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核心提示“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意思就是“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就是不上那些用模式化的教学来降低师生语文素养的课,不上那些运用平俗花哨的手法来渲染课堂的课,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意思就是“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就是不上那些用模式化的教学来降低师生语文素养的课,不上那些运用平俗花哨的手法来渲染课堂的课,不上那些体现不出语文教师素养的只能碎问碎答、就课文教课文的课。

作为负责任的语文教师,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知道:

语文教师深厚的教学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是高效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占有大量的时间学用语言、积累知识、习得技能,是高效课堂成功的保证。

语文教师要有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高雅追求,要从碎问碎答中摆脱出来,要从漂浮肤浅中摆脱出来,要从缺少力度与深度中摆脱出来,要从缺少情味与趣味中摆脱出来,由此才能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有一定训练力度的课堂读写的实践活动。

作为负责任的语文教师,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位语文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和能力,就是立志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最好的语文学科教育。

这种品质和能力的可贵,在于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和意志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与治学智慧,并将语文教学的美好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于语文教师而言,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具备高超的语文能力,便是莫大的幸福。

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朴素的、实在的、有效的。——余印潮(序言P1-2)

但平时,我们是怎样处理朗读的呢?我们仅限于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听读而已,高明的老师会贴一张文雅的标签:初读、品读、精读、赏读。但是,到底怎么品读,品读要达到什么程度;到底要怎样精读,精读要精到什么程度;到底怎样赏读?用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有效赏读……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们只是把这几个漂亮的标签贴上去,便不再问效果。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觉得只要自己的课堂设计有了这样的名词,就算精美了。但我们忽略了如果不贴这样的标签,谁能听出来这个环节是品读、精读,还是赏读?老师们只知道这个环节大概要“品”五分钟或者六分钟,具体学生说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把五分钟、六分钟的时间说完,这个环节就结束了。(P9)

教学片段: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默读一边画出你认为应该思考的句子。读完后,不要急于回答,你的眼睛要盯着画线的句子,思考这个句子让你懂得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这就是“批注”。读书要学会思考,不思考,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读书作记号留下的是思考的痕迹,加批注是思考的结果。(P10)

阅读可以出声,但阅读更需要静默。余秋雨曾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是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宁静的,是远离喧嚣的,是灵魂与文字的交融,因而,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静静读书的环境。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也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视,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当学生默默在文字中潜泳的时候,尽管他们表面“静若处子”,思维却“动如脱兔”,宁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思维的浅流,灵光在闪现。(P10)

常规课堂上,我们注重的都是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心。其实不必苦心经营轻松,不必刻意制造感动,甚至可以拒绝多媒体声光电的过多冲击,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静静地阅读,默默的沉思,让他们静下心来,去勾画,去圈点去批注。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才能摸索到通往知识殿堂的路。(P10)

评价一个语文教师是否优秀,不在于他给学生讲解了多少课文,传授了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起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P13)

王晓春在《语文课如何是好》中所说的:“语文课最大的问题是面面俱到,却又没有一处能讲清、讲透、讲明白、讲彻底,字、词、句、篇、章、修……小学讲,初中讲,高中还在讲,一节课可能涉及三十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用了那么几秒钟,但没有把一个知识点弄清楚,所以教师一直在重复,学生一直在懂与不懂之间……”(P20)

原来当课堂上遇到学生说“不知道”时,再找个学生来回答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当课堂上出现了冷场时,有时并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出了问题。教师要善于思考,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难度太大,自己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以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P2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的思考参与进来,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有思考参与进来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收效的课堂。(P32)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法是通过删除或者改换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有差异,再通过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之精妙。孙绍振先生曾指出:作品的解读应把文化哲学层面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P38)

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会重点强调三类语言:指令性语言、点拨性语言、总结性语言。其中指令性语言就是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须清楚、明白。并且,老师在提出指令性语言时,要尽可能重复,要一边重复一边观察学生,看看他们是否听明白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下一步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没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仓促的表达,不管学生明白不明白,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但具体要做什么,学生却不得而知。(P46-47)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理所当然是暴露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只有真实地、完全地暴露,老师才能适时进行点拨,这个过程尽管艰难,但正因其艰难,学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从不懂走向懂,从不会走向会。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抛开资料,用思考去咀嚼一个个文字,让一个个文字在咀嚼中鲜活起来。如果仅限于把参考资料上的翻译抄写在书上,那只能掩盖学生理解的真实状况,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课堂的虚假化和肤浅化。(P60)

语文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语文教师的作用是浸润,用自己的语言营造一个场,用场内所有的细节浸润孩子的每一个细胞;语文老师的作用是唤醒,唤醒孩子渴望被文字滋润的心灵……总而言之,一个语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依靠的绝对不是技巧,而是丰厚的底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林语堂也说过:“在牛津剑桥那些老师怎么去教学生,他们把学生叫过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天南海北的聊,学生被他们的烟和谈话熏着,就这样熏陶出来的。”这两句话,都强调了教师底蕴的重要性,教师有了一定的高度和厚度,即使抽着烟谈话,也能熏出优秀的学生。(P62-63)

守护语文的“根”,首要的就是教师有丰厚的功底。有了丰厚的文学功底、文学积淀,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三言两语的闲谈中感染学生,熏陶学生。(P65)

摘要写于:2018年8月13日凌晨1点11分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改变“少、慢、差、废”的低效教学的现状,朝着“多、快、好、省”的 高效优质课堂方向发展,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思索的问题。今天,我就从什么是优质高效课、精心备课、重视激励评价、激发情感朗读、注重情境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什么是优质高效课

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优质课呢?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具体的标准,说简单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优质课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审视:1.这堂课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2.这堂课是否朴实;3.这堂课是否体现语文价值。其中第一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而且体现了在单位时间里工作效率问题;第二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使好课人人能上;第三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价值。

(一)一堂好的阅读课是一堂不累的课

一节阅读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好与坏,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终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一节好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也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二)一堂好的阅读课是一堂朴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一节好课不要求十全十美,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好的阅读课不必追求教学过程十分流畅。我想一堂好的阅读课它的教学过程流畅应该表现在问题设计上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并且富有层次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学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沉默,让人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步和成长。“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阅读课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好的阅读课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进行语文实践,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进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重焕生机。所以,一堂好的阅读课要看学生有没有充分地读,有没有读和写的结合,有没有掌握一些自己读懂语文的方法。教师要找到典型的字词、典型的句段,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视语言积累,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二、精心备课,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三、重视激励评价,实施高效教学

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的评价语言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精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堂评价语,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如对问题的回答等,所进行的语言评价。恰当的课堂评价语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我们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评价语,以获得课堂的最佳效应。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呢?

( 一)鼓励性评价——自然、真诚

如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这样指导朗读: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要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该生再次朗读,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清楚、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在这个片段中,孙老师根据学生朗读的特点进行鼓励,肯定了学生朗读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赞扬,而是在赞美中有鞭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