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山脉,拥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流传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真实的历史典故,下面给大家分享太行山景点以及详细的介绍。
五龙口深处

在中国版图上,位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地理板块之间,太行山自北向南绵延千余公里,形同架起在文明沃土上的一道天梯,呈现“飞龙在天”之象。
若以中条山为跳板,连缀起向西方延伸的秦岭山脉,数条山脊则构成巨大的S型曲线,形同中国文化中的最经典符号——太极图。
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前期重要古都长安,以及后期重要古都北京,则是嵌在“太极”旋翼两端对应的动力原点。
就在这条S曲线旁,还分布有洛阳、安阳、开封、郑州等著名古都,以及夏商周王朝不断迁徙的其它王都,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诸侯国都,星罗棋布
它们要不分布在东侧的华北平原,要不分布在西侧的关中盆地和黄土高原。这个旋翼若再加上黄河在这一带的来去走向,则整体构成了四页涡轮,共同驱动着中华文明向前的进程,生生不息。
华夏民族的早期先民,最初多集中在易于开垦的黄土高原上。随着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先后到来,华夏族不断扩展到了广袤的华北平原,扩展到了南方的山地和丘陵,通过与各地原住民的相融,汇成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
那么,太行山就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分水岭,铜筋铁骨一般,将几个早期的文明板块有机地连缀了起来。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血脉,那么太行山绝对称得上中华文明的脊梁。
河口村一带,沁河上的水库
单从地理上看,太行山是中国的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天然分界线,他的形成源于持续了数亿年的沧海桑田、地质变迁。
数亿年前,雄浑壮丽的太行山和坦荡如砥的华北平原一道,都沉睡在当时规模最大的地中海深处。
受六千五百万年前兴起的喜马拉雅运动剧烈冲击,黄土高原快速隆起、抬升,导至华北平原大规模断裂、塌陷,余下一遍残余的海洋。
这时,华夏文明的另一个主角黄河开始登场了;在源源不断的冲积泥沙填充下,深海变成浅滩,最终塑造出广袤的黄淮海平原,与南方连绵不断的丘陵和高山,以及西方的高原和流沙一道,为中华文明的演变,以及文明气质的塑造,提供了独特的地理条件。
华北平原、黄淮平原,甚至关中盆和黄土高原,均被纳入到广义上的中原概念之中。有了这肥沃的息壤,先人们扎根于此,万代耕耘,在这块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抒写出悠久的文明史。
济水之源~济渎庙内
八月,本人有幸参加了海南省社科联组织到济源的一个学习班,期间数次深入太行山,穿越黄河两岸,加深了对这一带地理的认知,以及该地理环境在中华文明史上打下的深刻烙印。
济源以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水则为古代江河淮济“四渎”之一,曾三隐三现而东流入海,与黄河有了过多的交织;因为黄河霸道,济水最终沦为黄河的一个支流。
但是,济水之源因为山与水的交融,黄河又在此告别山地奔涌进广阔的平原,济水之清与黄河之浊在此有太多纠缠一切,让这块土地充满灵气,有了大量的文明堆积。
如早期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王朝,都曾有在此建都,或存留重要的遗迹。这说明,复杂而灵动的地理,便于文明的冲突和交融,推动历史的车轮如黄河一般滚滚向前。
五龙口一带,_猴活跃
济源所在的太行山区为南太行,大致呈东西走向,受到的挤压力似乎来得更剧烈一些。如我们走进的河口村、五龙口,看到的山形在高耸绵延之外,又呈现出一种宏面上的破碎,形成更多的独立山头。
但它们的根基却是相连的,浑然一体又各自昂首独立,象征一种力量和精神。因为南太行呈东西走向,分布在这里的峡谷正好吞吐着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这里便要比东太行来得更湿润,绿草丛生,绿树成荫,在相对干燥的北方山地呈现出难有的盎然绿意。
因为环境和气候适宜,这一带活跃着大量的猕猴,在沟谷山岭之间欢快地跳跃,幸福地繁衍这一带,成为地球上纬度最靠北方的一块猕猴栖息地。
在济源,我们第一天的现场教学是在王屋山展开,它位于太行山的末端,与中条山相连,更是太行山区一个独立山体的代表。
远远看去,王屋山势异常险峻,尖锐的峰顶直插云霄。这样的山形,更容易催生神话,“愚公移山”就在这里应景而生;据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也均与王屋山相关联。
有人在王屋山顶极目四望,推断这里就是伏羲演绎八卦和周文王演绎六十四卦的地方;再由此推断,有着相当重量的神话名山——昆仑山,应该就位于中华文明的腹地,很可能就是王屋山了。
如果广义上的“中原”在文明的早期独成天下,这里正好就属于“天地之中”。

河口村一带
王屋山,王者之屋,沐浴着东方文明的曙光,一个个昆仑体系的民族神话在此破壳而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养分。
我们走进的南太行数个豁口,均有绿水悠悠流出。这些来自黄土高原的河流,对巍巍太行山经历过数亿年的切割、雕琢,形成了深壑沟谷,深藏着更多的伟美和神奇。
得益于这些河流的切割,太行山内外才有了道路的连通,高原和平原得以融合。从高原流向平原的八条主要河流,切割出“太行八陉”,也就是太行山区的八条主要交通线。
从山西流经济源的沁河,切割出的交通要道属于“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也是八大河流中唯一的黄河支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济源子民,
“太行八陉”以及山区其它道路都异常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汇聚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著名要塞和关口。千百年来,在太行山区上演过多少的冲突,兴衰过多少的王朝。
早期的先民为了拓展生存空间,由此走出黄土高原,方才有了三皇五帝在中原的一系列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及其分裂出来的韩魏赵诸侯国,与强秦等邻国在太行山区也有过太多太惨烈的烽烟战场。
再后来的南北朝各少数民族政权,也多是通过太行山南下中原;还有大唐的高祖太宗,以及后唐、后晋、后汉等等王朝的兴起,都是以太行山为依托而夺得江山当然,少不了后来的抗日战争。
济渎庙大门
太行山为国共两军都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太行山区发生的重要战役就有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中条山战役,当然也有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抗战中,太行山区的民间抗日力量也极是可歌可泣;这次学习班的带班领导李星良博士的故居就位于太行山深处,他在故乡搜集整理的几个猎人为报家国之仇。
伏击歼灭四十五六名日军的真实故事,就在济源的蛋窝岭一带展开。这些曾经长期湮没无闻的民间英雄的真实事迹,更让人触摸到一种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
太行山,横亘在东方文明沃土上的一座文化名山,将无可辨驳地上升为中华民族的圣山,应该引起炎黄子孙的广泛关注,在中华文明史上赋予其应有的神圣地位。
2017年8月中旬
五龙口一带
济渎庙
载于2017年9月《现代青年》“海岸人文地理”栏目
太行山大峡谷属于长治高山奇峡的著名景点。
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壶关县东部的晋豫两省交界区,北距壶关县城30公里,荫林路、福川路、壶平路、紫盘旅游公路横穿其中,乡村道路遍及全园,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公园涉及三个乡镇的23个村,占地面积达4389.4公顷,其中林木面积3287.6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74.9%。
太行大峡谷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规划以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三大峡谷为主线,开辟紫团洞、云盖寺、水妖洞和真泽宫四大景区。共有峡景、水景、山景、石景、树景、林景和名胜古迹景观44处,景点400余个。有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雄奇壮丽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令人神往的传说。景点有实有虚,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险,巧夺天工,使公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壁合,相映成趣。
五指峰是五指峡的入口,形状好像是伸出的五指。五指峡就是因为这座山峰而得名。五指峰集雄、奇、险、幽、美于一体,不仅有刀削斧劈的悬崖,又有千奇百态的山石。古人曾如此描写五指峰:五朵危崖五指开,亭亭玉立绝尘埃,惊涛忽涨清泉水,是否翻云覆雨来。
太行山大峡谷的山势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有悠闲品茗,切磋棋艺的仙人对弈;有镇守着自己领地的凛凛雄狮,有超然云雾中,不与群山伍的照壁峰,有沐浴朝阳的金鸡报晓,各个超然出众。有两座造型奇特的山被当地人称做纸(指)山,后面稍远的好象一张薄薄的纸,前面的又象一根手指头,所以都被叫做纸(指)山,但却代表着不同的造型。五指峡中的黑龙潭水非常清澈,终年流淌不息,在这个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据说每到大旱的时刻人们就到这几来求雨,但是求雨的人一定要是属龙和蛇的,因为守护着黑龙潭的是一条黑龙。清澈的山涧为来到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快乐。游人可以泛舟水上,进行皮筏漂流。
在陡峭绝壁上开凿的古栈道旁,有一座被称为仙人桥的石筑桥梁,它曾为沟通晋豫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仙人桥建于明朝,长五十米,高二十五米,结构严谨,坚固朴实。相传当时曾有晋、冀、鲁、豫、秦五省十八府、九十六县的民众参与修建。离仙人桥不远处,连接着一座坚实的桥梁,跨过这座桥和相连的山洞,就进入了龙泉峡。
龙泉峡和五指峡是两个不同的气候带。良好的气候条件使龙泉峡水丰草美,物产丰富。龙泉峡瀑布以它震耳的轰鸣声中,飞溅的瀑布,给人以强烈的冲击。龙泉峡有一个从河南进入山西的古关口,叫大河关。虽然它在文革时候遭到了破坏,但大河关三个字的轮廓却还能看得出来,也能看得出古关、古桥和古栈道的痕迹。史记三国时期曹操追杀高干就是从这里破关进入太行山攻占了壶关。羊肠坂也曾是古代中原与上党太行交往的一条必经的险道,它因道路狭窄,盘垣似羊肠而得名。三国时曹操率兵攻打盘踞于上党壶关的高干时,途径此地,曾赋诗《苦寒行》,感叹此行的艰难: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山顶上的曹公垒就是当年曹操两进上党时攻下的最后一座堡垒的遗迹。
走出龙泉峡,第三个峡谷是王莽峡。游王莽峡,不能不到十八盘。十八盘是唐朝时人们为了沟通上党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商业交流而在悬崖峭壁上人工开凿的。清代它被洪水冲跨,康熙年间人们捐资重新修建了古栈道,共砌了一千三百个台阶,如今已被荫林公路所取代,它现在只是十八盘一个重要的风景旅游点。

在王莽峡深处有一个洞穴,传说是王莽追杀刘秀,刘秀藏身的地方。在王莽峡中还有很多关于王莽、刘秀的故事。传说在西汉末年,王莽夺权,他追杀后主刘秀,一直从河南追到了这里,刘秀来到了悬崖隐身为一块石头,而王莽并没有发现,他一路追杀到这里,一不留神就坠下了万丈深渊,它的心肝就挂在了悬崖峭壁上,日后就形成了心肝石。
紫团山不仅出产优良的紫团参,山上还结满枝繁叶茂的各色鲜果,为太行山大峡谷的旅游增添了新的内容。太行山大峡谷园内还有木本花卉、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种,特别是自然生长的亚热带树种南方红豆杉在大峡谷的出现,使大峡谷更显得神秘。
公园的景点主要集中在紫团山上,紫团山距壶关县城东南60公里,因山有紫气缭绕成团而得名。山区万峰突兀,方圆百里。古称抱犊,风光绝佳,有南五夷(山),北抱牍(山)之说,是海内不可多得之胜境。历史上有颂扬它的诗词百余篇及36景诗传世。主要有八大景色:仙翁崖、云盖寺、照壁山、倚秀峰、南参园、唐崖碑、将军峰、翠微洞和白龙潭。云盖寺在山巅,亦称白云寺,有南向的二进院佛寺建筑,大殿斗拱层叠,木质透雕,尤以四组戏剧砖雕而著称。紫微洞亦称紫团洞,是紫微道人面壁之处。洞如迷宫,宽窄不等,最高处达50余米,最宽处达30余米,最低窄处则仅容一人侧身而入。洞中有天神、罗汉、八仙过海、玉龙捧寿等溶岩层景点151处,已开发1500米,接待各方宾客。
真泽宫景区以真泽宫为中心,位在紫团山区树掌镇神郊村。宫内供奉着乐氏二仙女,又称二仙奶奶庙、二圣庙。宫外红墙碧瓦,巍峨庄严,内部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占地7000平方米,依山筑砌成五进院落,一院高于一院。有香道、牌坊、山门、当央殿、万寿亭、钟鼓楼、寝宫、圣公母大殿及两侧的楼阁式配殿,有阳宫、阴宫、婴儿宫、奶水宫、梳妆楼等,使整个建筑统一在古朴典雅、高低错落的环境之中。
太行大峡谷,古有藏龙卧虎之地的美称。不久太行大峡谷森林公园,将以返璞归真的氛围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游人赞赏、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