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包天”的温州首富

核心提示坊间一直有个传言,温州前首富王均瑶38岁英年早逝,妻子带着十几亿的身家,改嫁了王均瑶的司机。司机开着他的车,住着他的房子,抱着他的女人,幸福地感慨道:以前,我认为自己在给老板打工,现在才明白老板一直在为我打工。这个故事常常被一些养身保健的文

坊间一直有个传言,温州前首富王均瑶38岁英年早逝,妻子带着十几亿的身家,改嫁了王均瑶的司机。

司机开着他的车,住着他的房子,抱着他的女人,幸福地感慨道:以前,我认为自己在给老板打工,现在才明白老板一直在为我打工。

这个故事常常被一些养身保健的文章,拿来教育读者要保护身体,珍惜 健康 。

作为一个专门写富豪秘史的作者,当然不会随便取信这些没有根据的谣言。

经过深入研究,这个故事纯粹是子虚乌有的谣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也是对知名企业家王均瑶的大不敬。

为什么说是谣言?王均瑶为何英年早逝?他去世后财产如何分配?他的公司是否良好发展?

这些疑问,可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获得完整的答案。

一、

1966年,王均瑶在温州苍南县大渔镇的渔岙(ao)村出生。

渔岙村三面环山,南面向海,从村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的村民们靠打渔为生。

王均瑶3岁的时候,他的二弟王均金出生;6岁的时候,三弟王均豪出生。

家里人口众多,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父亲一人身上。父亲外出打渔,一家人整天都提心吊胆。

有一次刮台风,隔壁村一共就只有二十几个男人,结果10个渔民遇难,躺在沙滩上一动不动。

父亲打渔一直没有回来,王均瑶三兄弟都跑去沙滩上找,所幸父亲没事。

看到那凄惨的一幕,三兄弟都触动非常大: 不能接父亲的班做渔民,一定要出去闯一番事业。

那个时候流行订娃娃亲,但订娃娃亲要有体面点的房子。父亲深怕三个儿子将来讨不到老婆,向亲戚借钱,建起了一栋宅子。

三个兄弟,也就只有大哥王均瑶订上了娃娃亲,只不过后来没有结婚。

由于家里实在太穷,王均瑶读完初中,就辍学了。

他找了个印刷厂,跟着一个师傅做学徒。学了一年,师傅看王均瑶聪明,就带着他跑业务。

跟着师傅走南闯北,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

1985年,19岁的王均瑶开始独立创业。

那个时候,他主要在内地推销售卖不干胶、饭菜票、徽章等业务,生意虽小,但能积小成多。

眼看生意越来越好,弟弟王均金和王均豪也加入到大哥的生意当中。

父亲没读什么书,但还是很有文化,看到三兄弟一起做生意,他经常教育哥仨: 做人要摸摸胸口的巴掌地,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二、

王均瑶有着温州人的创业“四千”精神: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

王均瑶创业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1990年北京举办了亚运会,会旗、徽章、招牌等巨大需求,让兄弟三人大赚了一笔,获得了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桶金。

彼时,王均瑶的生意不成体系,基本上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1991年春节前夕,远在长沙打拼的兄弟三人,和一群温州老乡,包了一辆车回温州过年。

当时火车票紧缺,包车回家时间长,又不舒服。

王均瑶就抱怨了一句,同行的老乡打趣道: 你想又快又舒服,那你去包一辆飞机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过完年,王均瑶就大致做了个调研,然后带着资料,就去找民航局的领导。

民航局领导听王均瑶说要承包飞机,觉得他异想天开,是不是疯了,然后断然拒绝了他。

但王均瑶却不为所动,为此事奔波了一年,盖了100多个章,成功承包了长沙到温州的航线。

1992年,26岁的王均瑶三兄弟,拿出所有的积蓄5000万元,成立了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公司。

消息震惊了全国,王均瑶的动静搞得有点大,当时民营经济的地位还不明确,第一家包机公司的地位也极为危险,随时有可能被叫停。

恰逢邓小平南巡,他在南方讲话中强调: “改革开放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

王均瑶胆子够大,也赶上了好时机,温州天龙包机公司的地位稳了,他也成为了“胆大包天”之人。

正如王均瑶所预料,长沙到温州的航线非常受欢迎,第一年包机公司就实现了盈利。

王均瑶的民营航空梦,由此启航。

三、

王均瑶由一个不知名的小商贩,成为了轰动一时的企业家,各种资源也扑面而来。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牛奶的需求开始日益加大。

当时,国内知名的牛奶品牌并不多。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成为当时的口号,王均瑶从中嗅到了商机。

从1993年开始,王均瑶就在全国各地寻找优质奶源,引进先进的杀菌技术,投身乳品行业。

1994年,28岁的王均瑶,又成立了温州均瑶乳业,正式进军牛奶行业。

此时,王均瑶开始着手打造“均瑶”这个品牌。

1998年,温州市政府向 社会 公开拍卖80块出租车牌照的经营权,王均瑶不惜以68万元的高价夺得头筹。

同行都认为王均瑶是在做亏本生意,但带着“均瑶”的出租车满温州城跑时,“均瑶”的品牌知名度却打出来了。

此外,王均瑶还在温州投资建设了“均瑶宾馆”,还一度成为温州的地标建筑。

事业顺风顺水,三兄弟赚到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身边很多一起发家的老板,在这个时候迷失了自己,吸毒、赌博的大有人在。

王均瑶及兄弟们,当时也有迷茫。就在这个时候,王均瑶觉得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做一个百年老店,才是梦想。

1999年,王均瑶将公司搬迁到了上海,并且组建了均瑶集团,他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真正想做一个百年老店。

四、

亲兄弟,明算账。兄弟三人,一起打拼多年,到了分股权分钱的时候。

当时,大家都有一个原则,分多分少无所谓,只要求不要有一个人的股权大于51%,导致一言堂就行。有大事决策,三个人中起码要两个人同意。

价值几个亿的股权,兄弟三人15分钟就分完了,领头人王均瑶40%,二弟王均金35%,三弟王均豪25%。

兄弟三人齐心,没人争权夺利,均瑶集团的股权结构一直非常稳定。

搬来上海之后,王均瑶开始进军房地产行业。

2001年,王均瑶在浦东一举夺得了200多亩地。仅仅一年之后,王均瑶又以5.5亿的价格,接手了徐家汇的一栋烂尾楼。

2003年,经王均瑶之手改造,烂尾楼焕然一新,摇身一变,成了上海均瑶国际广场。

仅此一战,王均瑶就至少赚了一个亿。

2002年,民航大重组,王均瑶把握住了机会,参与了东方航空对武汉航空的重组,成为了东航武汉公司的股东。

多条战线齐发,王均瑶始终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

有时候没时间吃饭,吃盒饭是常有的事。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处理更多的事情,王均瑶准备了两部电话。同时接听两部电话,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2003年,王均瑶身体不适,一经检查,发现得了肠癌。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但他没有公布消息,依然带病工作。

2004年6月,王均瑶拖着疼痛的身体,还出国考察。回国之后,他马上进行了手术。

手术后仅仅一个月,王均瑶的病情迅速恶化,这才找到两个弟弟,定立了个遗嘱。

在此期间,王均瑶与无锡市国资委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收购无锡市商业大厦集团56.88%的股份,借此间接控股了A股上市公司大东方。

大东方,也成了均瑶集团旗下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4年11月,38岁的王均瑶已贵为温州首富。但天妒英才,王均瑶与世长辞,再也没有机会带领均瑶集团往下走。

当时,王均瑶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王瀚才14岁,还在读初中。

王瀚继承了38.5%均瑶集团的股份,小儿子王超和女儿王滢滢只获得很少一部分股份。

由此可见,王均瑶的妻子带着十几个亿的财富,下嫁给司机,且老板给司机打工的说法,是毫无根据,不攻自破。

五、

王均瑶去世,二弟王均金被推到了台前,成为了均瑶集团的掌门人。

哥哥去世,对两个弟弟打击非常之大。当时,兄弟俩心灰意冷,恨不得把所有企业都卖掉,就收缩到只剩上海的一栋楼,收收租金就好了。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打造百年老店是王均瑶的遗愿,兄弟俩只能向前冲,不能往后退。

2005年,王均金带领均瑶集团在航空业更上了一层楼,筹建了上海吉祥航空。次年9月,吉祥航空实现了首航。

经过9年发展,吉祥航空从名不经传的小航空公司,成为了知名航空公司。

2014年2月,吉祥航空再下一城,经民航局批准,在广州成立了廉价航空——九元航空。

2015年5月,吉祥航空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均瑶集团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均瑶集团的商业帝国已初见成型,一家上市的零售商业公司,一家上市的航空公司,金融行业成为了均瑶集团的下一个目标。

当时,上海的老牌上市企业爱建集团,成为上海金融业混改的排头兵。

爱建集团手握证券、租赁、信托三张金融牌照,尤其是信托牌照,只有存量流转,没有新增牌照,可谓价值连城。

均瑶集团把握住了机会,参与了爱建集团的混改,成为了其第二大股东。

2017年,信托牌照价值突显,爱建集团的市值却只有200亿左右,第三大股东广州基金,欲花70亿资金,要约收购爱建集团。

爱建集团成了广州基金和均瑶集团争夺的对象,作为反击,爱建集团发起了对均瑶集团的定向增发。均瑶集团想进一步增持爱建集团,成为控股股东。

一场爱建集团的股权争夺大战,就此打响。广州基金和均瑶集团接连出招,举报、辟谣、质疑、反击,口水战层出不穷。

最后在多方力量协调之下,广州基金调整了收购方案,均瑶集团得以完成定增,成为爱建集团的控股股东。

至此,均瑶集团旗下的第三家上市公司诞生,成为了其在金融行业的布局。

2020年8月18日,均瑶乳业砍掉牛奶业务,专注乳酸菌饮品后,改名为均瑶 健康 ,成功登陆A股。

均瑶集团成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旗下已经有大东方、吉祥航空、爱建集团和均瑶 健康 四大上市天王,形成了资本市场上的“均瑶系”。

六、

王均瑶三兄弟,生于穷山恶水,仅三人之力,走出大山。白手起家,踏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变革的每一个脉搏。

他们从不畏艰苦,从小商小贩做起,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领先时代一步,成立了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是民航改革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家。

赚到一生也花不完的钱后,三兄弟也并没有止步于此,本身开“百年老店”的想法,将总部迁移到了上海。

完成均瑶集团的雏形后,王均瑶抱憾离世,诺大的均瑶集团并没有发生争权夺利的事,股权结构非常稳定。

在王均金的带领下,均瑶集团进入了航空业、商业零售、乳业、金融业等诸多行业,控制了四家上市公司,成了实力雄厚的企业。

王氏兄弟的成功,离不开“胆大包天”的过人胆量,离不开温州人的“四千精神”,更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经济红利。

改革开放后商贸的第一桶金、民航业放开民营经营、上海金融业混改,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都被三兄弟精准抓住,这才是常人难以企及成功之道。

温州富商创业故事

  温州商人艰苦创业的故事

 他叫李守望,内蒙古自治区温州商会副会长,内蒙古亚西亚眼镜公司与内蒙古金色年华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1969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高中毕业就去内蒙古大草原创业。第一年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现在他已成了千万富翁,分别经营着眼镜、服装、休闲娱乐等不同的行业。在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内蒙古亚西亚眼镜公司、内蒙古金色年华娱乐有限公司以及意大利?阿玛尼?、日本?伊发?等许多世界眼镜名牌的全国总代理。现在,事业有成的他,将回笼资金荣归故里,买地办厂再次创业。

 创业之初 苦苦打拼

 1990年,高中毕业、年仅21岁的李守望带着父母东拼西凑的三万元,与自己的同胞兄弟离开了家乡,到当时生活环境还非常落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创业,以做眼镜、钟表生意为生。那时候,内蒙古呼市店面租金便宜,李守望靠自己的诚心,说动了内蒙古呼市民族商场经理,一下子包了六间柜台。有了店面的李守望,马上雇来6位员工,做起了钟表、眼镜生意。每天要起早贪黑,十点钟下班回到那不足9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继续磨镜片,因为当时的镜片全是手工磨的,所以每晚他都磨到半夜三更,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而且,每次他都要亲自到上海、广州等地去进货,坐不起飞机,又舍不得买卧铺票,只能坐火车的硬座,一坐就是两天两夜。晚上,实在困得受不了,就拿报纸铺在走廊里睡。由于受资金限制,他只能小批量进货,这就意味他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去一趟。跟记者提起在内蒙古创业的艰辛,李守望说,只能用?很苦?来形容。但付出就有收获,在往后短短的四年时间,李守望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大小小20多间店面,员工达到40多位。

 几度改行 酸楚自知

 不满现状,勇于抓住商机是李守望的商道特点。但几度改行的酸楚,也只有李守望自己知道。1993年,就在?博士伦?隐形眼镜非常风靡的时候,李守望觉得自己有那么多间店面,小本经营做不大,于是大胆决定,从事制造隐形眼镜的行业。因为投资大,他心里明白,风险肯定是有的。

 引进国外技术,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从台湾进材料,不久李守望就做出了质量好的隐形眼镜,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眼镜品牌。马上去联系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客户,批发隐形眼镜,由于价格便宜,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以102元/副的价格每天平均能批出5000副左右。但因为制造隐形眼镜,要有知识产权与产品专利,李守望只能退出制造隐形眼镜的行业,开始从事超市批发零售业,经营意大利名牌?阿玛尼?、日本?伊发?、?苹果?、?露雪莱?等世界眼镜品牌的中国大陆总代理,并搞起了批发眼镜行业。把批发销售网络逐渐扩大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现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

 回乡办企 甜蜜荣归

 1995年,李守望又筹集800多万元资金,在好朋友亚洲摔跤冠军呼日嘎和著名歌手腾格尔的支持、帮助下,包下了内蒙古自治区当时两个五星级酒店?内蒙古饭店?和?新城宾馆?,做起了娱乐生意。生意经营得非常火爆。现在两个宾馆每天的营业额是12.3万元,年收入达到3000万元左右。

?

 在罗马摆地摊

 43岁的刘光华,生于浙江温州下属的瑞安市仙岩镇河口塘村。络腮胡,皮肤黝黑,与20年前的毛头小伙相比,只是身形略显发福。然而最大的变化是,刘光华多了几分意气风发:?温州不可能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但可以成为温州人的金融中心,鼓励股权投资基金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在今年的温州两会上,面对当地市领导,刘光华?指点江山?。

 从一个初到海外的洗碗工到一名成功的商人,这样一条路,是大多数海外温州人都走过。

 14岁涉足商业,17岁成为老板,21岁只身闯荡欧洲,如今刘光华在世界著名时装之都意大利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

 1983年,正值温州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17岁的刘光华,自筹资金在家乡温州瑞安开办了?求精?电器开关厂,就此他掘得第一桶金。

 市场经济的理念让这片土地更加开化,同时,这里的人民更向往国外那种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温州由此掀开一波波出国淘金热。当时能出国的,都是?能人?,1987年,21岁的刘光华带着美好的向往和激情只身出海。

 时尚之都罗马,有一条飞利浦大街,它位于罗马火车站附近。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走进这条大街就像走进了中国南方的一座城镇。

 刘光华打算让自己拥有的资本在此启航。但是马上发现,自己在国内的这点积累简直杯水车薪。语言的不通与资金的短缺,令他的梦想只能在这片土地上呻吟。

 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不得不从打工起步。从一名国内的小老板变身为洗碗工。异乡的孤单和梦想的沦陷不断地在夜深人静时敲打他,但他发誓: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争取成功。

 商机存在于有心者和行动者

 他每天边洗盘子边琢磨其他同乡在国外的发迹之路。三个月,他便有了一个很重大的发现,正是这个发现让刘光华开始了他在海外的创业之路。

 刘光华发现很多发迹的同乡都是从摆地摊卖家乡的衣服开始的。于是他用在餐馆打工赚来的钱购置了中式衬衫,在罗马火车站摆起了地摊。决定摆地摊只是刘光华在异国创业迈出的第一步,然而紧接着刘光华做出了另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大胆决定,这为他打开了在国外创业的大门。

 ?一是我知道市场上(中式衬衫)已经有销路了,第二个是他们(同行)要想去中国进货,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就先把这些衣服全部吃下去,觉得这个肯定有市场。?

 刘光华以温州商人特有的精明和冒险,将手头仅有的资金,一次性订购同类衣服,结果几万件服装全部卖光。

 尝到甜头的他,开始盘算着下一个行动计划。

 在罗马摆地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在火车站边上,开了一个小门店做服装买卖。

 在意大利,时装业的收入仅次于旅游业居第二位,在这个服装制造业久负盛名的国度里,刘光华的下一个计划就是,在罗马的繁华地段,买下一个小店铺,开始销售他的中国服装(6.00,0.11,1.87%)。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