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买鹿制楚、买狐降代的故事

核心提示1、买鹿制楚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幷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

1、买鹿制楚

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幷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

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2、买狐降代

买狐皮降代国。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之,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

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这便是粮食战争的威力。

扩展资料: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一触即发,许多人仿佛手足无措,真正贸易战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国人——管仲,管仲有一篇《轻重戊第八十四》,讲的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

管仲之所以能够屡屡发动“贸易战”来击溃其他的国家,说到底是鼓励他国的贪欲、膨胀他国的贪欲,让对方的国民陷入全民炒作的疯狂之中。

等到齐国封闭关卡,突然不当这个接盘者,这一场全民狂欢也就到此为止,而荒废了最核心的产业之后的国家,就只能坐待齐国的征服。

《管子·轻重篇》所阐发的以轻重之术治国的方略,主张通过经济手段调控治理国家,这与商鞅、韩非主张通过封建专制国家法令治理国家显著不同。

《管子·轻重篇》的主张在汉、唐、宋的经济生活曾发生过重要作用,在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其重要意义和可资借鉴之处,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轻重理论

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

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

管仲“买鹿之谋”就是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

当时,齐国有好几位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攻打楚国,但是担任宰相的管仲认为不可。他告诫那些将军们:“齐楚两国实力可谓旗鼓相当,两国一旦交战,可能要进行长时间的苦战。而长期陷入战争状态,可能把我们多年来辛苦积累下来的粮草等物资全部耗尽,更别提两个国家要付出多少万人的生命代价了。”

众将军们一听这话,觉得言之有理,于是都不再提请战的事。但是仗还是要打的呀!

管仲倒是不急,但也没有撒手不管。虽然不再说什么,他却带领大将军们去铸钱作坊看工匠炼铜铸钱,将军们都不知道管仲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几天以后,管仲派出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在齐国,尽管人们一般只把鹿作为肉食资源,但鹿仍然是比较稀缺的资源。而在楚国,鹿则属于大宗特产,只花两枚铜币就能买到一头不错的鹿。

管仲让那些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请大家相互转告,有鹿的赶快来卖。”

楚国的楚成王和大臣闻听此事后,很是兴奋。他们认为齐国将因此而衰落,十多年前就有先例,卫国的卫懿公就是因为过分沉溺于养鹤而亡国了,齐桓公好鹿,不计成本,真可谓蹈卫懿公的覆辙。楚国君臣们那个高兴啊,在宫殿里大吃大喝,就等着齐桓公自伤元气,好坐得其利。

刚开始,齐国商人的采购价是三枚铜币一头鹿,过了10天,采购价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再后来,鹿越来越少,管仲让商人把收购鹿的价钱提高到40枚铜币一头。

楚国的老百姓看到一头鹿的价钱竟然和一万斤粮食接近,都不愿意再种田了,纷纷携带猎具到深山老林去捕鹿;连楚国的官兵也有人将兵器换成猎具,纷纷结队上山去捕鹿。

一年后,楚国国库里的铜币堆成了山,但田地却荒芜了,因为捕鹿的人多,种田的人少了呀。最后,楚国自产的粮食根本不够本国消费需要,提着钱根本无粮可买。原因是管仲已向诸国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国进行粮食贸易。齐国是大国,大家都听它的。

这么一来,没用多少时间,楚国军队就人饥马瘦,战斗力大大消弱。管仲见时机已到,号令 *** 诸国之军,开往楚境。此时的楚成王真正是内外交困,无可奈何,赶忙派大臣前往求和,同意不再割据称强,并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后来,有人把管仲这次用的计策称为“买鹿之谋”。

以上就是管仲“买鹿之谋”的所有内容了,欢迎您把故事大全网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管仲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