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死后,蒋介石要搞公祭仪式,但很多人却“忘”了他埋在哪儿

核心提示1948年11月22日,午夜,碾庄圩附近的一处山林。黄百韬腿部中弹,正坐在一块大石上喘着粗气,身边只剩下他的副手杨廷宴一人。 “胜则举杯欢庆,败则拼死相救”,黄百韬说完这句话,仰天长叹一声,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谁知子

1948年11月22日,午夜,碾庄圩附近的一处山林。黄百韬腿部中弹,正坐在一块大石上喘着粗气,身边只剩下他的副手杨廷宴一人。

“胜则举杯欢庆,败则拼死相救”,黄百韬说完这句话,仰天长叹一声,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谁知子弹偏了几分,这一枪并没有让黄百韬当场丧命,然而剧痛已经让他瘫倒在地,浑身抽搐不止。在一旁的杨廷宴不忍看他如此痛苦,掏出手枪抵住黄的胸口开了一枪。黄百韬闷哼一声,终于彻底解脱。

电视剧《大决战》中的黄百韬,是一个非常正派的军人形象,他有能力、有威望、有胆识、会打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决定以死报国,决不投降。对我们来说,黄为了蒋介石反动政府而死毫无价值,死得轻于鸿毛,可是我们不能否认黄百韬是一个称职的将领、真正的军人。

黄百韬,字焕然,非蒋介石黄埔系的军官,却担任了国民党军精锐第七兵团司令,可见蒋介石对其军事能力的认可。他曾被授予光华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这是国民政府对保家卫国、抵御外辱有功军官的最高褒奖。

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黄百韬多次带领整编25师与粟裕交手,各有胜负,是解放军一个非常头痛的对手。假如不是国民党内部混乱不堪,将领不和,黄百韬未必会命丧碾庄圩,落得个如此凄惨下场。虽然黄死后被追赠陆军二级上将,可是如果他泉下有知,了解了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一定也会替自己不值吧。

黄百韬死后,杨廷宴开始琢磨如何处理他的尸身。正巧这时一个华野战士搜索过来,看到这般景象,立即举起枪对准杨廷宴,大声说:“干什么的,死的是谁?”

杨廷宴急中生智,带着哭腔对解放军战士说:“我……我是军队的伙夫,这人是我哥哥,我们从军队逃出来的,跑到这里哥哥被流弹给打死了,我也不想活了。”说罢顿足捶胸放声痛哭。这名战士看杨廷宴哭得情真意切,不像装的,心生怜悯便转身离开了。

杨廷宴待四下无人,便用附近捡到的一件大衣把黄百韬的尸体裹好,接着用刺刀在一棵大树下挖了一个坑,把尸体草草下葬。之后,他仔细记住了埋葬地点的地形、山势和周围特征,匆匆离开。

天色拂晓,碾庄圩激战一夜,此时依然杀声一片。杨廷宴吓得慌不择路,不慎扭到了脚踝,更跑不动了,在井皿村北边被解放军俘虏。由于战事紧张,解放军只留了一个班看守包括杨廷宴在内的200多名俘虏。

杨看有机可乘,就一瘸一拐地走到班长面前,可怜兮兮地说:“长官,我是被国民党军强迫抓来当兵的,一共才当了8个月的兵。我上有80老母,下有2岁的孩子,而且我腿还有残疾,走不动路的。您就可怜可怜我,放我回家吧。”

解放军的班长也是新兵刚升上来的,没啥经验,便问杨廷宴:“你在军队里做什么的?”杨赶忙说:“我就是个做饭的,你看我这腿,也打不了仗啊。”班长一检查,发现杨的腿上的确有伤,又寻思只是个伙夫,心里一软,训斥了他几句就放他自行离开了。

杨廷宴辗转回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了黄百韬的死讯,然后直奔上海徐家汇,向黄百韬的家属报丧。正巧华北剿总副司令李文也在黄百韬家,得知黄百韬的死讯后,一群人哭作一团。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对杨廷宴说:“老黄战死沙场,为党尽忠,得把他的尸体运回来安葬才行。”

杨廷宴拿出一张烟盒纸,对柳碧云说:“掩埋黄司令的地方我已经画成地图,就在这张纸上,按图就能找到。嫂子节哀,如果不是总裁让我去温州执行任务,我就带着你们去了。”

杨廷宴没走多久,黄百韬的老同学张进叶来了。他得知黄百韬在碾庄身亡的消息后,马不停蹄赶到上海的黄家吊丧。张一进门,柳碧云就扑倒在地,涕泪交加地说:“大哥,你来得正好,你是徐州人,百韬的尸身还在碾庄,你得想办法把他接回来啊。”

黄百韬的二儿子也跪在地上,动情地说:“大爷,您给我带路,我得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来。”张进叶连忙把母子二人扶起,静思片刻后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这次偷运百韬的尸体,得想个万全之策才行。碾庄一带现在已经被共军占领,我们要去的话不能带证件,不能带武器,也不能去太多的人。”

张进叶、李文、柳碧云面面相觑,虽然还有顾虑,却都从对方脸上看出了一份坚定,于是几人开始制定具体的“偷尸”计划。

张进叶、李文仅自然不会让柳碧云冒险,他们只带了两名士兵,从上海坐火车来到蚌埠。然后两人换上礼帽大褂,还用被单子包了两大包香烟用于应付检查。两名士兵把他们送到武河县便离开了,因为再往前走就是解放区了。

张、李二人在附近置办好棺材,按照杨廷宴的地图来到埋尸地点,很快就挖到了被大衣包裹的尸体。在大衣兜里,他们翻出了一个铜牌,上写“来宾证十七号”,这是蒋介石发给黄百韬的出入证,绝对没错。他们将黄的尸体放进棺材,装上土车推走。

张、李二人历经磨难,躲过重重盘查,总算是把黄百韬的尸身运上火车,送到南京中国殡仪馆。

1948年12月8日,蒋介石在黄百韬追悼会上带领大家默哀,之后发表讲话:高度肯定黄百韬过往的功绩,赞扬他为党国牺牲的英勇精神,号召所有高级将领学习黄百韬的精神。

12月16日,蒋介石决定为黄百韬举行“国葬”,并为黄百韬题字“大仁大义”。国防部长何应钦题字“焕然将军殉国纪念:浩气长存”。

1949年1月18日开始,《中央日报》连续多日头版刊登首都各界追悼黄百韬大会公告:定于1月19、20、21日三日为黄百韬举行公祭。

1949年1月25日,《中央日报》刊登:黄百韬忠骸定于明日安葬。

次日,黄百韬的灵柩在在南京岔路口附近的曹古山国葬区下葬。蒋介石本来是要主持国葬仪式的,但是当时蒋已经下野去了奉化,应该是没有出席黄百韬的葬礼。

后来因为修建312国道的关系,曹古山被铲平,黄百韬的这个墓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虽然后来在台湾蒋介石又给黄百韬修了一座坟墓,但是考虑到当时国民党走得匆忙,真的有时间特意去把黄的尸体挖出来带走吗?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黄百韬之妻柳碧云看到蒋介石下野,无心给黄主持国葬之后,彻底寒了心,便决定给黄百韬另寻下葬之处。她和杨廷宴、李文等人决定到城外勘查一番,另选一处风水宝地安葬黄的尸身。

第一天他们来到中华门外,没挑中。

第二天他们又来到中山门外,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第三天他们驱车向栖霞山方向行驶,来到太平门附近。当行驶到蒋王庙的时候,柳碧云看到了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墓地,便要司机停车。三人下车后登上一段台阶,站在李文忠墓一侧的小山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

这里宁静安详、松柏长青,柳碧云觉得这里最适合丈夫“长眠”。李文望着东面巍巍紫金山,南边碧波清澈的玄武湖,也不由得脱口而出:“太美了!”杨廷宴说:“风景此处独好,将焕然的墓选在李文忠的墓边,既能混淆视听,更加安全,也方便黄家的后代过来祭祀。”

三人再无异议,当即决定将黄百韬的墓选在这里,并在墓碑上刻“黄焕然之墓”。为了避人耳目,柳碧云特意选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下葬。这里本来就偏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黄百韬墓悄然出现,除了极少数知情者外,几乎无人知晓。

从古至今,死后有多个“疑冢”的基本都是生前杀戮太重的帝王,死后怕人掘墓报复,比如曹操72疑冢、成吉思汗也有5个疑冢。估计黄百韬生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个普通的国民党将军,死后也能享受3个“疑冢”的待遇,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死后究竟埋在了哪里。

如今黄百韬的尸骨是葬在曹古山,之后下落不明;还是跟着蒋介石迁墓到了台湾五指山;亦或是葬在太平门外的李文忠墓旁?由于年代久远,知情人也都不在,恐怕很难说得清了。

2004年,黄百韬的儿子带着一大家子人从美国回到南京,专门去了李文忠墓祭拜他的父亲,还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也许我们可以由此推断黄百韬的“真身”还是留在了大陆,毕竟亲儿子来祭拜,总要事先做一番功课吧。这么说来,台湾五指山黄百韬的墓,大概率只是个衣冠冢。

一代名将黄百韬,生前执掌着国民党军队徐州剿总序列中最大的兵团,却因为蒋介石的胡乱指挥,被围困在小小的碾庄圩。虽然蒋得知消息后派出多路大军前去营救,却因为国民党将领们的贪生怕死,加上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最终功败垂成。

值得敬佩的是,黄百韬在坐困孤城,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坚守了12天。但是黄百韬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大势面前,他最多只能算是负隅顽抗、垂死挣扎,没有任何胜算。不过黄百韬能够至死坚持“命令第一、荣誉至上”的军人准则,虽然阵营不同,我们依然要向这位值得尊敬的对手致以崇高的敬意。

黄百韬的悲剧在于他错看了形势,跟错了“主子”。蒋介石任人唯亲、气量狭窄、朝令夕改、言而无信,他的“昏庸无能”注定了国民党军队的衰败,黄百韬等人不过是他和反动政府的“殉葬品”罢了。

在黄百韬的追悼会上,蒋介石曾失声痛哭,高喊“黄埔精神不死”,以致后来也成为蒋的一个笑柄。因为黄百韬不是黄埔生,而蒋介石重用的黄埔系,只会争权夺利、贪污横行,结局不是被俘虏就是当逃兵,哪还有一点黄埔精神的影子。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不是蒋介石胡乱指挥,黄百韬可能早就安全撤回徐州了,不至于死得毫无价值;死后,蒋介石也没有提出主动寻回这位拥有“黄埔精神”将军的尸骨;后来,又是他薄情寡义,寒了人心,柳碧云义愤难平,只得给丈夫另寻他处安葬。

然而像黄百韬这样的“顽固分子”,我们就要彻底地否定他们,鄙视他们吗?我们要辩证客观地看待他们:他们只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各为其主罢了。

而且,黄百韬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有功的,在浙赣战争中,黄百韬任三大战区参谋长,他作战英勇,毫无畏惧,亲临一线指挥。同时黄百韬不忘整顿军纪,令行禁止,让松散的国军面对日寇时,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多次粉碎了日军的进攻计划。

黄百韬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对手,是真正的军人!我们同情他的遭遇,缅怀他抗日战争时期的功绩。同时,我们也要牢记他的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黄百韬的三座疑冢,曹古山的已经不在了,而台湾省的我们也难以前去祭拜,唯有李文忠墓依然讲述着这位将军的过往。如今,在李文忠墓的后面插了一块牌子,牌子上简要介绍了黄百韬的身份和生卒年月,如果有机会去南京 旅游 ,不妨前去一睹这位将军的风采。

如果是五一出行的话,徐州周边哪里比较好玩

雁荡山·三折瀑属于温州江河瀑布的著名风景区。

东接灵峰,西接灵岩,包括净名寺、烈士陵园等,面积3平方公里。三折瀑经三处悬崖,倾泻成为上、中、下三个飞瀑,以中折瀑为最有人甚至称它为雁山第一胜景。危崖壁,半圆形大洞穴,飞瀑从洞顶倾泻而下,峭壁内凹,造成瀑布由顶端抛掷之壮势。沿潭有环形石路,游人可绕到瀑布后面观瀑,透过珠帘水,远山隐约可见;仰视洞顶,碧天白云,岩端玑珠纷落,当空回旋,日光折射,七彩缤纷,景色十分绚丽。据说包藏中折瀑的是冷却了的火山口,火与水相克又相生,造就天地间的一种奇观。

三折瀑是造物主玩弄的一个迷藏,它居然瞒过了徐霞客的眼睛,直到本世纪才向人展露真容。名山如名著,就这般能予人以不断发现的惊喜。在雁荡山众多瀑布中,三折瀑最为奇异,其中尤以中折瀑为极致有人甚至称它为雁山第一胜景。

据说包藏中折瀑的是冷却了的火山口,火与水如此相克又相生,了天竟造就地间的一种奇观。瀑分三折天上来,自属高远型风景,然而就在近旁,一条叫做初月谷的狭谷却显示了雁荡山幽深的一面,此谷把气象万千的雁荡山第一名嶂铁城嶂抱的怀里,藏藏抱抱反而把境界廓大了。藏是雁荡山的一种绝技。

三折瀑景区景点简介

三折瀑景区,东起鸣玉桥,西至响岩门,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有14峰、16岩、7石、8洞、6嶂、2坑、3谷、2天、1门、3瀑、2溪、2桥、1寺、1井、5亭、1陵,共计大小景点75处。景区位于二灵之间,是游人必经之地。内有奇峰巨嶂,深坑险谷,飞瀑怪洞,风景如画。三折之幽奇,铁城嶂之雄伟,烈士墓之辉煌,可谓此中三绝。

烈士墓

位于学士路一侧,背依伏牛峰,前临碧玉溪。墓门上有粟裕将军所书雁荡烈士墓金色大字。陵墓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庄严肃穆。是1953年中共乐清县委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墓左下侧有安息亭,亭柱上有叶圣陶手书一联:烈士精神不朽,雁荡灵秀所钟。亭上的题联上:雁荡奇峰拔地起,烈士精神映山红。

三折瀑

由同一水瀑,三越重岩云崖,飞流直泻,而成为上、中、下三个姿态各异的飞瀑。因瀑处高崖深谷,人迹罕至,徐霞客二过其门而未入。直到民国期间才渐为人们所瞩目。

下折瀑

从烈士墓左侧拾级而上200米即到。潭上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镌刻的下折瀑三个大字。瀑朝南,高约50米,仰望天空,呈葫芦状,人称葫芦天。左侧有一个朝西的洞穴,叫做龙游洞,洞深7、8米,相传古时有游龙过此。

中折瀑

从下折瀑折回原来的叉路口,上行到一处有二个石钉的山涧,步石钉过涧,约15钟就可到达。瀑高120余米,瀑位朝东。飞瀑从半圆形洞顶凌空而下;纷纷扬扬地似万斛银珠洒人潭中,潭面发出的那一阵阵叮叮咚咚的天籁之声,恰似一曲悦耳动听的美妙的乐章。在墨黑色的里壁上,散散落落地点缀着丛丛绿草,似黑缎上的俏丽的图案,映衬着飞泻的珠帘水,煞是好看。沿潭筑有环形石路。绕到瀑后,透过珠帘水,远山隐约可见,别有一番风味。碰到山风回荡之时,万千水珠在半空中上下左右回旋飞舞,逗人喜爱。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在晴日上午9时许,阳光透过岩隙映照飞瀑,形成七彩飞虹,绚丽多姿,令人叫绝。郭沫若对此瀑十分欣赏,曾在诗中写道:我爱中折瀑、珠帘掩翠楼。有人甚至誉此瀑为雁荡山第一胜景。

上折瀑

从中折瀑沿岭稍上一段路,在左侧山背建有逸兴亭一座,三角形,石结构,新颖别致。再沿途而上,山谷间林木葱茏,飞鸟成群,啁啾成韵,别有天地。不久就到上折瀑,瀑位朝东南,瀑高100余米。瀑从剖瓮形洞顶撒入潭中,沙沙作响,卷起朵朵水花,颇为绮丽可人。出上折瀑口。右手面山脊上的望海亭就在眼前。亭子石结构,长方形,简朴古雅。登上此亭,俯瞰缥缈的大海和连绵起伏的群山,不禁心旷神怡。

铁城嶂

从灵鹫峰下的路上稍进,即可见净名坑内左侧一嶂势若长城,色若铁黑,故名铁城。因右面一嶂中部横向石理如缕缕游丝,因此称为游丝嶂。雁荡山15嶂,以铁城嶂最为雄伟。与之鼎峙争奇者,惟有连云、屏霞二峰。其内泉石幽胜,昔人谓不亚于二灵。铁城、游丝两嶂相峙间,天空仅留一线,谓之一线天;仰望,天空状如娥眉初月,又名初月天。此谷口就叫初月谷。铁城嶂(指左嶂)下部有水帘洞(亦称水帘谷),洞宽约40米,高约10米,朝南。洞口有一大潭,椭圆形,长约20米,宽约15米,半在洞内,半在洞外。洞檐泉水。散垂如帘。庐山匡王谷也有水帘,循崖而下,但不如此水帘飞坠飘散之可观。洞内右侧有甘乳泉,即使大旱天气,泉源不绝,水声泻瀑。甘乳泉前那一堆横卧的怪石,传说是被孙悟空打翻在地的白骨精的化身,而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继续护送唐僧上西天取经。他们路过能仁寺东面的火焰山,遥望西天,正设法扑灭熊熊燃烧的大火。

梅花桩

在水帘洞右侧,有一块高约3米的紫黑色片石兀然斜立,亦曲亦奇,石间有小不等的洞孔,体态酷似千年老梅之桩,玲珑俊透,生趣盎然。桩后岩上嵌大有张叔梅的诗碑,诗云:老梅耐冷心如石,此石何年幻作梅?似恐暗香妨大隐,无言独到海山来。诗意含蓄,耐人寻味,把梅花桩写活了。

老猴披衣

在伏牛峰南麓,一岩形如老猴披着蓑衣,孤立在山脚,昂首仰视。站在净名寺前的吉星桥上,朝东看去最为形象。

徐州古称彭城,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来就是钟灵毓秀、藏龙卧虎之地。中华易经和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人杰鬼雄项羽,一代文豪苏东坡,都在徐州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徐州好玩的景点推荐

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位于中国江苏徐州市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充分体现了汉代粗犷豪放的美学风格。该墓于1981年被当地群众开山采石首次发现。

龟山汉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王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有南北两墓道。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通道。墓室共有十五间,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全靠手工开凿。此墓工程浩大,雕凿精细,气势雄伟,实为罕见。

门票:80元

交通:可乘坐13、21、37路车到龟山汉墓下即可。或在市内乘一日游专线公交车可抵。

汉文化景区

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

“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两汉400年间,徐州共有 13位楚王、5位彭城王。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楚王陵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其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令人叹为观止。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博物馆,发掘两条步兵俑坑和警卫俑坑,两条步兵俑坑东端皆遭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陶俑2393件,其中一号坑1016件,二号坑1377件。

门票:90元

交通:乘坐5、49、58、60、605、606、608路公交车在楚王陵站下车即可。

云龙湖

云龙湖原名“簸箕洼”,又名“石狗湖”,位于徐州城区西南部。云龙湖真山真水,山清水秀,湖光山色,山水争辉。古往今来,其三面青山一面城的天工自然美景,吸引了众多游人。北宋文学家苏轼知徐州时,情钟此湖,曾发奇想:“若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北湖俨若杭州。”苏轼空有此愿,遗恨千年,但如今这已变成现实。

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西湖娇滴,云龙湖秀丽;西湖温和,云龙湖庄重;西湖浓妆,云龙湖淡抹;西湖幽深,云龙湖坦荡。

门票:免费

交通:市内乘游2路、22路车云龙湖站下。在景点内您可以乘坐小型旅游车,一般为二十元左右。

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简介

徐州博物馆,座落在城南风景秀丽的云龙山北麓。原址为清高宗乾隆皇帝1757年南巡时的行宫旧址。博物馆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

博物馆由陈列楼、乾隆行宫、土山汉墓三大展区组成。陈列楼内还有展厅、学术报告厅、内外宾接待室、旅游纪念品中心等;乾隆行宫及碑园陈列汉至唐代墓志、石幢和唐宋时期书法名家的法贴刻石近百方,是一处典雅秀美的文物园林;土山汉墓曾出土银缕玉衣、鎏金兽形砚等珍贵文物,为东汉时期分封在徐州的某代彭城王夫妇的陵墓,也是徐州市区发现的唯一东汉诸侯王墓;旅游纪念品中心经营高档礼品、碑贴字画、史志邮品、艺术书籍、民俗工艺等,并开展文物鉴定、文物修复等业务。

门票:免费

交通:乘游2路、11路车到云龙山站下。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是全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景区。园林有烈士纪念塔、战役纪念馆、总前委群雕、徐州国防园和碑林五大主体建筑,及青年湖、粟裕将军墓、胡耀邦同志植树处等景点。

新建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新馆外部造型朴实、现代、简洁,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凭借其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丰富的藏品、宏大的规模,必将成为徐州红色旅游的又一亮点。

门票:免费

交通:公交11、19、65、20、游1、游2路可达。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