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之七十一

核心提示传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

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不对而退。见大子,大子曰:“吾其废乎?”对曰:“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馀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狐突叹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故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其衷则佩之度。今命以时卒,閟其事也;衣之尨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服以远之,时以閟之,尨凉冬杀,金寒玦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梁馀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有常服矣。不获而尨,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大子将战,狐突谏曰:“不可。昔辛伯谂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适,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于难。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与其危身以速罪也。”

成风闻成季之繇,乃事之,而属僖公焉,故成季立之。

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译文

晋献公派遣太子申生进攻东山的皋落氏。里克进谏说:“太子,是奉事宗庙祭祀、社稷大祭和早晚照看国君饮食的人,所以叫做冢子。国君外出就守护国家,如果有别人守护就跟随国君。跟随在外叫做抚军,守护在内叫做监国,这是古代的制度。说到带兵一事,对各种策略作出决断,对军队发号施令,这是国君和正卿所应该策划的,不是太子的事情。率领大军在于控制命令,太子领兵,如果遇事都要请示就失去威严,擅自发令而不请示就是不孝,所以国君的大儿子不能带领军队。国君失去了任命职官的准则,太子统率军队也没有威严,何必如此呢?而且下臣听说皋落氏准备出兵迎战,君王还是不要太子去为好。”晋献公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道立谁为嗣君呢!”里克不回答,退了下去。里克进见太子。

太子说:“我恐怕要被废了吧!”里克回答说:“命令您在曲沃治理百姓,教导您熟悉军事,害怕的是不能完成任务,为什么会废立呢?而且做儿子的应该害怕不孝,不应该害怕不能立为嗣君。修养自己而不要去责备别人,就可以免于祸难。”

太子申生带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左右两色的衣服,佩带有缺口的青铜环形佩器。狐突驾御战车,先友作为车右。梁馀子养为罕夷驾御战车,先丹木作为车右。羊舌大夫作为军尉。先友说:“穿着国君衣服的一半,掌握着军事的机要,成败全在这一回了,您要自己勉励啊!分出一半衣服没有恶意,兵权在手可以远离灾祸,与国君亲近又远离灾祸,又担心什么!”狐突叹息说:“时令,是事情的象征,衣服,是身分的标识,佩饰,是心志的旗帜。所以如果看重这件事,就应该在春、夏季发布命令;赐予衣服,就不要用杂色;使人衷心为自己所用,就要让他佩带合于礼度的装饰品。如今在年终发布命令,那是要让事情不能顺利进行;赐给他穿杂色衣服,那是要使他疏远;让他佩带缺口青铜环佩器,那是表示出丢弃太子的内心。现在是用衣服疏远他,用时令使他不能顺利进行;杂色,意味凉薄;冬天,意味肃杀;金,意味寒冷;玦,意味决绝,这怎么可以依靠呢?虽然要勉力而为,狄人难道可以消灭得一人不剩吗?”梁馀子养说:“领兵的人,在太庙里接受命令,在祭祀土神的地方接受祭肉,还应该有一定的服饰。现在得不到规定的服饰而得到杂色衣服,命令不怀好意可想而知。死了以后还要落个不孝的罪名,不如逃了吧!”罕夷说:“杂色的奇装异服不合规定,青铜环形佩器表示不再回来。这样,即使是回来还有什么用?国君已经有别的心思了。”先丹木说:“这样的衣服,狂人也不会去穿的。国君说:‘将敌人消灭光了再回来’,敌人难道可以消灭得一干二净吗?即使把敌人消灭干净了,还有内部谗言,不如离开这里。”狐突要走,羊舌大夫说:“不行。违背命令是不孝,抛弃责任是不忠。虽然已经感到了国君的心里冷酷,不孝不忠这样的邪恶是不可取的。您还是为此而死吧!”太子准备作战,狐突劝阻说:“不行。从前辛伯劝阻周桓公说:‘妾媵并同于王后,宠臣相等于正卿,庶子和嫡子同等,大城和国都相同,这就是祸乱的根本。’周桓公不听,所以遭到祸难。现在祸乱的根本已经形成,您还能肯定会立您为嗣君吗?您就考虑一下吧!与其危害自身而加快罪过的到来,何如尽孝道而安定百姓!”

成风听到成季出生时占卜的卦辞,就和他结交,并且把僖公嘱托给他,所以成季立僖公为国君。

僖公元年,齐桓公把邢国迁到夷仪。二年,把卫国封在楚丘。邢国迁居,好像回到原来的国土;卫国重建,却忘记了亡国之痛。

卫文公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粗帛帽子,努力生产,教导农耕,便利商贩,加惠各种手工业,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任用有能力的人。头一年,战车只有三十辆,到末年,就有了三百辆。

显然经过骊姬的枕边风吹拂,晋献公对太子申生的疑心越来越重。手下的贤臣大都看出了问题,太子申生其实心里也明白,对于手下劝谏他逃亡的建议,申生却不愿意接受,心里固然有自己的坚持,太子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在废立之事未定的情况下,弃国逃亡也不是好的选择。

我想起桓公十六年(前696年)卫国公子伋的话:“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第一继承人的身份,有时也是一种负担吧?不象重耳可以心安理得的跑到国外避乱。

庆父连杀两任国君,却是多行不义必自毙。鲁僖公母亲傍上季友的大腿,僖公捡了便宜成为鲁国的君主。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故因民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译文

二年春,宋国卿大夫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孔父而夺取其妻。宋殇公发怒,华父督惧怕,随后杀害宋殇公。君子认为华父督心里早就没有国君,然后才会产生这种邪恶,所以先记载杀害其国君。集会于稷地,为的是平定宋国混乱,由于赠送财物的缘故,很快稳定了华氏的地位。

?宋殇公即位后,十年间经历十一次战争,民众不堪此命运。当时孔父嘉为司马,华父督为大宰,因为民众不堪此命运,华父督就先宣传说:“这是司马造成的。”已杀害孔父嘉而后杀害宋殇公,便把庄公从郑国召回而立庄公为国君,以亲近郑国。并把郜国大鼎赠送给鲁桓公,齐国、陈国、郑国都赠送礼物,所以华父督就担任了宋国的相国。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郜国大鼎。戊申日,置于太庙。这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臧哀伯劝谏说:“统治人民的人,要显扬道德堵塞违法,以治理告诫百官,仍然担心有所失误,所以显扬美善的规律以示范于子孙。因此纯洁的太庙铺以茅草屋顶,大的车辆铺以草席,大的羹汤不加调料,祭祀用的粮食不加工,以显扬俭朴。礼服、礼帽、祭服、大圭、腰带、下裳、绑腿、木鞋、横木、帽带、帽垂、玉带等,要显扬其度数。五彩丝绳、丝网、刀鞘、刀鞘饰物、大带子、磨刀石、旗旒、旗缨等,要显扬其数。画火、画龙、绣黼、绣黻,要显扬其文明。五色和同于形象,要显扬其选择。锡铃、鸾铃、衡铃、旗铃等,要显扬其声音。画有日月星三辰的旌旗,要显扬其明亮。那规律,俭朴而有度,升降而有数。文明教化以治理,用声音明亮来发扬,以治理显示百官,百官于是而有戒惧而不敢改变治理之律。如今废弃规律树立违法之事,而把别国贿赂来的礼器置于太庙,以明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败亡,是从官员的邪恶开始的。官府失去规律,就是宠爱与贿赂彰显。郜国的大鼎在太庙,有什么比这更彰显贿赂呢?武王攻克殷商,把九鼎迁到雒邑,有最佳行为方式的读书人或有非议,何况是将显扬违法乱纪的礼器置于太庙,这又该怎么办?”鲁桓公不听。周国的内史听说后,说:“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可能长享福禄吧。君主违礼,不忘劝谏以规律。”

华父督的弑君是单纯因为红颜祸水,还是早有预谋,我是存疑的,反正华氏拥立宋庄公后,小日子过得不错。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一边散播流言,把宋殇公十年十一战归罪于司马孔父嘉,当然宋殇公也有连带责任;一边又打开国库,大肆贿赂邻国,以防邻国出兵干涉。然后,拥立有继承权的公子冯为君。手段显得十分老辣周到,完全不象临时起意的样子。

大家还记得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让位给侄子与夷,让儿子公子冯避居郑国的事吧!宋殇公显然对堂弟公子冯十分戒备,所以才响应卫国州吁的号召,一起围殴郑国,牵扯进了东门之役,这些年郑国国力日盛,宋郑之间的战争,宋国吃亏多,占便宜少,民怨沸腾,才给了华父督机会,归根结底还是宋殇公自己的原因。

臧哀伯谏纳郜鼎这一段也很精彩。是啊!把别国贿赂来的礼器,供奉在太庙里,等于明着昭告天下,国君喜欢贿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各级官员纷纷效仿,这样的结局可想而知。鲁桓公不能纳谏,鲁隐公也不善纳谏,这种传统之下,无怪乎鲁国日渐衰败。

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臧僖伯谏观鱼失败,现在当儿子的臧哀伯谏纳郜鼎也失败,看来臧家还是没有掌握说服国君的技巧。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