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遗址
西河遗址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西北约400米处。遗址呈缓坡状隆起,周围渐低。西部向河凸出,东西约500米,南北约3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3米。1987年春,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和章丘县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窑场取土,遗址已被破坏约6000平方米。1991年7~8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和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时代分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唐代。这次发掘较为重要的收获是清理了两座后李文化的房址。此外,文物普查时还在遗址上采集有商周时期的遗物。?

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汉代的遗存。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武原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东西约430米,南北约530米,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台地现存范围东西约200米,南北约350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为重点保护区。1928年春,吴金鼎在山东考古调查时发现。1930年11月和次年10月,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上层为周至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因陶器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实,颜色较纯正,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被称为"黑陶文化"。又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正式以"龙山文化"命名。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东西390米、南北450米、墙基厚约10米的城墙遗址。1989~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 4个月的勘探和试掘,发现了分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的3个城址。龙山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东南西三面城垣比较完整,北面城垣弯曲并向北外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内东西宽约430米,南北最长约5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残存的城墙深埋于地表以下2.5~5米,残厚8~13米。城墙大部分挖有基槽,有的部位在沟濠块土上夯筑起墙。城墙夯土结构有两种,一种用石块夯筑,一种用单棍夯筑,反映出夯筑技术的发展过程。城垣有的部位因晚期取土筑城被局部破坏,四面墙基完整地保存于地下。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可能已超出单纯防御动物侵害作用的范畴。岳石文化城址平面与龙山文化城址基本一致,城内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东、南、西三面城垣都在龙山文化城垣以内夯筑,北面则筑在龙山文化城墙之上,也有早晚之分。城垣夯筑规整,厚8~12米,夯土坚硬,采用成束棍夯筑,夯窝密集清晰,使用夹板挡土的夯筑技术已与商周时期无大区别。周代城垣筑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内侧或叠压其上,已残存无几。此次勘查还在遗址中找到了1931年发掘的4条探沟的坑位,并重新挖出了4号探沟。发掘者认为,当年确认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堆积,应是岳石文化堆积;龙山文化城址,应是岳石文化城址,即夏代城址。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大辛庄遗址
大辛庄遗址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代中晚期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倾,中间有一条东南斜向西北的自然沟壑,俗称蝎子沟,将遗址分作两部分,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探得文化层厚约2米,最深处4米。自1935年遗址发现至80年代间历经多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房址12座,水井8眼,墓葬42座。出土陶、石、骨、蚌、铜器等700余件。陶器有高裆锥足鬲、矮足鬲、圜底尊、大口尊、假腹豆等,还发现釉陶和刻纹白陶;石器有斧、锛、刀、镰等;骨器有镞、笄、匕等;还有卜骨和卜甲,但未见刻辞;铜器为镞、针、锯等小件器物。有的墓葬有殉狗,这种葬俗同郑州二里岗、安阳的商代墓葬相同。出土和收集的器物,与安阳殷墟殷代典型器物没有区别,也有一些与郑州二里岗上层出土器物近似。该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商代中期中原地区商文化向东推进最远的据点,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屯遗址
小屯遗址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周时期遗址。位于济南城西南长清县归德镇小屯村东、前平村西南的濒河高地上。遗址现存范围,西部高地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东部高地东西约15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1957年小屯水库修筑过程中,在东部高地发现青铜器70余件。1961年冬,修建水库溢洪道时,在东部高地南端又发现青铜器20余件。两次共获99件,此外,还发现陶器和石器等。除少数小件时代稍晚外,均为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见。该遗址对研究商代历史、山东古国史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东平陵故城
东平陵故城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东北,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遗址边长约1900米,略呈方形,总面积360余万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见残存的夯土城墙,宽10~30米,高1~4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40米,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城内地貌南高北低,地面到处可见砖、瓦和陶器残片。遗址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残留着大量铁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当时的冶铁遗址。南面为陶窑群。东部偏北处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和铺砖、石的路面,为当时的殿堂遗址。历年采集的遗物有陶、铁、铜、石器和钱币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洼村民在东墙附近发现1座古墓,出土5件青铜器。?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西南长清县孝里镇孝堂山(原名巫山)顶。东汉章帝、和帝时期(76~105)的墓地祠堂。旧讹传为西汉孝子郭巨墓祠,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祠主待考。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祠堂为石结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2.5米,高2.64米。祠堂内外壁画,有历代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最早的一条为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西山墙外,刻有北齐武平元年(570)《东王感孝颂》。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狩猎、百戏等图像。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是汉画像中少有的精品。?
黄石崖石窟造像
黄石崖石窟造像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南,罗袁寺顶山阴。此山海拔350米,造像分布在距山脚500米处的悬崖平台上,因岩石呈**,故称黄石崖造像。造像范围长40米,呈一字形排列,造像区域最高高度5米,最低高度70厘米。开凿于北魏正光四年(523)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洞窟内造像32尊,立式8尊,坐式17尊,飞天7个。最高者156厘米,最矮者11厘米。洞外造像68尊,其中飞天9尊。最高者78厘米,最矮者7厘米。造像服饰着敷搭双肩袈裟外衣,跣足。衣纹多用直平阶梯式刻法,刀法纯熟洗练,均为高浮雕。此处尚有北魏至明代题记8则,北魏正光四年(523)、孝昌二年(526)、孝昌三年(527)、建义元年(528)和东魏元象二年(539)、兴和二年(540)造像题记6则,北宋宣和三年(1121)及明天启元年(1621)2则。黄石崖造像为济南最早的石窟群,是研究山东佛教的重要史料。造像头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道贵墓
道贵墓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墓葬。位于济南市历下区马家庄南(现山东省冶金宾馆楼下)。1984年由济南市博物馆清理发掘。道贵(500~569),南阳人,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迁居历城,北齐皇建二年(561)诏授祝阿县(治所在今济南市西郊古城村)令,卒于任内。墓室朝南,为青页岩石砌筑单室墓,有墓道、甬道和墓室。墓室平面呈圆角梯形,南北长3.4米,北壁宽2.8米,南壁宽3.3米,高3.2米。门墙、墓室壁抹白灰,彩绘壁画。甬道南口以墨线勾绘白虎,室顶绘日、月、北斗、南斗等天象图;北壁绘九扇屏风,屏面中为墓主凭几端坐,左右各有一奏事吏及山峦、流云;南壁绘二门卫武士;东壁绘两执仗仪卫和备骑图;西壁绘车舆一辆,车后有墓主夫人及二侍女。人物形象部分以赭色起稿,部分是趁白灰面未干之际用细棒勾轮廓后再以墨线勾勒,再涂以赭石、朱膘等色。随葬品有陶盘、瓷壶、青瓷碗等10余件。墓志一合,盖素面,据志文载,墓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
四门塔
四门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青龙山小坡上。方形单层石塔。因其东、南、西、北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亭阁式石塔,每边宽7.4米,通高15.04米。塔墙全部用雕刻有浅席纹的大块青石砌成。塔外檐用石块叠涩出五层,其挑出之石层略有增大。塔顶是用23行青石板层层向内收叠,构成四角攒尖的锥尖屋顶,上置石刻塔刹。顶中下面是一个须弥座(又称露盘),须弥座四角置山华焦叶形石座,正中安放五重相轮,相轮上置宝珠以构成整个塔刹。塔内室中心砌硕大的四方形塔心柱,四周有廊环绕。塔内室顶部是用16根三角形石梁塔接于塔心柱与塔外墙之上,三角形石梁上置石拱板,以构成塔室,支撑上层的屋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用整块石灰岩雕刻成的弥陀佛像,皆螺髻,盘膝端坐。有的双手叠置腹前,作禅定姿态,有的一手抚于膝上,一手扬起,似在娓娓说法。衣纹用平直刀法刻出规则的皱褶,刻工精细,技法娴熟。在南面佛座束腰处有造像题记:"东武定二年……杨显叔造像四躯……"原石佚失,现存题记是根据原拓片摹刻的。1972年对此塔进行大修时,在塔内顶的石拱板反面,发现刻有"大业七年造"的题字。?
灵岩寺
灵岩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自晋代开始即有佛事活动,传说僧朗曾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域内四绝"。宋代济南府从事卞育赞道:"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明代学士王世贞则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胜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清乾隆帝在灵岩寺建有行宫,巡视江南时曾8次驻跸灵岩,饱览灵岩风光。现存殿阁、佛塔、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证明功德龛。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沿山门内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般若殿、御书阁等。现存殿宇多为明清形制,但保留了不少宋代构件。另有各种碑刻题记,散存于山上窟龛和殿宇院壁,共计420余宗(件)。内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碑颂并序》及浮雕造像、经文,北宋蔡卞《圆通经》碑及金、元、明、清各代的铭记题刻等。?
兴国禅寺
兴国禅寺位于济南城南千佛山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创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1),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627~650),经扩建,改称"兴国禅寺"。院内植银杏、红枫、翠柏、椿树。寺门朝西,上额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兴国禅寺"石刻,门两侧石刻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清末秀才杨兆庆书丹。门内两侧,有钟鼓二楼。寺分东西两院,西院北侧有殿堂三楹,向东又有殿堂三间,东山墙嵌赵朴初题写的"齐鲁青来"石刻;西山墙嵌佛经禅语;中间北墙嵌董必武游千佛山诗《古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齐州烟九点》七绝碑刻;南侧是千佛崖。东院南侧是观音堂,东侧为大雄宝殿。整个寺院殿宇亭廊错落,苍松翠柏枝繁叶茂,香烟缭绕。?
房彦谦墓
房彦谦墓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墓葬。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西彩石村北1公里处赵山之阳。房彦谦,字孝冲,临淄人。北齐为齐州主簿。隋开皇中,擢授承奉郎,迁监察御史、长葛令,授都州司马。隋炀帝即位,去官隐居,后征授司隶刺史,出为泾阳令。大业十年(614)卒于官。因系唐太宗宰相房玄龄之父,追赠徐州都督、临淄郡公。墓地南北长120米,东西宽约50米。封土高5米,直径17米,墓前有《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一通,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碑首和碑身用一整块巨石雕成,高3.9米、宽1.35米、厚0.4米。碑首呈拱形顶,两侧各有三螭龙,碑额篆书"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9字,碑趺方形,现已湮埋于地下。碑文阴刻楷书34行,满行75字,共计2500余字,刻于唐贞观五年(631)三月二日,为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书法谨严浑古,苍劲秀丽,是山东省内仅有的初唐书法石刻珍品。另有唐刻石虎、石羊各一,及清同治年间章丘知县蒋庆第书《记事碑》一通。?
千佛崖石窟造像
千佛崖石窟造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称"神通寺造像"。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东北白虎山腰。约在唐初开凿,高宗时达到最盛期,至睿宗时已近尾声。南北总长65米,原有大小造像220尊,现存210尊。造像题记43则,其中有纪年者10则,包括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5个年号,另有5则是后人的题名或重修题记。造像主要集中在千佛崖的南半部,多为坐佛。南端第一窟,是南平长公主显庆二年(657)造像窟。往北依次有两大窟,为显庆三年(658)和贞观十八年(644)造像窟。中部悬崖,有一群体造像,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共35尊。北部造像稀疏,最后是两座大窟。南面大窟迎门两尊大佛像,北边像高2.8米,南边像高2.65米,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福所造。北端最后大窟,造像6尊,正中大佛高2.65米。?
九顶塔
九顶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九塔寺内。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塔为砖筑八角单层亭阁式。其顶有9座小塔,因此得名。通高13.3米,底边长1.9米。塔身单层呈八角内弧形,其正中有一条明显的分隔线,上半部磨砖对缝,下半部砌筑粗糙。塔身南面上部辟拱形券门,门内有一塔室,室内原置一佛二弟子造像,现已无。室内顶为方叠涩状,室内墙四壁有残存壁画,已辨认不清。塔身上面的塔檐是用磨好的砖叠涩挑出17层,檐上又叠涩收进16层,形成八角形平顶,其檐部每边向内作弧形凹入,出檐线条柔美。平顶上再筑9座三层密檐式方形小塔,均建在仰莲基座上,九塔正中一个较大,其余8个小塔环绕排列在主塔棱角线上。9个小方塔均向外辟门。整个塔构思奇特,造型优美,是罕见的古代建筑艺术杰作。?
龙虎塔
龙虎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南金舆谷西北白虎山坡下。因其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建于唐宋时期。形制属亭阁式塔,平面呈方形,高12.2米。塔基和塔身为石建,塔顶为砖砌,塔基座特别高大,有三层须弥座。塔身由四块石板筑成,每面各辟尖拱状火焰形券门,门外两侧和上部刻有金刚、罗汉、神兽、菩萨、龙虎、伎乐人、飞天、莲花卷云等精美的高浮雕图案,气势飞动,华丽壮观。塔身中有塔心室,内有方形塔心柱,下为方形覆莲座,上每面各一佛龛,龛额刻飞天及忍冬花卉。龛内四个佛像均肉髻,面相端庄。塔顶为砖筑重檐,檐下各出二挑砖华拱,檐头为砖刻椽子。塔檐顶上由砖砌斗八形式组成平座,平座上置塔刹,塔刹由复钵、相轮、宝顶组成。?
多宝佛塔
多宝佛塔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西南平阴县翠屏山(又名水山)顶的玉皇阁院内。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从营造形制及造像雕刻特点看,当为明代所建。为石砌八角13层密檐式,通高20米,基座高约1米,每边阔2.3米,塔身向上逐层收分,顶成锥形,上置铁刹。塔每层各面均作尖拱形佛龛,龛内置莲花座,上置佛像,原有104尊,现存98尊。二层塔壁嵌有嘉靖元年《平阴县水山宝峰寺多宝佛塔碑记》两方。?
大佛寺造像
大佛寺造像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凿刻。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锦绣川乡老庄村北青铜山阳悬崖上。是山东地区现存石窟造像中最大的一躯。坐北朝南,窟平面呈方形,平顶,宽5.4米,深5.1米,高9.25米。主佛形体高大 ,高9.05米,占据窟中主要位置。在主佛四周窟壁上尚有唐天宝年间题记一则,造像数尊。东侧有菩萨、罗汉各一,菩萨高2.2米,罗汉高1.8米。明嘉靖十五年(1536)及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拱门,后圮。1989年新增建石券门加以保护。?
历下亭
历下亭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古历亭,以临近历山(千佛山)而得名。位于济南大明湖中的方形岛上。最早名"客亭",在五龙潭附近,即唐代杜甫陪李邕宴饮处。后亭址多有变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济南知府李兴祖将亭移至湖心岛,东西护以廊庑,左竖绰楔,右置闲房,后列李杜诗廊。后经雍正、乾隆、道光、咸丰等历代增修改建,始成现存之布局规模。主亭中立,附以前门、游廊、名士轩、四面亭等。主亭平面呈八角形,基座边阔4米,通高9米,全木结构,重檐攒尖顶,檐下南向悬乾隆御笔"历下亭"朱地金字木匾。名士轩乃袭用宋代旧称,居主亭之后,轩内西壁嵌线描石刻李邕、杜甫画像,东壁嵌清何绍基书《历下亭诗碑》。前门正对主亭,门框嵌何绍基手书"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楹联,门厅高悬"海右古亭"楷书木匾。门外西侧四柱碑亭,内立乾隆御题诗碑。?
唐槐亭
唐槐亭位于千佛山西盘道旁。近亭有一古槐,相传唐代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人称"秦琼拴马槐"。树干半枯,后于空心中生一幼树,又称"母抱子槐"。亭以树名。这里原为纪念曾巩的曾公祠,祠前明正统年间曾立碑,对该祠作详细记载。历经沧桑,此碑已不知去向,人们便将曾公祠误认为秦琼庙。1949年前,该建筑已圮。1957年在此废墟上建"唐槐亭",书法家舒同题匾。亭为四面八柱,攒尖宝顶,造型精美,玲珑剔透。亭中置石几石凳,周围以坐栏。地当山腰风口,清凉宜人。亭周花木丛生。?
济南府学文庙
济南府学文庙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小学院内。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现存建筑物为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历明、清、民国各代均有重修或增修。现存有照壁、大成门、泮池及大成殿等建筑物,均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南北总长247米,最宽处66米。?
济南(清真)南大寺
济南(清真)南大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礼拜寺街。俗称礼拜寺。始建于元代。旧寺原在历山西南,元代迁泺源门西,明宣德年间(1426~1436))迁于此。寺坐西面东,占地6630余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邦克楼、望月楼、礼拜殿,两侧附沐浴室、讲经堂、教长室等,左右对称,成二进四合院。寺内匾额众多,其中明代横匾一方,清代七方。另有碑刻多通,其中《来复铭》碑,大字遒劲,乃该寺创建初期遗物。?
张养浩墓
张养浩墓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墓葬。位于济南市郊区北园镇张公坟庄东侧。张养浩是元代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的名臣和散曲作家,居济南旧城东北5公里之云庄(今张公坟庄)。墓封土高1.9米。同墓地另有张养浩亲属墓葬4座,明清墓碑4通,石雕雄狮一对,占地约2000平方米。?
北极阁
北极阁又名真武庙、北极庙。位于济南市大明湖北岸。是一高峻的道教庙宇,建于高台之上,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由前后两殿、钟鼓二楼、东西配房组成。前殿为正殿,内塑真武及其部下神将19尊。后殿(又名启圣殿)塑真武父母像,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增建。真武原名玄武,它同青龙、白虎、朱雀(朱鸟)合称古代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殿正中真武像,高2.5米,上悬"位极天枢"匾,下有金童、玉女和火、龟、水、蛇四将塑像。东西两侧各塑6尊神像。造型神态自然,栩栩如生。这批造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当时发现造像内有丝绸做的内脏、铜镜纽上系丝绸,上书"大元国济南路……"等题字。现殿内造像均为80年代恢复。殿前设东西小厅,可供游人休息。凭栏远眺群山连绵,近看楼阁烟树,景色极佳。?
五峰山
五峰山位于济南城西南25公里处长清县境内。因有群仙、志仙、会仙、望仙、聚仙五峰而得名。主峰海拔395米。五峰连环错列,蓊郁苍翠,绿树荫中,宫、观、亭、台交相辉映,风景绝佳。世人将其与泰山、方山(灵岩)并称"三山"。金泰和年间(1201~1208),全真教道士在志仙峰上创建洞真观,元代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为其母建九莲菩萨殿等,赐封为"保国隆寿宫",五峰山道观达到极盛,分为北之洞真观、南之玄都观(系明德王陵园)两观。清顺治年间遭兵燹而渐衰败。现存古建筑有洞真观木牌坊、敕建隆寿宫石坊、迎恩阁石门和玉皇殿、青帝宫、真武庙、三青殿、吕祖庙、九莲殿废墟以及玄都观八字墙、墓门等遗存,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有莲花、隐仙、栖真、崇元等古洞多处。莲花洞位于聚仙峰峭壁间,深丈余,高、宽均3米余,弧顶,中间雕刻彩绘莲花平棋藻井装饰,洞内外石壁雕凿东魏至隋代大小造像300余尊和题记多则,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峰山碑碣林立,古木参天。生长于洞真观内的13株古柏,树龄数百年,称"十三太保",枝干虬劲,苍翠可爱。玉皇殿后的一株银杏树,高30余米,胸围6.5米,植于建观之初,现仍枝繁叶茂。?
汇波楼
汇波楼位于大明湖公园东北隅。建于元初,因楼建在汇波桥(亦称北水门)上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楼毁,重建于1981年,为混凝土结构,面阔七间二层,翼角悬山,丹柱绿瓦,吻兽栩栩如生,风铃铿锵扬韵。四周白杨簇拥,如众星捧月。当代书画家黎雄才题"汇波楼"于其上。登楼可南望历山、玉函等名山,北观华山、鹊山、药山诸景,仰视碧空晴云,下临明湖清波,绿荷丛中画舫争渡,涵光倒影直视无碍。至若晴天或傍晚登楼之上,可尽览绮丽景色。夕阳湖光交相辉映,晚霞铺染,柔波神迷,上下天光承接一体,置此妙境,令人舍忧弃烦。古时济南八景之一的"汇波晚照",即谓此景。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题"汇波晚照"匾额于楼上。?
万竹园
万竹园位于趵突泉西邻。面积1.4公顷。始建于元代,因园内有竹林而得名。明代隆庆年间,为内阁大学士殷士儋所有,改称"通乐园",又名"川上精舍"。清康熙年间,洛南诗人王苹典屋居于其间,取名"二十四泉草堂"。民国初期,被北洋军阀、曾任山东督军兼省长的张怀芝占有,张征召能工巧匠,重新修建,遂成现状。该园在建筑风格上吸取了北京王府、南方庭园、济南四合院的特点,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对比、衬托、借景等手法,利用墙、廊、溪、桥对空间进行分割,构成了层层叠叠的院落。园内计有13个庭院,186间房舍,分东、西、南三套。东套有四大院三小院,西套有四大院,两套连在一起,南套为两小院。各院曲廊环绕,院院相连,楼堂亭榭,参差错落。东套迎门假山,玲珑剔透,蔓条披拂,松柏茏荫。园内修竹千杆,花木扶疏、翠草如茵,生机盎然,并有"望水"、"东高"、"白云"等泉,泉水潺潺,绕屋穿廊。房舍梁柱额枋、石栏、石礅、门楣、墙面等处,各种雕刻精美逼真。现园中有国画家李苦禅纪念馆。?
齐烟九点坊
齐烟九点坊位于济南城南千佛山西盘道中段。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历城知县叶圭书建。原为木质,1985年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柱一楼式,坊前匾额刻有"齐烟九点"四字,为叶圭书所题,是借用唐代诗人李贺《梦天》诗中"遥看齐州九点烟"的佳句。济南古为齐州,城北有九座秀山,由东向西,依次为卧牛山、华山、凤凰山、标山、鹊山、匡山、北马鞍山、药山、粟山。九山山势各异,云雾润蒸,岚烟缭绕,形成烟景,故称"齐烟九点"。坊后匾额书"仰观俯察",集自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此处位于千佛山的半山腰,仰可视苍穹之宏伟,俯可察万物之欣荣。?
尚志堂
尚志堂位于趵突泉东北部。为原尚志书院的一个院落。尚志堂院,南北各有厅房三间,东西曲廊相围,院外小溪沿屋穿廊,敞中有蔽,闹中存静,成为整个院落的特色。北厅为主体建筑,背后修竹、芭蕉相映生趣;泉水穿竹林而过,与两边泉池相通。西廊泉水岸边冬青绿篱可人,廊上翠柳披拂,巧成绿荫柳廊的景致。东廊北端有山石小景,上缀花木,廊临清池,蓄有锦鱼。滨水长廊,下设坐栏供游人小憩、观景。院内东西向小溪的北侧有一奇石,名"待月峰",为宋代所遗。石瘦细长,多有空窍,形似弯月。夜深月朗,清光透过洞穴一泄地上,形异多变,有诗赞其"精灵俊逸玉玲珑,神工鬼斧浑然成。一年三十六轮月,变幻具在此石中"。满院浓荫叠翠,冬夏常青,花招四季。其中玉兰花犹惹人眼,每到春日,红白花绽放,大如雪莲,清香四溢,因此又称"玉兰院"。?
卧虎山风景区
卧虎山风景区位于济南城南山区仲宫镇西4公里处。卧虎山水库汇锦绣、锦阳、锦云三川之水于卧虎山和黄花山之间,坝长985米,高37米,水面面积270多公顷,蓄水量1.1亿立方米。湖中盛产鱼虾,珍贵飞禽天鹅也落户于此。水库平静、晶莹的湖面,映出周围群山的清影,妩媚可爱。站在坝上,举目远眺,波光浩渺,清澈蔚蓝。北岸卧虎山仿佛一头……
北魏造像票价是多少钱
据统计有14次之多
1)秦末农民
从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汉建国初期,共历十年。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到汉初,本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本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呈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躲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2)汉武帝伐匈奴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国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逝世亡。
3)西汉末年混战
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丧失率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4)三国鏖战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丧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叫,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本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5)西晋八王之乱

从公元291年开端,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取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逝世亡人口达数十万人,很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6)南北朝混战
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
后赵帝国地盘很小,天子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姬妾。他逝世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乐,被岳父杀掉,灭尽了皇族。
天子石虎,一次征集美女3万人,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甘心者被杀高达3千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辨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40万。展天盖地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逝世,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连接。前燕帝国进围邺城,那数万宫女,不是饿逝世,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宗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逝世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再拔掉舌头,砍断手脚,剜往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逝世,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五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琏都被拉断,但被硬拖出往杀逝世。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逝世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儿子杀掉。183天后,又被另一儿子杀掉。
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造成数百万人的逝世亡。
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丧失率达60%。
7)隋朝役民
隋朝24年,扬坚的次子扬广发动宫廷政变杀逝世了父亲和哥哥扬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逝世者过半。 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标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逸的腐败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
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万人,减到639年1235万,丧失率73%。
8)安史之乱
天子为夺回山河,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悲凉,人烟断尽,兽游哭。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逝世,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丧失率68%。
9)黄巢起义
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整站到了官军的态度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录:黄巢带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刹那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唐末、五代,前后八十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生灵涂炭。前后58个天子,有42个逝世于非命。自秦后的所建立三十余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出生游民和社会下层的约占了一半。五代十国之间的开国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无赖、流浪汉,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
唐武宗(841-846年)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丧失率76%。
10)金、元灭两宋
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丧失率高达91%。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沉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八十余万。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含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忽必烈屠杀了中国人1800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尽。四川在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人杀害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尽,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85年版。
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格。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必定要给蒙古保长,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兵器,只能几家实用一把菜刀。
11)元末混战
元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往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淮右之军”即朱元璋之军,这个吃人上瘾的部队,何尝考虑过民意。
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出生卑微,生性残暴。他在生计艰巨之际为郭子兴收留、重用,完整借郭子兴而兴,得势后他却忘恩负义。朱元彰的好友杀了都元帅,朱元彰又杀了好友,当上都元帅。1366年,朱元彰救应遭难的天子,在龙船上把天子推入长江,建立了明朝。他杀来杀往,先驯服了中国人,才转向驱赶已经势微的蒙古人。
夺得天下后,朱元璋翻脸不认人,“火烧独角楼”,大杀元勋、朝臣,据史书记录,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十万之多。在位三十年,杀了二十万,基础上将元勋杀光,连毫无二心的幼时放牛娃朋友徐达也不放过,可谓冷淡刻暴到了极点。
朱元璋赐给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派人杀了常遇春的元配。她的肋骨被砍成小块弄熟,由朱元璋分发给常遇春及众大臣食用。
明朝最著名的严刑莫过于“剥皮揎草”,将一个活人的皮剥下来,再塞上草。上的天子很少用这种刑。只有土匪、流寇和酷吏才下得了手,而明初的几个天子竟对此都乐此不疲。剥皮时假如让被剥皮者早逝世了,明朝竟规定:“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逝世。”
朱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无需审讯即被剥皮,悬皮于亭中,以示警惕。他惩办官倒,如空印案、郭桓案,数万人被连累致逝世。因贪污罪名逝世于监狱或被判刑的,每年都有数万人。但明王朝终极仍然陷于腐败泥淖而不拔,严嵩的贪污款就相当于好几年的国防预算!
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后,用了46个妃妾、宫女殉葬,在以后的70年中,这种蛮横的制度又在天子与诸王中风行。
朱棣比起乃父来,尽不逊色。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逝世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害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逝世;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方孝儒的妻女,丧尽天良的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军营,让士兵轮奸,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20余男子的侮辱。有被摧残至逝世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3000人之多。
明成祖逝世亡(公元1424年)确当天,30多名宫女都饷之于庭,吃完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骗局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逝世。据说,这样殉葬比活埋要高兴得多。
12)明末混战
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丧失人口8000多万。
1628年(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馑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害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 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战马饮的是俘虏的血,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上了战场,战马一闻到血腥味,奔跑嘶叫,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大顺军打下安徽桐城,百姓箪壶食浆,以迎义师。一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个大顺军战士,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苦难,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就把老农杀了。
1644年阴历八月初九张献忠陷成都,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结束大杀,仍然每日小杀百馀人以树威。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录,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亦不算多。清军一来,他就逃了。在大军逃离成都前,更是对成都实行残暴的“四光政策”,尽杀蜀人,从老百姓到部队家属(老弱病残)再到他部队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后连早期追随他出生入逝世的秦兵也在剐杀之列,剐杀后制成腌肉以充军粮,单就此点来说,实在独步中国大屠杀史。
据《蜀破镜》记录,某日晚,他的一幼子经过堂前,张唤子未应,即下令杀之。第二天晨起懊悔,责问妻妾们昨晚为何不救,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逝世。
张献忠学朱元璋剥人皮,“先施于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乡绅,又次及本营将升。凡所剥人皮,渗以石灰,实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于王府前街之两旁,夹道累累,列千百人,远看如送葬俑”。张献忠发明了很多杀人的花样,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召唤数十只狗下殿,狗闻谁就把谁拉出往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
每屠杀一地,都具体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打下麻城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往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咪咪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兵败溃退,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趣。
《温江县志》上说,温江县由于张献忠的屠剿,“人类几灭”。张献忠逝世往十三年后(1659年)清查户口,全县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简阳县志》卷十九:“明末兵荒为厉,概成旷野,仅存土著14户”。
中国史上想改朝换代的流氓军阀,互相残杀起来比任何人都厉害,就是为了不让对手获得土地与国民,不让对手比自己更强大,情愿一切都毁灭!
满族驯服汉族,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对蒙古人和朝鲜人却不是这样。努尔哈赤的清军占据辽东地区后,先是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杀穷”。两年后,清军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对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共杀辽民300多万,辽东地区的汉民基础殆尽。皇太极破锦州,三日搜杀,妇孺不免;掠济南,城中积尸13万。
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逝世者达80余万。比地狱更难忘是国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往杀人场,无一人敢对抗,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江阴一县,就杀了17万人,全城仅50人幸存。嘉定三屠杀了50多万。1649年占据湖南湘潭后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的反清运动,大同全城军民被屠尽,“附逆抗拒”州县及汾州全城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攻破广州时屠城,“屠杀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看如积雪”。
张献忠与清兵入侵使四川人口由600多万锐减至50万,只剩下10%左右。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敢对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此外,满清又杀苗民一百万,杀回民数百万,把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落杀到最后一个幼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残暴!
满清入关后,对朱家宗室,可谓残暴至极,除鲁王朱以海一系逃至菲律宾得以存留外,其余几乎全部斩尽杀尽。崇祯帝的宗子被多尔衮绞逝世,其第二子隐姓埋名在民间数十年后,不慎裸露了身份,年已七十多岁的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仍被康熙帝下令凌迟正法,明朝永历帝尽管逃到了缅甸,还是被清朝抓回云南,全家被杀。
13)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
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丧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役中,盘踞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部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14)太平天国起义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起义后的六年中,不过就义4千余人;然而内耗中的1856年,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6千余人,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2万人。后来又利用石达开来天京靖难,凌迟正法韦昌辉,将其尸体寸磔,割成很多块,每块皆二寸,挂在各处醒目标栅栏处,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的字样,真是厉害之至。“洪杨之变”导致了十几万人被杀。
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天京”后,杀害数十万人的生命;整个天京城3万多战士,无一投降,全部战逝世或者自杀。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可曾剃头杀过10多年后,到光绪登基时,南京也还不到50万!
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只有2.3亿人,一场农民使中国丧失了2亿人[4000万人逝世于战斗中],这是何等的残暴!到1911年全国人口才恢复到3.4亿人。
北魏造像门票价格:我来补充
于临淄区高阳乡南高阳村东南侧。
石佛与寺院始建于公元520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寺院已废多年,仅存石佛2尊,坐落在寺墟土台之上。台高1.5米,南北长15米,东西宽20米,两佛间距12米,东西排列,均面南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通高2米。头饰螺髻,身披袈裟,袒右肩,内著僧祗支,赤足,手施无畏与愿印。莲座上刻有浮雕力士像。手部、面部、须弥座均有残损。
1962年,在石佛前田中发现石质佛座1块,龛长36厘米,宽35厘米,厚11厘米,刻大齐天统元年岁次丁亥四月一日辛丑朔比丘昙进兄弟二人敬造。天统元年为公元565年。
1977年又在寺院旧址中出土1块高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系青石质,呈莲瓣形,顶端左右雕有飞天6个,中间石佛像高65厘米,其两侧菩萨像各高47厘米。造像属唐代风格,当属寺内旧物,现存于临淄区文物管理所内。1984年7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堂北魏石佛在临淄区城关镇石佛堂村北侧有残破佛堂3间,系砖、石、木结构,灰瓦覆顶,一门二窗,内饰壁画,立有石佛4尊。堂室中央置弥勒佛1尊,高1.14米,宽0.45米,厚0.24米,背倚刻有40个佛像的石屏;西间石佛3尊,缺首,雕在一块莲瓣状石屏上,石屏刻有35个佛像,其上端左右雕立式飞天和蟠龙,结构谨严,组为一体。
佛堂造像建于530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三年),清末重修痕迹可辨。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天寺北魏石佛在临淄西关北侧,是北魏时期立体圆雕造像。佛像身高5.6米,宽1.8米,厚1米,头饰螺髻,面庞丰满,身披通肩袈裟,袒胸赤足,面南直立于覆莲座上,手施无畏与愿印。风雨盘剥,历尽沧桑,致口部与左手有残。建国后,国家对其进行了建房保护。
据《临淄县志》(民国9年)载,此佛名无量寿佛,原立在后赵石虎所建的兴国寺中,宋初更名广化寺,元至正年间毁,明洪武初重修为西寺,即西天寺。临淄八景中的西寺楼头听晓钟即此。现寺毁佛存。
1984年7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以此佛为基础建临淄石刻艺术陈列馆。
东寺石佛东寺又名康山寺,位于临淄区齐陵镇朱家终村,相传唐初所建,早废。碑志无存,唯余石佛造像1尊,高4.15米,宽1.9米,厚0.9米,赤足面南立于雕有212个佛像的长方形石座上。头饰螺髻,身披通肩袈裟,内著僧祗支,胸前打结,手施无畏与愿印,左手指有残缺。面庞丰满,比例谐调,首、身原系两石拼接而成,因年久石榫脱出,致使佛首向前倾斜。经专家认证,此佛为北魏时期造像,头为后人所换,与佛身风格截然不同。1984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春将其移入临淄石刻艺术陈列馆。兴福寺明代石佛坐落在临淄区园林所院内,系明代造像。
据《临淄县志》民国9年载:兴福寺在相家庄西门外,殿宇圮毁,有造像三,刻洪武二年制,即此。今石佛依如旧观,三佛东西并列,间隔半米,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饰螺髻,披袈裟,袒右臂,内著僧祗支。中间石佛两手心朝上迭放于腹前;左侧石佛两手相抱于胸前;右侧石佛左手心向上自然放于腹前,右手心向下放于右膝之上。三佛皆赤足,等高1.77米,面部稍残,须弥座高0.5米,并见倾斜。

197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寺墟残石记有大明弘治十年,青州府临淄县制,石匠吴明、刘增题款,据此推知,该寺可能于1497年(明弘治十年)时曾有修葺。寺址尚存八棱石柱4根,等高4.43米,是昔日殿宇的立柱,唯西北角一根原用两节拼成。1980年,区园林所修院墙时,两根石柱被毁,并有一佛首、腿被砸下,后以水泥粘合。
1984年7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春,将石佛、石柱等移于临淄石刻艺术陈列馆。?施福寺北魏石佛位于临淄区朱台乡大夫店村。
据《临淄县志》民国9年载,施福寺始建于524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后圮废。1471年(明成化七年)在其原址新建重兴寺,并将原施福寺石刻造像和碑碣移入。今重兴寺也已夷平,尚存石刻造像2尊,碑石2方。
石佛像,其一高1.9米,宽0.64米,头、手及座残;其二高1.73米,宽0.6米,头、手残,座下题铭,记造像信徒。
碑志,其一高0.94米,宽0.42米,厚0.38米,刊大魏正光五年岁次甲辰八月已卯○○日丑青州高阳郡新城县,寺主道充率化?岂道侣法义兄弟姊妹一百人敬造弥勒尊像一躯;其二高2.3米,宽0.9米,厚0.22米,上为杀角,为重兴寺碑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