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剑声先生为湖南洞口県人。三弦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理事、北京中华传统乐会常务理事,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1949年8月自愿参军,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演奏员。同年,保送入中南部队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主修民族乐器三弦,师从陈永昶、魏福汉老师。毕业后相继任职於中南部队艺术学院音工队队员、中南部队艺术剧院乐队队员、中南军区文工团歌剧团演奏员、1954年任总政文工团歌剧团演奏员。 50年代在北京曾先后向白凤岩、白凤岐、溥雪斋、曹东扶等三弦名家学习各种传统三弦演奏技法。196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三弦教师至今。

肖剑声先生视三弦及三弦教学重于生命。几十年来,他潜心研究三弦、改革三弦,并以精湛的技艺、无私奉献的爱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教书育人。

我国许多艺术院校原来并不设立三弦专业,几乎没有可参考的历史资料和系统的教材。为了弥补这一历史空白,肖剑声先生白手起家,将他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三弦的教学、科研和创作中。三弦历史悠久,但大部分资料散落民间,成书不多。他就利用寒暑假去各地收集传统曲目和技法,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为了既能保留三弦的优秀传统又使之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他大胆移植、改编和创作了一大批三弦曲,其中《梅花调》、《椰林鼓声》、《刘胡兰》等相当一部分作品已成为三弦史上的杰出作品,并逐步把三弦推向独奏乐器的新地位。
为提高三弦的艺术魅力,肖剑声先生对三弦乐器做了系统改革,设计了60型大三弦、80型大三弦、86型高音三弦、儿童三弦等,设计方案由乐器制作师宋广宁先生制作完成并投入市场,已被国内外三弦演奏者广为使用。1984年,30余位学者参加的“80 型大三弦”技术鉴定,一致认为:“肖剑声同志对大三弦的改革、设计已取得预期效果,这是对老式大三弦作了成功的突破性改革,从音响效果到演奏技巧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三弦发展史上是一个新阶段,其成果属我国首创,应继续生产、扩大。”1991年,文化部与北京市第一轻工业总公司联合主持了“86型高音三弦” 技术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充分肯定了他的设计:“‘86型高音三弦’在保留传统小三弦的音色特点、演奏技法和民族造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设计合理,制作精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该项目的研制是成功的。”
肖剑声先生视学生如己出。为培养学生练早功的习惯,他经常天不亮就蹬着自行车到学校带着学生们练琴。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并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如赵承伟等现已成为我国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
离休后的肖剑声仍保持旺盛的工作状态。因三弦对蟒皮的质量要求高,蟒又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使得蟒皮价格猛涨,三弦价格昂贵,严重影响三弦的普及和发展。为此,2005年,肖剑声和中国音乐学院赵承伟教授承担了《民族乐器代用蟒皮的研究与实验》的科研项目。肖剑声当时年老体弱,但仍带病主持人造皮的试制工作。经过成百上千次地试验,终于试制出一批人造皮乐器,包括60型和80型大三弦、86型高音三弦、雷琴、高胡、中胡等,并开发了人造皮低音三弦,此举开三弦代用蟒皮之先河,为此后代用蟒皮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项目既保护了生态资源,又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尤其是三弦类乐器,已达到了天然的音质水平”。 2006年三弦演奏家姜水林用“80型人造皮大三弦”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及瑞士、德国等地演出,受到外国朋友的热烈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