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山的树,高峻挺拔,树叶和驻留在树枝上的鸟灵动起伏。

凌晨两点的大茅山,夜得深沉。夜空中全是星星,静悄悄的星星。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大茅山的夜,感到游人的征途,迎面而来的夜归人,大踏步消失在了夜色中。
知青宿舍,零星几户还住着人,大多户家里已经空空荡荡生活痕迹全无,但那蓬门,那苔藓,年复一年,总有新蜕出的翠绿,自开自落的花儿也因为山中洁净的空气和水汽,花瓣露珠都有一种光,好像这山中平凡的一生,自有阳光照耀。谁能想到这知青们住过的宿舍里,留下的一户人家曾经爱做豆腐,这家人勤劳、厚道;这里又曾经有一户人门前屋后全种满果树,很有情致;还有许许多多农垦家庭团结、本分、善良、节俭、朴素。谁又能想到这里还有一片小石崖被喊作“五指山”?谁能想到一片石崖下的水并不是半透明而干净的,是五彩的水景,水的层次很多,让人感觉水里的鱼总保持着纵跃的姿势。
我在四月来过大茅山,如今八月再来,四月有四月的浪漫,八月有八月的梦幻。
遥想去年的八月,和作家徐贵祥老师一起来大茅山,仿佛是天意安排,导航让我们行驶在乡村土路从弋阳漆工镇绕至德兴鸟二至大茅山。一路崇山峻岭,坐在车上都有些紧张。但这一路,完全是方志敏当年革命常走之路,徐贵祥是军旅作家,自然坐在车上讲述都是军事 历史 知识。他在车上一路讲述中国革命史,抗日战争以及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前进中起的巨大作用,还设想当年如果是方志敏突围成功……
时隔一年,又见到德容姐,她住在离大茅山梧风洞四五公里处的黄歇田,上一次相见因为躲一场雨在她家蹭了一顿饭。似乎是默契似的,又相遇了,她已从安保组调到导游组,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帮她记导游词,于是又有了新的串联,她有新发现似的告诉我,自己丈夫刘荣庆的外公是烈士,并是当年替“三百烈士”送情报的士兵,不幸的是两个情报兵都被国民党抓获,也因此三百烈士被困在化婺德临时医务所,后遭敌军四十三旅疯狂围剿,三百名红军伤病员和医务人员来不及转移,全部惨遭敌人杀害。
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三百烈士罹难于此,是大的流血牺牲,是生死存亡十万火急的一种苦挣,是三百个家庭的巨大损失。但当我们来到这里,清风阵阵, 历史 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就只剩这笔挺高大的一颗颗树,树的投影就在水中。它们代表的是坚挺的人格,是告诫我们看清生命的苦难,是令人回味的水中的幻影。是遵守着当年红军的纪律和承诺,是守卫烈士遗骸的状态,是悠忽缥缈的白云,是如澄水、明镜、月亮的温柔遍照……曾经革命者的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行道树是水杉,路四周扫得干干净净,就近处马溪水在静静地流。我看着这两排水杉树,是它们钉住了我的双脚,假托一个个牺牲烈士的灵魂就在这些树里。
我真想拼命替他们书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居然也没能给心爱的人托一回梦,没办法做一个陪伴自己孩子成长的父亲,再也给不了自己妻子一时的柔情蜜意,只剩家里的老母亲整日悲苦忧思……这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讲述,他们该成为现代人的偶像,值得被认真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星眉朗目的模样。也正是因为到大茅山,感受到了前人对后人无私无言的爱与奉献,聆听到马溪水的心声怅然,真希望自己可以更从容地活着,这样我才可以一个一个地寻找和采访他们的故事,这段革命记忆注定会写入大茅山的印记基因,也注定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我。

在水边,久久伫立,不能移步。
“艰苦创业”、“垦殖场”、“知识青年”,“分场”、“木工厂”、“造纸厂”、“大茅山共大”、“农学系302班”,几个字词在马溪河的水气中格外闪耀,回头望去,它们一个个都被定格在了水面上,正闪着粼粼波光。
我在想,大茅山各个岗位上有所贡献的员工,他们的心该有多稳定,他们的性情该有多稳固,假如他们有一丁点儿随着马溪河的水的变幻而变幻,他们一定不会像今天我所看见这样日复一日的和气、辛劳、热情。恰恰是在这样的山重水复中,大茅山的员工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乐观、 健康 、不懈怠,不知他们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人”的世界里。又或者根本不是“人”的世界,不仅不是,还是“水”的世界,是牺牲于大茅山的“三百烈士”留存的革命精神所氤氲的世界,是曾经农垦年代方志纯带领农垦职工与高山同在的拼搏精神的世界。
夏日大茅山,温度比山下低了七八度,山道边流淌的凉水,有很漂亮的女孩子在这里取水奉茶,使我们在游步道的路途中有了很好的心——一颗渴望自由飞翔、赤诚的、得到清凉的心。看到这样的水边,这样书画琴棋诗酒茶的女子,钦佩她用了那么多时间来成为一个有情的人,给予别人一杯清茶。有上年纪、却很有迷人韵致的女人在观音瀑下双手合十,让人想到《虞美人·向死而生》里的那两句:“往事云霄间。惊涛拍岸石崖暖,孤雁独鸣新月、似当年。 ”有人在拍美人鱼的抖音视频,美人鱼的童话故事、与时俱进的短视频剧本,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故事环环相扣。于是自我的心扉突然打开,心中的波动、震荡也少了许多。以溪水为镜,曾经我总是努力地想,这水这山与我有怎样的因缘?现在置身周围清冽的空气,心十分平静,知道于山也好,于奔流的河溪也好,我,只是一片不肯与别的树叶相同的叶子,平淡无奇、兀自向前。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大茅山通往三百烈士纪念亭的岩石阶梯也是各异。山脚到纪念亭的路上,留下了三百个用花岗岩制作的阶梯,每一块都代表了不同的烈士。没有经过多少打磨,粗糙不平,是为了告诫后人,抗战 历史 的道路的崎岖不平与艰辛。在六角形的三百烈士纪念亭中,碑石上镌刻方志纯题写的碑名与题词:“笔架山高,马溪水长,遇难烈士,万古流芳”。碑文中的碑字少了一撇,流字少了一点—— 历史 文献记载中,碑字少一撇来自林则徐的题字故事,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革职戍守新疆伊犁。路过西安,题字碑林,少提一撇,并长叹:愿清朝少苦难!而方志纯省长在大茅山题字,也引用了爱国将领林则徐题字精髓:愿我们的战士少留血少牺牲!
从方志敏到方志纯,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三百烈士到大茅山农垦的垦殖场员工,通过自然的印记基因,通过大茅山,已经完成了一个首尾相继的闭环。1958年由省直机关干部、转业军官、上海知青、扬州知青创建了大茅山垦殖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造,大茅山以林为主的国营垦殖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全国农垦企业的一面旗帜。1962年春,朱德委员长和夫人康克清同志到上饶视察工作。在上饶期间,祭奠了烈士的英魂,视察了德兴大茅山垦殖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茅山分校。晚上,朱德委员长一行,入住梧风洞迎宾馆1号别墅……记录 历史 的老照片也好,大茅山志也好,导游口中的导游词也好,无一不在传诵大茅山精神和大茅山农垦文化。
今天的大茅山,一点儿也不现代,到了夜晚也没有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只有曾经一栋栋农垦职工宿舍,有的在水巷边,有的要拾级而上,有的七八户地挨着,住在这里的人和人的关系很近。好像有哪家屋门开启,好像迎面而来的人是一个穿着蓝布长衫,戴上职工帽的垦殖场工人,他已习惯工作到深夜,入夜还要在专业技能上去钻研;好像迎面走来的还是一个腋下夹一本《森林植物学讲义》,戴上呢子帽,一文质彬彬的共大教书先生。他们叫着你的名字,像你是他的一位女同学,共事过的一位女职工,听过农学课的女学生。大茅山,已不是农垦时期的旧模样,但仍然像一幅写意画,仍然保持着它的操守。

高高的树、一片片的黄花儿、一个个竹筒制成的夜灯,走着走着忽就识别得出的中草药,幽幽长长的游步道,如此循环往复走了好几遍。我在想,值得浓墨重彩去追溯,去大写一笔的,是牺牲于此的三百烈士?还是农垦职工的成长、羽化、碟变?我觉得这两部分应该各占一半、平分秋色,一边是成熟的革命者,一边是热血的农垦人。他们都无畏、无私、富有创造力、愿以一己之躯来坚守,也因此成为了现代人的力量源泉。
入夜,好像大茅山的一切都有了鼾息。而人也有了不绝如缕的幻想。
木根桥乡与东江镇:1949年属城厢镇,1956年属文昌乡,1958年属燎原公社,1959年属东江市,1962年设木根桥公社,1984年改设木根桥乡。木根桥乡政府驻凉树湾;辖田心、木市、泉水、星红、罗围、铁厂、文昌、仁里、龙泉、梧洞11个行政村和东江、水电站、东江水电厂、唐洞煤矿、鲤鱼江煤矿、市水泥厂、市啤酒厂、市农科所等10个社区。1998年,撤木根桥乡改设东江镇。2008年11月,田心村划至唐洞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