80后父母玩的经典游戏有什么,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80后父母玩的经典游戏1
80后父母玩的经典游戏
经典游戏之一:跳皮筋
小时候无论翻看哪个女孩子的书包,总能从里面拎出一根长长的皮筋来,这是女孩子都喜欢的一项游戏。跳皮筋的花样很多,都是搭配着童谣一套一套的,比如“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小熊猫,上学校,老师讲课它睡觉,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你说可笑不可笑。”跳皮筋可以三至五人一起玩,也可以分两组进行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
运动指数:★★★★★
趣味指数:★★★★★
传承指数:★★★★
专家有话说:曾经伴随着几代人走过快乐童年的“跳皮筋”游戏,现在已经快“失传”了,大部分的孩子都不知道跳皮筋是什么了,可惜可惜啊。
跳皮筋这项游戏的运动量较大,可以锻炼孩子的跳跃能力、灵活性和平衡性。它的游戏材料简单,家用的橡皮筋或是自行车的内胎即可,不受场地的限制,只要有一块空旷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此简单又有好处,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玩了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现在的孩子压力较大,放学之后根本没有时间去玩,不是写作业就是补功课,空闲下来的时间太少了,而且现在的家庭多住在楼房里,孩子们之间相互不熟悉,有的孩子即使想玩,也找不到玩伴。
经典游戏之二:玻璃弹珠
玩这个游戏的多是男孩,在泥巴地上按出1-5个小洞,从规定的起点把玻璃弹珠打向指定的小洞,谁最先完成五个即为赢。还有一种玩法是大家的弹珠都随意散落在地上,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选出一个赢者为最先开始的人,把自己的玻璃弹珠打向别人的,如果打中了,那个玻璃弹珠就归自己所有了。男孩子都喜欢玩这种游戏,彼此之间还经常互相“攀比”谁的玻璃弹珠多。
运动指数:★★★
趣味指数:★★★★★
传承指数:★★★★
专家有话说:这个游戏的活动量并不大,不过博弈性质却非常显著,如果想要赢得比赛,就得“苦练”技术和技巧,才能把自己对玻璃弹珠的渴望化为现实哦,如此好玩的游戏,失传的话也未免太可惜了。
不过,这个游戏现在玩的孩子却越来越少了,因为玩的时候要或跪或趴在地上,对于现在的年轻爸妈来说,既怕地面上有细菌,又怕孩子趴在地上着了凉。而且玻璃弹珠一直被当作“危险品”敬而远之,生怕孩子一不小心吞了它。我们小时候为何没有这么多的担心和顾忌呢说到底,还是现在的“小皇帝”比较娇贵哦。
经典游戏之三:扔沙包
用几块小碎布缝成个口袋,中间装上细沙再封好口,这就是沙包了。玩的时候可以分成两组,一组站中间,另外一组分成两队分别站两边,往中间这组人身上扔沙包。中间的人如果被沙包打中就算“死了”,如果接住沙包就可以加一条“命”或是让打下场的同伴“复活”。
运动指数:★★★★★
趣味指数:★★★★
传承指数:★★★★
专家有话说:扔沙包是一种很“闹腾”的游戏,活动量比较大,可以锻炼小肌肉、训练手眼的协调、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同时也是一项团结合作的游戏,娱乐健身两不误,这么“物超所值”的游戏,总该没有理由失传了吧
然而现在的孩子玩沙包的也比较少了,一个是因为爸妈没有时间带孩子玩,却又不放心孩子独自出去玩。二是小时候的沙包都是自己做的,现在的爸妈可能很多都不会做吧。其实啊,沙包的制作是十分简单的,爸爸妈妈多回想回想小时候的情景,应该可以制作出来的,退一步来说,网络这么发达,只要想学有什么学不会的。玩沙包的好处很多,爸妈可以带孩子去小区孩子们玩耍的地方,邀请其他的孩子一起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的,游戏不分什么界限,都可以其乐无穷哦。
80后父母玩的经典游戏2提升不同时期的儿童注意力的经典游戏
一、幼儿早期(1-2岁)

此时的宝宝从爬楼梯或家具到独立行走,可以踢球,能小跑,乃至双足跳;能敲、推、翻转物体,而后嵌套物体;从尝试自己吃饭,到以后用杯子倒水不洒出,喜欢自己洗澡;会翻页看书,能看书中的图画达几秒,而后可分辨出2个或以上的物体;先是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以发现新的功能,以后能画物体和动物,有颜色区别,并能注意到物体之间的区别,还喜欢自己编故事。
推荐游戏:
1、戴帽子
这是一个配对游戏,家长把家里的各种空塑料瓶的瓶身和瓶盖放成两堆,让宝宝来配对,给瓶子“戴上合适的帽子”。瓶盖的大小要区分明显,让宝宝在动手操作中加强观察的注意度,同时还能锻炼小手的肌肉。当然如果孩子拧盖子太困难时,我们可以先要求孩子把盖子扣上。
2、合作画
家长可以和宝宝合作进行“美术创作”。家长用深色粗笔画单线条图画,其中留些简单直线用浅色粗笔画,让宝宝用深色粗笔在浅色线条上描摹,合作完成一幅图画。等宝宝掌握后,可以将描摹改为临摹,由横线条、竖线条等简单的线条图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二、幼儿早期(2-3岁)
会骑婴儿车会自如的拧开或拧上盖子能记住物体在屋子里的位置词汇量达200个以上,能说包含几个字的句子情绪易变,会有一个“朋友”(安全感来源)有“不久”和“饭后”的概念,会解决问题,有数字的概念,会分类能基本按照大人的要求做看图自我解答问题。
推荐游戏:
1、传悄悄话
2岁大的孩子对悄悄话特别着迷,当他们自己能说悄悄话时,他们会很自豪。说悄悄话能有效的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同时还有助于宝宝学着调节声调。
具体方法灵活多样,比如我们先小声地告诉孩子一句话:冰箱里有西瓜和苹果,没有饮料。然后让孩子用悄悄话的形式告诉另外的家人,事后再检查正确率,根据结果来改变悄悄话的内容和长短,从易到难逐渐提高游戏的难度。
2、接数游戏准备:数字卡片
游戏时,家长出示1-10的数字卡片,孩子看后逐一读出数字。首先了解数字的排列,并加深其印象。接着提出要求,家长说出几个数,孩子接着往下数与家长一样多的数,例如:家长数1、2、3,孩子数4、5、6;家长数6、7,孩子接下去数8、9。孩子会玩后可让孩子先数,家长接数。
你还记得吗?80后小时候玩的那些游戏
小时候,每天和伙伴们厮混在一起,玩得天昏地暗!各种玩法各种游戏。
比赛开交,剪刀石头布,丢手绢,地雷爆炸,推铜箍,打碟溜,做风车,过家家,荡秋千,摸瞎驴,藏摸糊…说不完的!还记得他们的游戏的玩法吗?
一、跳皮筋
玩法:至少三个人,也可更多,根据皮筋的长短决定。两个人一人用腿撑起皮筋的一端,站着不动,第三个玩在中间勾绳、跳跃、越绳。。。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一长串的数字是怎么记住的。。
那时简直玩到了痴迷的程度,哈哈,凑不够三个人就撑在树上,到了晚上各回各家之后,就用家里的桌子腿、板凳腿撑着玩,真是精力无限。每次在课间十分钟,也要出去跳,有时下了雨,就在教室的过道里跳,还穿着雨鞋!
二、丢手绢
玩法:至少五六个人,人越多越好。所有人围成一个圈,面向圈里,然后其中一个人出来在圈外,围着圈边跑大家边唱歌,然后轻轻地把手绢丢到一个小朋友身后,其他人不能吱声。丢完之后接着跑,如果跑了两圈还没抓到,被丢的人就输了。就要拿起手绢,变成丢手绢的那个人。
这也是个小小的人际圈啦,嘿嘿,那时要是谁老是没人丢给他,可是要生气的
三、扔沙包
玩法:至少四个人,分成两拨。一拨A站在两边,另一拨B站在中间,当B面对哪边,哪边的A就可以拿沙包砸B拨的人。如果被砸到而没有接住,那就要退场啦。但是,还是有机会复活的。他的小伙伴可以救!救的方法是:接住A扔来的沙包,而且扔还给A时,A接不到。
四、挑冰棍(挑念第三声)
玩法:至少两个人,当然有时候为了练技术也会自娱自乐,自己又当自己又当对手。两个人拿不同类型的冰棍,交到一个人手中,那个人把冰棍顺好握紧,然后“刷”散开。然后,两个人开始挑对方的冰棍,挑的过程中不能碰到别的冰棍。如果没有碰到,那挑到的就归自己了;如果碰到了,那就输了,就轮到对方来挑自己的了。
有时,走在路上,捡到一根别人扔的冰棍(肯定是大孩子,小孩子肯定舍不得扔),就跟捡到人民币一样一样的,哈哈,年少时光啊。那时,为了不碰到其它冰棍,真是各种招式,跪在地上、趴在地上,有时小心翼翼、屏气凝神,有时飞地挑起,很讲究技术啊
五、老鹰捉小鸡
玩法:这个应该都比较熟悉吧。
就是有点危险,有时候跑得太厉害,容易摔倒。
六、抓石子
玩法:一个大的石子,几个小的石子。把石子一把散开,再把大的抛起来,与此同时,赶紧把散落的小的抓起,再接住掉下的大石子。如果接不住大石子,或者小石子没抓全,那就输了。
经常,把指甲都磨没了,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有时都磨疼了,还是要玩。。
七、打三角/打面包
玩法:用硬的、软的卡片叠成三角或者四角。然后,一个人把三角或四角放到地上,另一个人拿自己的来打,如果能把对方的打翻,那就归自己了;如果没有,那就要把自己的留在地上,由对方来打。
面包其实就是四角,因为比较废纸,在孩子们看来很奢侈,所以就叫“面包”!需要两个纸条来叠,也可以用一个,用一个叠的时候像魔术,超好玩。周末,打一整天,第二天右臂又酸又疼,但还是禁不住诱惑,第二天接着打。
最开心的就是参加结婚之类的酒席了,因为那里会有很多酒盒,小朋友吃饱了就飞奔到喝酒的地方抢酒盒,拿回来叠三角。
八、东西南北
玩法:随便一张纸,叠好之后,选择自己要什么,然后打开就知道自己选的是什么,选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叠法如下:
九、打叠溜
十、过山羊
十一、勾树叶
十二、开交
十三、推铜箍
十四、纸飞机
十五、风车
还记得那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我的童年:
春天,岭绿了草绿了树绿了,一到星期天,就会飞奔到那片绿草地,抽茅燕,回来的路上吵嚷着比谁的多,不依不饶,最后,也都会带回家给妈妈尝尝鲜!
有时还会一群人提着蓝子,漫山遍野跑着挖青菜,虽然我超不喜欢吃!最嗨的是在场里,那地方宽敞,想玩啥玩啥;不在家长视线里,想咋疯咋疯!一些大点的,刚学会骑自行车,还会带着那些更小的小不点们在场里转。
到了夏天就不一样了,场东边的小河成了放学后的主战场!书包往石头上一扔,噗咚就进了水里,比赛憋气,还把别的游戏拿到水里玩!
秋天,再次转移战场,奔赴高岭!这时主要是吃的,捡一堆干的牛粪烧红暑烧花生吃,通常是我们这些小朋友们奔赴边远前线,捡了牛粪扒了红薯回来交给长辈们烧,我们没火!然后就是等待香气。不过当时也有胆大的男孩子会带火上山,这样我们就可以自己烧着吃了想在哪就在哪!
冬天更有得玩了,沙包跳绳跳皮筋,铁人三项!其时,人才辈出,各辈里都有几个全能的,大家伙经常会在一起切磋切磋,有月亮时,乘着月色,正好夜以继日。儿时,有时星期天会和一起去我姥姥村里玩,一路上说说闹闹,那条路记载了太多。
对了,还有暑假,那是梧桐弟兄们的灾难季节,十来个孩子在上面爬来爬去,为了不让脚着地,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是你给了我快乐,请让我深深地向你鞠躬!
这是一段让人无比怀念的岁月,那里深深珍藏着我们的赤子之心!无忧无虑,洁白单纯!我们不用掩饰什么,不会做作,有趣了就笑,难过了就哭,就这么率真,就这么洒脱,就这么不想太多,不用在乎!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抄书,一起玩耍,一起玩到很晚,直到燕子回巢,妈妈带嗔含笑喊我们回家吃饭!
当年的小伙伴们,如今已散落在天涯,“多少旧友,如今只剩听闻”。沧海桑田,这份情义仍在。真想你们呀,无论在何处干什么,我们永远都是伙伴,真希望你们开心、充实,过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犹记,80后儿时玩的那些游戏
首先让我想起来的便是这个既简单又最具乐趣的 游戏 。那个时代的童年没有什么像样的积木、橡皮泥,即使有,也是那种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孩子,所以像我这样的孩子也只能以简单的泥巴代替。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竟然一点也不羡慕别人,因为这种泥巴 游戏 给予我们的快乐早已超过了虚荣。
在我们那块黄土地上到处都是制作这种 游戏 工具的材料,几个玩伴精心筛选出黄土,然后用一盆清水倒在上面,便一起张着一双洁净的小手兴致勃勃的玩起来。那种把泥巴揉搓的和面团差不多的感觉让我们有一种近乎忘乎所以的快乐,几乎不会领会长辈们埋怨的眼神。我们把黄泥巴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卡通人物、动物、植物,甚至做成一个个圆圆的泥球。然后便把它们放在房顶等容易受到阳光照顾又安全隐蔽的地方。等我们把这些东西晒开,许多伙伴便把自己的作品凑在一起开一个展览会,品头论足的样子颇值得回味。另外一些已经晒干的泥球却被我们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有时候竟然把一把泥球装在口袋里,得意洋洋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
放风筝在我们那里绝对是一个节日。每当春季来临,几个要好的伙伴凑在一起去野外放风筝。十几个风筝在郊外争奇斗艳,绝对是一道美景。尤其是那种手工制作的风筝,虽然没有买来的精致,但却别有一番韵味。手工制作的风筝大多比较简单,用几张旧报纸糊在事先做好的骨架上,再在上面拉上两三条长长的尾巴,那样放起来要多威风有多威风。
拍画片
那个时候商店里已经开始卖各式各样的画片,大多都是卡通片的人物。然后我们把买回来的画片都剪成一块一块的,几个伙伴凑在一起便开始玩起拍画片的 游戏 。把画片上印有卡通人物的一面朝上,背面朝下放在地上,几个人围在一起。一方先在画片旁边拍上一张,如果画片翻过来就算赢了,如果没有,那么就轮到另一方开始拍了,这样循环下去,直到画面翻过来为止。这样的 游戏 一般靠的是技巧和力量,但也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虽然我们因为经常趴在地上而弄得满身是土,但也玩得不亦乐乎。
这种 游戏 差不多和拍画片一样,不过不同的是,做方包所用的材料是一般的纸,把两张纸交叉在一起叠起来,便成了一种简单而又富有乐趣的 游戏 。这种 游戏 是对方各出一张方包,然后石头剪子布,输了地便把自己的方包放在地上,等对方用他的方包来摔,如果翻过来,那么自己的方包就输给了对方,如果没有,那么自己便可以拿起自己的方包去摔对方的,直到一方的方包翻过来为止。这种 游戏 的好处就是可以多人来玩,而且人越多便越有乐趣。
记得那时候,我和我叔叔家的弟弟组成方包二人组,经常和村里的伙伴一起玩,玩得天黑,直到父亲来叫吃饭才恋恋不舍地回家。那时候我们总会赢回一大堆方包回家,颇有成就感。还自称我们已经天下无敌。记得我们赢了整整两大箱各式各样的方包,后来都卖给收废品的了。不过摔方包虽然让我的童年充满了乐趣,但是这也是个力气活,记得那时候我的胳膊经常是肿的,但是我却很快乐。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痛并快乐着感觉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前面提到的 游戏 逐渐淡出了我们的世界。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觉得这些曾经的 游戏 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不能标榜已经长大的我们。所以我们渐渐喜欢上了另一种 游戏 ——弹玻璃球。

说起这弹玻璃球,确实很有些技术含量。那时候的我对于这项 游戏 一直不是很精通,伙伴们也经常不同样我和他们一起玩,所以我只能成为旁观者。这种 游戏 有多种玩法,一种是事先在广阔的土地上挖一个坑,然后在周围画上一个大圈,玩家站在圈的外面,谁的玻璃球先进入圈里的小坑的,那就算赢了。另一种玩法同样是画一个大圈,只不过没有事先的那个坑,玩家只有把所有人的玻璃球都顶出圈外,就算赢了。至于其他的玩法,由于我自己并不是很精通,所以也不是很清楚。
80后的童年游戏(4)跳房子
记得几年前写过这篇文章,还不止一次!但是都是不了了之。而我又是一个不死心或者不想遗忘的人,所以我就缝缝补补把童年的记忆翻过一遍再一遍!亦或是怀念恋,亦或是回忆的憧憬!
弹弓”在农村可以说是每个男孩子的必需品。你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你绝对不能没有一个“弹弓”,那是自己真正梦魂牵绕的玩具。为了找到合适的“弹弓”架,我们走访了多少个村庄、爬了多少棵树!为了弹弓,被父母训斥过、被老师没收过、被年龄大的抢过。但我们从来都没有考虑放弃过做一把适合自己的“弹弓”。当然我们也错过了。不知道天上飞的是保护动物、不知道谁家的母鸡还在下蛋、不知道水里的蛤蟆是吃害虫的!想想“弹弓”里面承载着我们的多少欢笑与泪水!
当然与弹弓相匹配的还有更具有 历史 传统的弓箭!犹记得小时候自己风靡全村的那把弓箭!爷爷用炭火把竹子烤软,然后给我绑上很纤细的扎丝,战斗力爆表,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杀伤力,还好我们的弓箭射出去的是麻秆!记得每当自己拿出这把武器出去玩,周围就会围满羡慕的目光!
“跳皮筋”女孩子引以为豪的 游戏 、在这个 游戏 上女孩子完全可以完全鄙视男生。在转得飞快的绳上总能跳得随心所欲、进退自如。男孩子往往会因为不服气而义无反顾地冲进去,然后 game over ……
“抓石子”。把若干块石子磨成规则的块状。小心洒在地上,扔起一个石子在它落地前拾起地上规定的数目并不动其它石子,然后接住扔起的那个子。这又是一个女生拿手的技能,很多男孩往往是扔出去后就收不回来了。但凡事总有例外,犹记得现在被北京创业的发小,当初全村数他抓得最好。因为每次他把石子扔得很高,然后抓起地上规定的石子,淡定地盯着下降的那个石子,然后接住!
“抽陀螺”也称“打嘟嘟转”这完全体现了男孩子的创造力。把一块木头削成楔形,外面套上旧电把把头,再在柱底嵌上钢珠。在地上用绳子甩,看谁转得稳、快、长,或者两个对碰看谁的后停。这个现在已经越来越高 科技 了,但完全没有自己做出来玩的那种兴奋和成就感。
而技术活就要数“大弹珠”。在地上印个弹珠大的凹坑,相互竞争与“厮杀”先进那个坑去,进了后再打住谁的、谁的钢弹珠就是你的了,这个 游戏 也许是最令家长头疼的 游戏 了吧,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趴在地上去瞄准,往往打完了,自己也成了半个泥人,身上一拍,那真是叫硝烟弥漫。玩这个 游戏 ,是回家挨打次数最多的!!!
而挑战我们耐性的则是“挑棍”了。把一大把冰棒棍握在一起,然后轻轻松开,用一根慢慢的一个一个挑开并不能触动其它。最后比赛谁得得多!
而拼力气的则数“拍面包”或“拍三角”。把纸叠成正方形或三角形,两个人一个把自己的放在地上一个用自己的在旁边拍,掀翻了就是你的,这个 游戏 往往在冬天比较盛行,拍的那个带劲!真的是甩开膀子的干,汗流浃背,满脸通红!
“老鹰捉小鸡”、“摸瞎子”、“吹泡泡”,可以说是男女孩子的共同爱好。扮演母鸡的总是很艰难地护着后面牵着自己衣角的那一群人。伸开着双臂左拦右阻、后面的晕头转向地跟着、直到被抓住!而摸瞎时被蒙眼的那个人总是莫名其妙撞到一些东西!吹泡泡不知道是不是对肥皂水的再利用,那阳光下的梦幻色彩携带了我们多少的童年幻想……
“盖泥巴包”、“掏鸟窝”、“斗鸡”、“打仗”这些则是农村孩子的土性和野性。找几个伙伴一起和泥巴然后捏成碗状。当然是缩小版的。然后把底部捏薄吐口唾沫抹一抹,最后使出全身的力气往地上倒盖。这时碗底被冲破多大的洞其他伙伴就用自己的补。而掏鸟窝虽然有失道义但不是有句话“童言无忌”吗,那同理掏鸟窝也可以原谅。打仗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现代的是各自找一个能当枪的东西、穿梭在各个路道,发现目标就咚的一声。然后他就自觉地“死了”。古代就是各自选个棍相碰撞……
记得有一段时间流行做银子当然是假的。就是在湿地上用模型印出形状。然后烧破鞋底用滴的“油”来充实。等凝固了就从土里抠出来。记得那时我们到处扒破鞋底,一度给拾破烂的老奶奶造成很大压力!而“传飞机”则造成上课没书的局面。书的纸质好叠的飞机飞得更高更远!
好像还有好多、好多,童年总是有着无限的乐趣。无论放鞭炮烧了谁家的柴火垛,玩具枪走火打了同伴,烤火烤死了谁家的树,一切的一切都是温馨的记忆……
也叫跳田,这是80后常玩的游戏之一。找一块空地,用粉笔或木炭画上一个个相连的方格,常玩的是6格的,最后一格比较大点,然后就是准备一串啤酒瓶盖。啤酒在农村是最实惠的,所以找一堆啤酒瓶盖不是难事,然后用小锤一个个的将啤酒瓶盖捶扁,用一根洋钉将啤酒瓶盖中间捶个洞,找根细线串起这些啤酒瓶盖就是一个跳田的用具了。
将一串酒瓶盖扔在"房子"里,由近到远依次的扔,然后单脚站立,跳进房子,单脚将串子按顺序和规则踢进指定格子,再跳进相应格子,然后将串子往回踢,踢回成功就可以继续下一阶,失败则换人。还有一种跳九宫格的,这就不需要道具了,靠双脚变换着按顺序跳。
跳房子的游戏可以训练眼、手、脚、躯体的平衡能力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场地环境道具要求简单,方便易玩有趣。
以上就是关于80后父母玩的经典游戏全部的内容,包括:80后父母玩的经典游戏、80后的小时候,还记得这些游戏怎么玩吗、你还记得吗80后小时候玩的那些游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