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商学院的介绍

核心提示南通大学商学院成立于2004年10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南通工学院经济贸易系。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会计学系、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五个系。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南通大学商学院成立于2004年10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南通工学院经济贸易系。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会计学系、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五个系。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学(国际课程实验班)等7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设有“物流工程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服务经济研究所”、“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机构,拥有“应用经济学”校级重点学科。

 全院现有教职工 105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24人,教授7人、副教授25人,有20多位教师曾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和研修,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力量比较雄厚、充满朝气、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2700多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近800人。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南通市科技进步奖等奖励40多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应用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特色。与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有现代化的商科实验中心,拥有“金融工程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金蝶K/3ERP实验室”和“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沙盘实验室”等实验室,并与“江苏文峰集团”、“江苏大富豪集团”等单位共建了30多个教学实践与创业就业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创新型的经济与管理人才。

 学院与美、德、日、英、加、澳等国家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与美国温斯洛普大学开设了“3+1”会计学国际课程实验班,联合培养国际化商科人才。首届毕业生中近30人在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常年与美、德、日、韩等国学生进行交流互访,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互派教师讲学交流,进一步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国际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将努力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经济与管理类人才的目标,以 “以德治学,以诚研商”为己任,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把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一)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唱响主旋律,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青年创业论坛”、“校园营销精英挑战赛”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

2、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与最初的职业指导相比,生涯教育已不只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或就业,而是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让他们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掌握合理选择职业方向的能力。生涯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求以创新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

(二)搭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平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1、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兴趣的有效途径,并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体系。南通大学就逐步形成了“3+3+X”的多级竞赛体系。第一个“3”是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等3 个在全国影响较大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科技创新创业类竞赛;第二个“3”是指南通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园营销精英挑战赛;“X”是指除上述3 个主要竞赛以外,有选择性参加的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不具有普遍

意义的竞赛。在竞赛过程中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趣,增强青年学生的创业主动性。

2、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共青团通过组织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力争在实践中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创业内驱力。在高年级团员青年中开展“学业、就业、创业、事业”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新创业培训,锻炼其执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有效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勤工助学为纽带,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随着高校勤工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从事经营型、管理型勤工助学工作,甚至有部分同学从事科研型勤工

助学工作,创办勤工助学企业,提前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参与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提升创业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参与“智力型”、“管理型”、“经营型”、“服务型”等类型的勤工助学活动,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知识能力,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敢于和愿意承担风险,尝试做一些具有创新性质的事情,感受创业的艰难和快乐,在这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创新动力在不断实践中得到增强。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1、建立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加强对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使教师了解创业教育、具备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一些实践结合密切的学科中,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积攒创业案例,丰富创业教学经验。高校在政策上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创业,成就一批创业者兼学者,同时在政策上也吸引成功的创业者成为高校教师。在师资队伍的结构上,学习美国的经验,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相搭配,主动吸纳社会优秀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这样既弥补了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也实现了创业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优化了师资结构。

2、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技能。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要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环境,组建坚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其一是共青团组织主动

与企业联姻,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校企联合的模式,创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实行“真项目、真操作、真环境”的见习模式,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其二是共青团组织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演习场所,以项目化的运作手段,保证学生实践训练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与创业企业、创业者建立互动关系,体验创业过程, 开展创业实践, 提升创业企业的运行管理能力。其三是通过其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参与科研,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创业积累有益经验。

3、培育一群团员青年创新创业典型,打造创新创业的****。完善创新创业激励和扶持机制,积极筹措资金,通过“青年成才发展基金”、小额担保贷款等渠道,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促动机制,促进学生的职业自立,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培育出一批创新创业的****,逐步提升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的水平。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