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项目具体包括创新型初创企业、双创支撑平台、双创示范基地。
《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明确,要以促进创新型初创企业发展为抓手,以构建双创支撑平台为载体,分类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并提出了各类型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一是区域示范基地要以创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为重点和抓手,重点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扩大创业投资来源,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加强双创文化建设。
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要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促进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重点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
三是企业示范基地要发挥创新能力突出、创业氛围浓厚、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领军企业核心作用,重点构建适合创业创新的企业管理体系,激发企业员工创造力,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开放企业创业创新资源。
扩展资料:
石家庄市“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1、建设目标
以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为主体,以各类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区为载体,在创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域,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探索区域性的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体系,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引领区。
2、重点任务
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搭建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构建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市场环境、行政和服务环境;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或天使投资基金,探索投贷联动改革,为初创期、早中期企业成长搭建便捷、高效、低成本投融资服务;
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吸引承接京津科技资源落地开展成果转化或创业发展,建立完善专业化、网络化“双创”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
强化政策落实。深入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流动、协同创新等鼓励政策落地见效,不断加大本地政府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促进新动能发展的政策举措。
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本区域重点建设项目中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到2020年,区域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25%以上。
百度百科-双创
1优化空间布局
一是紧紧围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优化双创载体布局,适应和推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版图。
二是围绕发挥成都科技创新?主干?作用推进?五区?协同创新,突出建设好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孵化载体群,建设环成都创新带,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创新平台、创新节点和价值创新园区。
三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建设完善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大小凉山地区区域定位相适应的孵化载体,形成均衡发展态势。

2加强专业孵化
一是瞄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体系及16个细化领域,培育高质量专业化孵化载体。
二是依托科研院所、产业平台和龙头企业,建设?小而美?的专业孵化平台,为相关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孵化培育一批专业水平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是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引导各类机构联合建设专业孵化载体,形成专业孵化器群,促进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和行业?小巨人?。
3完善孵化体系
一是拓展孵化载体业务,实现为上游提供创新服务、为中游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为下游提供产业孵化服务的全链条孵化。
二是采用新的工具方法和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手段,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多因素协同、分布式的开放创新系统空间,实现更加完整、智能升级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
三是在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型产业集聚区推动建设或完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基地)?综合孵化体系。
4创新孵化方式
一是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创办和参股孵化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内生发展实力。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和虚拟孵化、异地孵化等新形态,突出众扶、众筹能力,激发众创、众包激情,探索打造智能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三是鼓励孵化平台积极尝试连锁经营、品牌输出等创新孵化模式,探索集群化发展道路。
5突出孵化协同
一是加强孵化载体与其他创新平台的协同合作,形成配套体系。抓好与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网络节点的协同,从服务层面促进企业创新;抓好与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的协同,推动产业创新。
二是加强不同模式、不同阶段孵化载体之间的合作。鼓励和支持成熟的孵化器自建众创空间或加强与众创空间的合作,将孵化服务前移;支持探索孵化器与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合作,将孵化服务后延。
三是建立完善四川双创孵化载体联盟,搭建孵化载体网络体系,促进各类孵化载体共享资源合作发展。
6加大开放合作
一是按照?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要求,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孵化载体政策、资本、人才、经验的交流合作,链接全球资源,服务四川创新产业。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孵化载体在省外、国外建园设点,在当地引进优秀企业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
三是提升孵化载体的全球化视野,丰富其孵化功能,促使其与国际化服务水平接轨,为入驻企业提供国际合作机会。四是积极引入有海外背景的孵化载体在川设立分支机构,推动海外人才项目在四川落地。
7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逐步形成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生态圈。

二是鼓励通过年薪制或股权激励制提高孵化载体管理人员、创业导师的待遇,打造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队伍。
三是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支持、促进孵化载体与专业中介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外包关系,提升专业领域孵化服务水平。
8改善政策环境
一是形成政策支持体系。借鉴上海、广东等地的经验,建立完善从创业团队到创新企业的完整政策扶持链。二是全方位优化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环境,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投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推动孵化载体与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结合的发展路径,为在孵企业提供系列投融资服务,拓宽孵化载体自身融资渠道。三是提高政务水平,抓好政策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