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创业历程

核心提示毕业于美术专业,却转行做工程,直至成功地捣腾出一家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直燃式中央空调企业;作为一名企业家,却痴迷于蓝天飞行,拿到中国第一张直升机私人驾照,还拥有6架(现存3架)私人飞机;个子不高,却想要一手擎天,践行于节能减排的战场。他,

毕业于美术专业,却转行做工程,直至成功地捣腾出一家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直燃式中央空调企业;作为一名企业家,却痴迷于蓝天飞行,拿到中国第一张直升机私人驾照,还拥有6架(现存3架)私人飞机;个子不高,却想要一手擎天,践行于节能减排的战场。他,就是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张跃。
"我们开始吧。"他侧过身,正向面对记者,两只脚略微交叉,以支撑着因半坐而悬空的少许身体。他挺直腰背,揉了揉白天还神采奕奕,此刻却已略显些许迷离的眼睛。此时,已近晚上十点。在他的座驾里,他开始了与《能源》杂志记者的交谈。
聚焦"第一"
恐怕连张跃自己,都没想到,当年那个沉浸于绘画,并有所造诣的自己,最终会转变成今天的样子。从一名教师到一位企业家,从单纯的商业行为进而定格节能减排而不能自拔,每一次,张跃都大角度地转换着自己的人生,也大幅度地变换着远大的视角。
12岁那年,一位长者曾告诉他:"创作是天才,临摹是奴才。"从此做别人没有的东西,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的理念便根植于张跃的心里。
八十年代社会涌动的"下海"浪潮拨动了张跃的心弦,也从此转换了他的人生轨迹。1984年10月,他辞去已经从事三年的教师工作,投入到了未知的奋斗中,开始了一次次的折腾:创办广告公司,经营电视机、摩托车,做室内装修……,"最初想要做生意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想自己家比别人家穷。"弃教从商的张跃毫不掩饰朴素的初衷。
1987年的那个冬天对张跃来说尤其温暖。不仅仅是因为他躲开了南方阴冷潮湿的冬天,和弟弟在东北老家度过了温暖惬意的冬季,也让他萌生了在南方制造取暖设备的念头。事后证明,就是这个念头,引领张跃走上了崭新的人生征程。
"在东北,即便是农村,循环采暖也很平常。在屋外造个炉子,通过管道向屋内送热水,热水在暖气片中不断循环进行取暖。"张跃说,"南方潮湿阴冷,除了零星几家采用煤炉取暖外,没有其它取暖设施,因此,在南方生产销售锅炉肯定有市场。"
经过多方考证后,1988年6月5日,张跃拉开了他大手笔创业的序幕。他用绘画以及装修等生意积累的3万元钱,在湖南郴州注册了远大有限公司,开发取暖设备。
"3万元创办远大,当时还觉得蛮宽裕。1万元做了产品研发,2万元做广告推广,就把公司的基本雏形打造出来了。"张跃以轻松的口吻诉说着他那并不轻松的经历。
弃教从商,张跃并不是头脑发热,他有过深思和取证。"做锅炉是我弟弟的专长,他的专业是热工。" 张跃神秘地笑谈,"我弟弟说锅炉容易做,我就敢去做。"
事情并没有一帆风顺的,张跃也不例外。锅炉大规模生产之后,生意虽也红火了一阵子,但是很快就发现锅炉存在缺陷:当热水被送到二、三楼的时候,随着高度的增加,水压增加,水温可升高至100摄氏度以上,这样,锅炉一旦泄漏就可能发生爆炸。
"发现锅炉缺陷之后,有人主张申请一个有压锅炉,按照有压力的锅炉贴上铭牌就可以了。当时,申请这样一个锅炉并不是一件难事,很多乡镇企业都申请到了。但是我听说过有压锅炉爆炸事件,觉得这么做不安心。"张跃说。
张跃执着而坚毅的个性,直接推动了无压热水锅炉的诞生。1989年,"远大"的第一个产品--全球第一台浮子式无压热水锅炉问世。该产品将一个浮球阀、一个止回阀分别安装于锅炉入出口,使锅炉不承受系统的压力,永无爆炸的可能。
"无压锅炉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市场需求很旺盛,我们自己做不过来,只能租用别人的车间生产。通过出售锅炉和转让技术,创业第二年就积累了很多钱。"张跃说。
由此,张跃认识到一个问题:想要成功,就要做别人没有的东西。
1991年,对张跃来说又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无压热水锅炉参加了巴黎发明博览会,这为远大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无压锅炉在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张跃说,"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企业应该什么样,也没有琢磨过别人的企业,从来不看电视、报纸,就仅仅琢磨自己那点事。这次会议后我就觉得企业可以再做大一点,应该把自己的发明拓展到国际去。"
一颗不安分的心又让张跃在寻觅另外的突破口。
冬冷夏热,冬有锅炉,夏需空调--张跃的逆向思考,将远大推向了顶点。面对电力短缺的现状,"搞一种不用电的空调"的想法油然而生。如果说无压锅炉,还停留在简单的产品研发阶段,那么,"非电空调"的想法,则直接把张跃带上了有意识的节能减排之路。
"当时有很多空调厂家,但是都是用电的,我们听说日本有非电空调,于是就下定决心要做非电空调。"
经过半年的技术研发,非电空调技术在远大终于得以攻关。1992年,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直燃吸收式溴化锂冷温水机(直接以燃料为能源的非电空调,简称"直燃机")。直燃机的成功,再次验证了张跃的成功秘诀--做就要做"独一无二"。
"那时要是懒惰一点,可能会多做几年锅炉。"张跃感慨,"当时比现在勤快。可能是年轻,体力旺盛,精力充沛,再加上内心不安分,想要做更大的事情的缘故。"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经评价:"远大"早年没有最终成为一个锅炉公司,是"远大"历史上的一件幸事。
问鼎节能
"如果现在的全球气候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我就可以把自己的飞机开出来了,就不用像现在这样在外边滞留一个晚上,我是不喜欢待在外边的。"张跃的眼里闪烁着神采,"如果建筑节能能够顺利实施,我就可以继续开飞机出行了。"
不放弃享受生活的张跃,在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之后,就致力于节能减排工作。"其实在做无压锅炉的时候,就已经比较注重节能,消耗大量精力开发节能技术。但是,当时注重节能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客户喜欢。"张跃说。
真正意识到温室气体的严重性,是1996年前后。"恰巧赶上联合国在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组织》会议,讨论《京都议定书》,这次会议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开始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节能减排上。"张跃说。
据张跃介绍,非电空调的节能效益是极高的。远大每年卖出的非电空调,每年减排二氧化碳大约新增300万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远大减排的二氧化碳大约是9000万吨。
"过去十几年,远大空调主要是用三种燃料。一种是燃油,当时天然气比较少,后来天然气比较多的时候,就用天然气。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就更多的关注到气候保护,空气污染的等问题,就采用了废热做能源。目前,远大的国外大部分用户都在利用废热空调。"
不过,张跃认为即便是非电空调再节能,也是在消耗能源。"目前城市二氧化碳很高,北京大约450,广东高达900。事实上,无论是工业行为,还是各种生活消耗行为,所带来的二氧化碳的危害都是很严重的。"如此,节能减排的严重性昭然若示。
想要解决能耗问题,还要从根上找原因。"如果建筑节能做的比较好,空调是可有可无的。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就已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建筑隔热上了。"
在张跃看来,建筑隔热并不复杂。"主要是三道工序。一是墙体采用泡沫保温,二是摈弃铝合金采用塑料窗户,再加上三到四层玻璃,三是做好外遮阳工作。"张跃介绍。
这个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目前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做这项工作是有巨大效益的。因为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大量的失业人口都是低素质的劳动力,这些人有一个非常好的就业空间,就是建筑节能的改造。"张跃说。
张跃介绍,我们的研究表明,一位普通素质的民工一年大概可以接受300平方米的建筑节能改造。那么,中国城市的建筑中有大概150亿平方米需要进行建筑节能的改造。150亿平方米能够给未来10年的中国每年增加500万个就业岗位。
他憧憬,"再有一两年,如果建筑节能技术能够推行的话,我甚至可以自己重新用飞机了,如果没有气候的变化,自己在自己的天空里翱翔是很舒服的。我是不放弃享受的。"
逆"势"而为
张跃用他的"特立独行"将既有的"行业潜规则"一一打碎,外人眼中的偶然成功被他演绎成了必然。
当众多企业挤破"上市独木桥"时,张跃却没有推动远大上市的意愿。当"相互提携"变得心照不宣时,张跃却反其道而行之。当众企业们纠葛于债务纠纷焦头烂额时,远大已有14年没有借贷一分钱。
对于不推动远大上市,他有着一套自己的理论,"金融危机以后,不再上市的想法就更坚定了。第一,从股市融资而来的资金即便再大,也不会觉得开心,因为那不是自己的成就。第二,如果经营不慎亏欠了股民,又会觉得是自己的罪过。所以,不应上市。"
对于资本,张跃也纯净到了"洁癖"的地步。"创办企业之初,有段时间是不愉快的。大约七年的时间,远大或多或少都有负债。直到2005年,公司才完全无负债经营。"
专修美术的张跃,到底还是留有一份艺术家的情怀,他说,自己创办公司要做到像个常人一样不欠钱,心里才会觉得愉快。"其实,很多企业并不需要借贷,而是经营者提出了超越自己能力和当时条件的目标;亦或是看见了新商机,原因可以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问题。"
如果说远大的路走的稳,离不开张跃轻财务重研发的经营的理念,"我没有其它特别的爱好,所以每一天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新产品上。在技术攻关、产品制造、品质管理以及售后服务各方面,远大都花了大量的资金。产品功能的可靠性和能源效率都需要非常高才具有竞争力,这也是我一年到头在抓的事情。"
一个公司,领导的精力在哪方面,整个公司也会集中力量在这方面,张跃对此很自豪,"众人的观念中,老板最应该管理的是公司的账目和发展战略。但是,这恰恰是我用的时间最少的方面。我的精力主要放在产品研发上。"张跃说。
张跃的行事作风,可谓是当前社会的"稀缺"。而稀缺的他,更擅长挖掘稀缺产业。"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创办企业,一定要去寻找社会的稀缺,不可跟在别人后边。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都是稀缺的。做了别人没有的东西我就成功了。别人也开始做了,我就研究其它出路。"
敏锐的嗅觉,带领着他一次次聚焦产业的前沿。内心的责任,使他最终定格节能减排。他用实践宣告,一份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能让一个企业走的更远。

郭广昌,男,1967年生,浙江东阳人。现任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出生于浙江东阳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985年毕业于浙江名校--东阳中学,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9年毕业留校,3年后他和四个同学用借来的38万元创业,靠一种乙肝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此后,复星进入房地产、百货、钢铁、金融等行业。复星投资35亿于张志祥(本排名139位)的“建龙钢铁”,并于2002年组建德邦证券。复星还通过友谊股份持有中国最大的连锁超市“联华超市”的股份,旗下的房地产企业复地集团是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正计划在香港上市。“复星”还持有著名财经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的股份。郭广昌持有复星集团58%的股份,他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盟员。
复旦大学本科复旦大学MBA
公司总部:上海
主要行业:生物医药、房地产
行业地位: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
主要上市公司:复星实业(600196),1998年6月IPO
商业策略:借助上海的地域优势,通过资本运作展开多元化投资
历程
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
1992年,已经顺利通过TOEFL和GRE考试的郭广昌,放弃到国外发展的机会,毅然“下海”创业。
1992年他与四个同学用从老师那里借来的出国学费38万元开始创业,先后从事过市场调查,食品、电子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
1993年进入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始生产乙肝诊断试剂。靠乙肝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
1993年5月,郭广昌决定将公司最初积累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基因工程检测产品的开发上。
1995年郭广昌倡导设立了“复星——大华百万科教发展基金”。
1996年设立“复星——曹家渡街道百万扶贫帮困基金”。
1996年10月开始,郭广昌先后斥资近5亿元,坚持市场导向,在现代生活医药产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领域里,积极参与了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合资合作和改造嫁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开展了资源优化配置和“1+1>2”的共同发展。
1997年设立“复星——普陀百万科教发展基金”等。
1997年郭广昌把市场拓展的眼光瞄准国际市场,经过大量的艰苦工作,复星在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家积极拓展业务,并首批获得民营科技企业自营进出口权。
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后,“复星集团”开始多元化历程。目前“复星”涉足房地产、钢铁、金融等行业。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沪期间,专门会见了郭广昌等12名上海非公经济企业代表,克林顿回国后还给郭广昌来信,对他和复星集团的发展表示赞赏,并约请复星到美国发展。
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郭广昌是全国政协委员,间接持有“复星实业”和“豫园商城”各351%和116%的股份,财富519亿元。他的投资集中在上海,目前控股、参股5家上市公司,以及其他70多家公司,去年的总销售收入达10亿美元,纳税1000万美元,有4000名员工。
他是中国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企业家之一,他还投资媒体、钢铁行业,其中钢铁是与张志祥(第95位)合作的复星集团旗下还有零售行业,主要是一个超市连锁,两个医药连锁和一个大卖场。
主要社会职务: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工商联九届执委会常委;
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上海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
所获主要荣誉:
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97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第五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
第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00年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成就奖;
2001年中国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家“开拓奖”;
2002年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
中国400富人榜第45名;
2002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九名。
2007年度胡润百富榜榜第10名。
------------------------------------------------------------------------------------------------------------
郭广昌的三大人生转折
人大了,面临的机会和诱惑就多,选择也就多了。
尤其是像郭广昌这样的“大”人。
对复星这样的企业来说,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在考验着他的睿智和创造力。这些选择对他和他的团队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重要的关口,几乎每次选择,对郭广昌的人生轨迹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
初中毕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毕业前的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都是被确定了的:小学—中学—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人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可是对于郭广昌来说,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就出现在中学时代。
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人杰地灵的东阳,在经济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像大多数的农家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日跳出“农门”,因此父母让他报考了师范。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跳出“农门”,就这样,成绩优异的郭广昌报考了师范。
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的郭广昌,就像拿到人生的判决书。难道这辈子就呆在东阳做一名乡村教师吗?自己的大学梦呢?东阳中学走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中师生吗?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做出了第一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父母不允,他就悄悄卷了一床竹席,背了十几斤米上了东阳中学。高中3年,靠着每星期回家背几斤米和一罐霉干菜,他熬了过来。
正是过早地担受人生的风雨和苦难,使得郭广昌能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今天的郭广昌,已经很少向人提及这段往事了,可是他自己知道,那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抉择。
这个看似很小的决定,几乎影响了郭广昌的一生。正是因为读了高中,才有了他后来的上大学的机会,他的眼界也由此而更加开阔,这为他以后在资本和产业这条路上一路飞奔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个转折点
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放弃出国改而“下海”
郭广昌实现了他的大学梦。从东阳到上海,郭广昌发现了一片比东阳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大学期间,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接触社会上。
大学期间,郭广昌做了两件令他的同学津津乐道的事: 第一件是在1987年暑期,他一个人不声不响地骑自行车沿大运河考察到了北京;第二件是在1988年暑假,他组织十几个同学搞了个“黄金海岸3000里”活动,骑车沿海考察,到了海南。
这两件事无疑帮助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认识了自己,更直接的结果是使他毕业时被留在了校团委。
在学校团委,他工作出色。但年轻的心使他渴望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他想出国留学,并为此积极准备,先后通过了TOFEL和GRE考试,而且还向亲戚借好了出国所需的资金。
如果命运不发生转折,他也许出国做了一名留学生。
1992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人生的这一轨迹。
这件事就是邓小平南巡。
邓小平在南巡中掷地有声的话,深深地打动了郭广昌的心。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热情洋溢的讲话,让25岁的郭广昌热血沸腾。
上海,也因这位老人的讲话而成了投资和创业的热土。在国内也可以大有作为!何必一定要到国外去呢?
经过权衡和思考,郭广昌放弃了出国的念头,而是决定辞职,自己去闯荡一番事业,决定在上海的热土中根植自己的理想。
事实证明,郭广昌的选择是正确的。
也就是在那一年,25岁的郭广昌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和同校4位同学凑足人民币10万元,办起了当时还相当少见的信息咨询和调查专业公司。机缘和努力让他在25岁那年就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第三个转折点
创业之后,实施人才战略
此后的郭广昌,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
他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商界名声渐大。
做大了的郭广昌,对名利看得更加淡薄,对外界也保持着一贯的低调。
因为他知道,更大危机往往潜伏于顺利之时,这种“危机”就是暗藏于想做大企业过程中的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是一种在外人很难领略到的“高处不胜寒”的心境。
因此,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创业之路反而成了一种风险。
如何来度过这种风险也是人生的一大选择。
郭广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选择了“人才战略”来度过这个“危机”。
早在创业初始,郭广昌就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青年人最需要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英雄主义。我们这些人,能力上可能每人只能打70-80分,但是我们要做能力的加法和乘法,在复星,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企业家群体和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创业团队。”郭广昌不只一次地说这番话。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郭广昌深化“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的用人观念。
事实证明,“人才战略”是郭广昌最为明智的选择。
在郭看来,他的选择很多,转折点也很多,但是这三点,对他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郭广昌信奉的理念:
◆企业的发展像一条河,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我们每一个人正像河中的一滴水,无论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能找到自己汇入的位置。
◆青年人最需要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英雄主义。我们这些人,能力上可能每人只能打70-80分,但是我们要做能力的加法和乘法,在复星,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企业家群体和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创业团队。
◆我坚信,企业家的责任就是创造财富。

以上就是关于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创业历程全部的内容,包括: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创业历程、急求上海复星集团郭广昌的创业故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