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小吃
双皮奶双皮奶,广东汉族特色小吃。顾名思义,奶配双皮也。...

据史料记载,顺德大良的跳沙最早出现于1882年(清光绪年间)...
平洲府肉饼平洲府肉饼是广东省著名的特色食品。...
梁山鸡卷大良山鸡卷,也叫大良肉卷,是广东省汉族传统名点。...
桂城小吃桂城小吃是南海的特色美食,与广州小吃不同,精致。...
佛山金榜牛奶佛山金榜奶糕产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
炒桂花炒桂花是广东佛山的著名小吃。这道菜在原料上。
炒牛奶炒牛奶,这道菜已有7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港澳台和华南地区。
凤城酿瓜是广东顺德一道著名的汉菜,属于粤菜。
开心鱼腐鱼腐是广东顺德汉族传统名吃之一,属于粤菜。
及第粥的名字由来
1.虎皮肉
菜名 虎皮肉又名董肉,跑油肉。董小宛所创。皮呈皱纹状,肥而不腻。
所属菜系 浙江菜
特点 油亮光滑,纹似虎皮,软烂醇香。
2.如皋董糖

一寸见方,色白微黄,层次分明,剖面可见旋状纹理,中心呈丹凤眼状,食之酥软甜香,回味无穷。
3.琅琊酥糖
滁州名产,原名“面糖”、“董糖”,起源于明朝末年。它是用纯白芝麻、白糖粉、富强粉、麦芽糖等为原料。生产出的糖块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清晰,呈螺旋体,色泽为乳白色;入口酥软,细腻无杂质,香味 浓郁,甜而不腻,文人墨客赞之日:“香召云外客,味引洞中仙”,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因琅琊山而名,系滁州传统名优糕点。其“味甜而不腻,糯而不粘、酥而不碎”,老少咸宜,深受群众喜爱。 酥糖亦称“面糖”、“秦尤酥糖”、“董糖”。
4.南京板鸭
明末出现的名肴“南京板鸭”一样畅销大江南北,清时曾作为向宫廷的贡品。明朝时南京就流传“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的民谣,可见南京板鸭早就声誉蜚然了。
5.盐水鸭
在南京,有记载的食鸭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据文字记载,盐水鸭在明朝初年开始出名,到清朝时已流行南京城,逐渐成为南京一道名菜。
6.状元糖
既是现在的牛轧糖,牛轧糖的创始人据说是我国明朝的状元商辂,有一天夜里商辂梦见自己跪在文昌殿前,看见供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一盘花生和一些糖。突然间文昌帝君手朝供桌一挥,花生竟自动去壳飞入糖中,瞬时化成数头牛朝他飞奔而来。商辂醒后请人帮他解读梦中景象,解梦人说笔墨纸砚和花生为妙笔生花的比喻,化成数头牛朝他奔来则是智慧的象征。商辂听后惊喜异常,忙吩咐家人取来麦芽糖和花生混合熬制,最后做成牛的模样,因此取名为牛轧糖(轧字本身含有花生的意思)。商辂创制牛轧糖后,同一年去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竟连中三元,是明朝八十九名状元中唯一三元及第的学子。他为了感念文昌帝君的保佑,制作了大量的牛轧糖赴文昌殿祭拜答谢。后将牛轧糖分给大家品尝,因为口感香醇而广为流传。自此牛轧糖大受学子欢迎,成了求取功名的吉祥食物,因此又称状元糖或功名糖。逐渐人们发觉把糖制作成牛的形状过于繁琐,就把糖直接切成长块状,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牛轧糖在我国的台湾和澳门也有生产,除了原味以外,还有改良版的抹茶、芝麻和咖啡等多种口味,已是极具当地特色的名产,更是观光客最喜欢的伴手礼之一。
7.鱼翅
从明朝开始,人们才发现鲨鱼鳍内含有胶状翅丝,而且口味甚美。明朝把鱼翅推向饮食市场之后,立刻引起强烈共鸣,认识其美食价值者逐渐增多。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记述说:“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可见食用鱼翅之风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连宫廷膳食中也添加了这种珍品原料,如刘若愚《明宫史》火集就记载:“先帝最喜用……鲨鱼筋”。鲨鱼筋,指鲨鱼翅筋。
8.状元及第粥
及第粥是用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等生滚的荤粥,外加紧新鲜的姜葱煮成的。因为味道鲜美,故广东珠三角一带及港澳人都很喜欢吃。这种粥为什么叫“状元及第粥”呢?原来这里面有段明代广东状元伦文叙有关的故事呢。伦文叙孩童时已表现出颇高的才气,但由于家贫,故是不得不以种菜卖菜维持生计,因而常顾不了午饭。一家粥店的老板怜其年幼,惜其才,于是就天天买伦文叙一担菜,并要他送到粥铺。在伦文叙把菜送到粥铺时,老板就会把用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等免费请他吃,权作午餐。几年过去了,伦文叙天天在粥铺吃粥,因此对老板十分感激。后来,伦文叙的才气在一次的偶然机会中惊动了当时的广东巡抚,并得到了巡抚的资助,得以安心读书。十年寒窗,在一番苦读下,伦文伦终于不负众望,力压才子柳先开,得中状元。在衣锦还乡之时,伦文叙特别再次到了粥铺,感谢老板对自己幼时的帮助,并请老板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种粥。 由于此粥无名,故老板请伦文叙作命名,伦氏略加思索后,认为自己能高中状元都是由于这种粥的帮助,于是就为此粥取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顾客盈门,而“状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地区流传开了。

由来版本甚多。一说“及第”一名与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相传伦氏幼时家中甚贫,以卖菜为生。隔壁粥贩怜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以买菜为名,着伦文叙送一担菜至粥贩家,送完菜后,粥贩便以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的白粥招待之,权当午餐。后来伦氏高中,心念粥贩赠粥之恩,重回故地食了一碗当年老板给他熬的那种粥。由于此粥无名,伦氏为其题名“及第”,并书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传遍广州。
第二种说法则与晚清时一肉贩有关。相传此肉贩目不识丁,为记账方便,向家附近的塾师学了“猪肉”“猪肝” “猪粉肠”几个字。后来开科,有人撺掇肉贩去应试,说功名全靠祖上积德。肉贩信以为真,跑去应试,在考卷上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个字便把卷子上缴。恰巧应届考官是那当年教他这几字的塾师。塾师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让他欢喜一场,便为肉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后肉贩高中,塾师却开始后悔,担心肉贩再来混帐,于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见有人只在考卷上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字,便把卷子作废。岂料下科考官见考卷之后,想起前科同僚之嘱,心想这之中莫不是有什么玄机,自己也乐得卖个人情,于是便又另作一篇,让肉贩再次中举。后来肉贩上京赴考进士,不意竟迟到吃了闭门羹。目瞪口呆之际,一王爷经过,遗下一个灯笼。肉贩捡起灯笼,又溜达到试场门口,门卫一看是王爷家的灯笼,心想这人非同小可,赶忙迎进。肉贩把灯笼架于桌边,又是如此这般在考卷上写了七个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灯笼的考官忙战战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贩又高中。后来有人问肉贩靠什么高中,肉贩答曰:“猪肉、猪肝、猪粉肠。”因此,后人便把用这三种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
第三种说法则说清朝时,广东林召棠中状元回乡(今广东湛江市吴川市吴阳镇)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腰子和猪肚子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召棠,刚巧林状元正在吃粥,连忙招呼老御史同吃。御史嗅到一股诱人的香味,便问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状元知道老御史常常盼望他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老御史闻之满心喜欢,也不客气,便与状元同食。粥白如凝脂,鲜香无比,味道很美。 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召棠便用猪肝、猪腰子、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御史吃过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给儿子吃。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元。老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讲及第粥的好处。因此,及第粥便广为流传开来。
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生活实际。在猪肉行当和饮食行业中,广东人把猪的肠脏称之为“下水”,但在菜谱上不宜直书此诨号。为了提高“下水”的地位,美食家便给它一个雅号,名曰“及第”。其后,粥粉店也把猪内脏烹调的粥品,由“猪杂粥”易名为“及第粥”,又称“三元及第粥”。广州西关是老广州的城市中心,自唐代以来就是外埠商人集居地,商品的集散地,商业贸易相当活跃,各地饮食风尚和烹饪方法促进了西关饮食业的发展。文献记载:“广州西关,肉林酒海,无寒暑,无昼夜。”在这里产生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其中“及第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