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寿县:“八公山豆腐”和“大救驾糕点”?

核心提示舌尖上的寿县:“八公山豆腐”和“大救驾糕点”?@上官皖儿“安徽省寿县寿州古城,从战国时代起,就称为寿春,是一座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如今更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从上古三代传承延习而下,从刘安的《屏风赋》到吕本中的《采桑子·恨

舌尖上的寿县:“八公山豆腐”和“大救驾糕点”?@上官皖儿

“安徽省寿县寿州古城,从战国时代起,就称为寿春,是一座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如今更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从上古三代传承延习而下,从刘安的《屏风赋》到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从《淮南王篇》的‘扬声悲歌音绝灭,我欲渡河河无梁’,到西曲歌《寿阳乐》‘长淮何烂漫,路悠悠’,诸如这些无不说明寿春古城的气韵生动,诗意盎然。”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以寿为名,源远流长;以寿命名,古城荣光。寿县承继着中国文化大发展,诗词曲赋百花齐放,书画杂技艺术推陈出新,这就是寿州的文化底韵焕发出的别样精彩。

在中国,大概没有人不喜欢吃豆腐的,要让人们说出豆腐的发源地,今天能答出来的人也会不在少数,被当今世界誉为“营养珍品”的豆腐,它的发祥地就在淮南寿县,而豆腐的发明人就是两千多年前的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都寿春(今寿县),为求长生不老之术,与苏非、李尚、左吴、伍被、陈由、毛周、雷被、晋昌等八公修道炼丹,结果仙丹未成,却无意中制出了豆腐,这样动听的故事是实是虚,暂且不表,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宋代诗人苏轼还曾专门写过这样一首诗“煮豆为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密酒”用来形容豆腐。

最早的豆腐并非叫“豆腐”,古代称之为膏菽。西晋时期郭璞对膏菽的描写:“言好味,皆滑如膏。”“膏”在《说文解字》解为:“肥,从肉”,段玉裁注曰:“肥当作脂”。而“菽”则古指豆类,在豆类中以黄豆为主。膏菽的意思就是洁白如脂的黄豆,黄豆本身不具备这些特性,反而豆腐却恰恰符合。不管历史也好,传说也罢。不用争论的是,八公山所产的豆腐的确细嫩香甜、洁白如脂,为豆腐中的上品。

在寿县的大街小巷,无论是上规模的星级宾馆,还是路边小饭店,没有不把豆腐作为自家菜肴招牌之一的;在普通居民的每日三餐,一定能看到这豆腐的身影。坐在沿街的饭馆里,品着爽滑细软、鲜嫩味美的豆腐,就着淮河岸特有的小菜和点心,自觉过着淮南国人快意的人生。“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吃在寿州,会让你乐不思蜀的。

寿州古城北,在八公山下就是中国豆腐村,八公山有专制豆腐的泉水,那里出产制作最好的豆腐。中国豆腐村中有一座古泉,是和珍珠泉、玛瑙泉齐名的大泉。现在,村民每天依旧取其泉水,研磨豆浆,制作千古传承的八公山豆腐。八公山豆腐的味美香甜,是和这里的山水有莫大的关系。淮河水灌溉的这片土壤,也孕育出优质的黄豆。这里的黄豆体型饱满,蛋白质含量高,是做豆腐的首选。假如黄豆铸成了好豆腐的血肉,那么,做豆腐的水则是它的灵魂。

寿县附近有几处千年古泉,其中八公山山脚下的珍珠泉最为出名,传说刘安炼丹之水就是取自此处。泉中有无数珍珠大小的水泡从地里冒出,而且水温在寒冷的冬天也保持在10℃左右,水质清澈,口感甘甜,虽然历史久远,但从未干涸,这铸就了八公山豆腐的神话。

在寿县,只要有需要,当地好的厨师就可以为你烧制一桌名副其实的色香味形俱全的豆腐宴。豆腐宴从凉菜到最后的甜点全部由豆腐担任主要食材。其中豆腐水饺尤为特别,三鲜肉馅由豆腐制作的饺子皮包裹着,上锅蒸熟,浇芡食用,这道菜也成为八公山的名菜。豆腐水饺有两大要点:刀工要准,豆腐要好。

曾经的八公山豆腐售卖属于早市性质,每天凌晨做好,挑到集市售卖,既新鲜,又没有现在豆腐的防腐剂。现在我们中国人经常吃的豆腐,是南豆腐和北豆腐。南豆腐就是像八公山豆腐一样,用石膏使豆浆凝固形成的豆腐,这样的豆腐也可称为石膏豆腐。南豆腐色泽洁白,切面细腻,质地嫩滑。而北豆腐也叫卤水豆腐。顾名思义,就是使用盐卤将豆浆凝固。北豆腐就不如南豆腐细嫩,切面略显粗糙,含水量少导致质地偏硬,因为不那么水灵,也称之为老豆腐。

当然,民以食为天,在吃的方面,寿州人引以为骄傲的不只有豆腐,这里的银鱼、淮王鱼也是纯天然而不可多得的佳品美味。在宾阳门外的东淝河,其中间段河床低洼、水面宽阔,这里就盛产银鱼,当然,往东去不远的瓦埠湖更是盛产银鱼的所在,更有当地人称作“瓦虾”的白虾。另外,还有寿州梨、水蜜桃,寿县的水蜜桃可是名副其实的“寿桃”,皮呈瑰丽红霞,肉细汁多,香甜可口。

游山玩水,旅游胜境,一般都会买些礼物。如果到寿县要带些什么特产回家,寿州人会隆重推荐“大救驾”。“大救驾”?糕点也。传说公元956年,赵匡胤率数十万大军攻打寿春,南唐将领刘仁赡率兵死守,双方对峙九个多月,最后赵匡胤得胜进城,由于劳累过度,赵匡胤不思饮食,城里的厨师用面粉、白糖、猪油、桂花等十几种原料,做成糕点献给赵匡胤。赵吃后食欲大增连声称好,此后他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还称这糕点救了他的驾,“大救驾”由此名传至今,成为寿州一大特色食品。

寿县是一个让考古学家着谜的千年古城,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铿锵岁月,也有“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别离”的婉约缠绵。几千年来,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座古城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洪水侵蚀之所。然而,这座古城有着非凡的耐受力,有着产生奇迹的神秘因素,它总能在浩劫中浴火重生,一如传说中的凤凰。

徘徊在这座历史悠久得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古城里,时不时的总能感受到一种气息,一种来自远古的历经沧桑的气息,是历史,是文化,是遗存,是动力,是鞭策,是号角?如今,无论叹息也好,不管吁嘘也罢,过去的早已过去,新时代的机遇就在眼前,惟有呵护与改善才是对于历史的责任和有力的鉴证,让古城焕发青春才是梦想中的期待。( 文/上官皖儿,又名上官皖,别署淮南九公,陛楼阁主人,著名新闻人、书画家、鉴赏收藏家、作家)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所以饮食特色兼顾南北,加之各个地方的人们对蒸、炸、煎、煮等制作工艺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所以造就了当地美食小吃花色齐全、百食百味的特点。

一、臭鳜鱼(chòu guì yú)

臭鳜鱼是安徽十大经典名菜之一,也是在所有的徽菜中人气最高的。去过安徽的游客们基本上都会对臭鳜鱼这道菜印象深刻,因为真的是出了名的奇臭无比,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臭鳜鱼肉却非常鲜嫩美味,细细地嚼起来多汁弹牙,醇香入味,是真正的是闻着臭吃着香,小伙们有机会一定要品尝一下。

二、毛豆腐

“毛豆腐”也被称为“霉豆腐”,它是徽州地区传统特色名菜之一,通俗来说就是长白色茸毛的豆腐。小伙们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长毛的豆腐还能吃吗?其实不然,经过天然发酵的毛豆腐,富含维生素b12和各种氨基酸,经过油煎成两面略焦或红烧,表皮金黄似虎皮,浇上香油和辣椒糊,味道鲜美可口,又独具风味,小伙们有机会可以尝尝。

三、符离集烧鸡

虽然每个地方都有各种鸡的制作方法,就如安徽的符离集烧鸡是宿州市埇桥区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因产于符离镇而得名。它与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锦州沟帮子熏鸡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鸡”哦!可见真的是很出名呢,鸡肉香气扑鼻,肉质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脱骨,鲜味醇厚,齿留余香。

四、寿县大救驾

“大救驾”是安徽寿县的一道传统特色名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驰名淮河南北,有很多外地食客慕名前来,非常受欢迎。其主要原料有猪板油、金橘饼、核桃仁、青梅、青红丝、冰糖、白糖、糖桂花等。其形扁圆,多层花酥叠起、如金丝盘绕,外壳金黄,鲜甜酥脆,齿留果香味,很多游客把它当做送礼佳品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品尝。

五、黄山烧饼

“黄山烧饼”又被称为“皇印烧饼”、“救驾烧饼”、“蟹壳黄烧饼”,是黄山市的一道特色传统小吃。其主要原料是以面粉、肥肉、梅干菜、芝麻、盐、菜油为食材,经多道工序烘烤而成,个头圆小、层多而薄、色泽金黄、酥脆爽口、油而不腻,梅菜鲜香不咸,令人回味无穷。

六、淮南牛肉汤

淮南牛肉汤是安徽淮南市的一道传统地方特色名小吃,以其鲜、咸、辣的独特风味传遍了整个安徽省,也是安徽菜沿淮片的代表之一。具有鲜醇、清爽、浓香的特色,并且有咸汤和甜汤之分,咸汤肉肥汤鲜,甜汤清爽,滋味醇厚,再搭配一个地道的淮南烧饼,营养美味又好吃。

七、芜湖虾籽面

芜湖虾籽面是一道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传统小吃,其做法非常简单,即将长江中青虾的籽加入调料熬成膏汤,然后再加入手工揉制的小刀面条煮制而成。虽然做法很简单,但是味道却非常鲜美,面条质地细韧,入口滑润,而且虾籽面营养丰富,独具滋味,来安徽一定不能错过的一道美食。

八、胡氏一品锅

胡氏一品锅是安徽绩溪的一道传统名菜,其与徽菜一品锅有点相似,其因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常以一品锅款待宾客而得名,类似层次式火锅,此菜用料非常丰富,一般有笋干、猪肉、豆腐、鸡肉、鸭肉、鸡蛋皮、鹌鹑蛋等,荤素菜的味道相互融合后,素菜吸收了荤菜的鲜美,荤菜胶原蛋白变得香而不腻,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值得品尝一番。

九、三河米饺

三河米饺是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的一种传统特色名小吃,。三河米饺是用籼米粉做成饺皮,用五花肉和各种调料做成馅,然后包成饺子,油炸而成,外表金黄,饺皮酥脆,肉馅鲜美,让人忍不住多吃几口!

十、阜阳(fù yáng)格拉条

小伙们肯定很好奇格拉条是什么东西?第一次听说吧,其实格拉条就是当地方言翻译出来的一种面条。格拉,阜阳方言意思是搅拌,因为刚出锅的格拉条就像炸酱面一样,酱没有拌匀,所以需要格拉格拉(搅拌搅拌)才好吃。格拉条(形似意大利面)颜色金黄、面形粗壮,上面放有黄豆芽、芹菜段、豆角、香菜、芝麻酱、辣椒油、花生等佐料调味,格拉条面比较有嚼劲,是安徽省阜阳地区特色传统小吃。阜阳人常常对外说,不斗一碗格拉条,等于你没有来过阜阳哦。

以上就是安徽有名的10道特色美食。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