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津麻花 不得不说天津三绝之一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他是麻花中最知名的品牌,但如果说好吃,个人认为,由范贵林大师1934年创新的天津什锦麻花,纯手工制作的什锦麻花不是现在机械化生产的麻花可以比肩的,机械化的麻花最大的问题出现在艮的问题上,也就是常说的口感硬,不酥。而且近些年来出现了许多纯机器制作小麻花,不仅已经失去了天津麻花就精髓,基本不能叫天津麻花了,现如今天津什锦麻花百年传承下来,真正的意义上的天津麻花已经寥寥无几了,仅有很少的老师傅还在坚持着传统的工艺,但因为人们对天津麻花的并不是十分了解,和成本较高,造成销量并不大,现在只是维持。我知道的只有范桂林大师之子范勇先生监制的“十祥斋”麻花(天津金森调味品有限公司生产),还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也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津麻花。
(附范贵林大师简介,来自网络)
范贵林,河北省大城县人,1924年与兄弟范贵材来津,先后在李富贵麻花铺和刘老八麻花铺学徒。1937年,范氏兄弟各开麻花铺,分别取名“贵发祥”、“贵发成”,生意较量中,“贵发祥”胜出,后由于贵发祥店铺地处东楼十八街,人们均以“十八街麻花”相称,范贵林亦随之扬名,获“麻花大王”美誉,1956年公私合营,贵发祥和贵发成并成一店,因范贵林技高望重而启用“贵发祥”字号,1958年,改“贵”为“桂”,寓意麻花投料中有桂花,且桂字典雅,故此也将名字改为“范桂林”。此后“桂发祥”麻花遂饮誉海内外,成为天津名优风味“小吃三绝”之一。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2000年以前,“桂发祥”一直认同自己的创始人是范桂林,2000年,“桂发祥”突然宣称自己的创始人是“刘老八”,这让范桂林的家人感到“不服”。2002年,范桂林的侄子范勇健一纸诉状将“桂发祥”告上法庭要求恢复史实。由于这起案件超出法院受理范围,最终不了了之。
比较正宗的你看包装就是了,十八街,桂发祥商标清晰的就是了。很多店里面都有卖,价格可能稍微贵一些,在古文化街那边有一家价格比较合理,再就是南楼那边有一个顾发祥专卖店可以去看看。
天津麻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原来巷子之中有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
他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巷街,人们闻到香味纷纷蜂拥到他的铺子购买,因此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
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是尽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至于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颇费了一番脑筋,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
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岭甫种植甘蔗制成的冰糖、精制小麦粉等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