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陵园推出墓地按揭贷,你怎么看待这这种贷款?

核心提示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压榨,人活着要为车贷,房贷发愁,死后还要为墓地发愁,这些人还真是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活着没有好好享受生活,死后墓地还要花高价买。这个社会真的太无情了。一,事情起始3月16日,云南昆明。有媒体报道称,昆明一陵园与当地银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压榨,人活着要为车贷,房贷发愁,死后还要为墓地发愁,这些人还真是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活着没有好好享受生活,死后墓地还要花高价买。这个社会真的太无情了。

一,事情起始

3月16日,云南昆明。有媒体报道称,昆明一陵园与当地银行联合推出?墓地按揭贷?,最高能贷款20万元。该陵园市场部负责人称,此行业特殊,不需要抵押。这一销售行为一推出,引起了许多网民的不满,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什么底线了,连死人的钱都赚真的没有人性。

二,这就是一种变相压榨,反映的是这些人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

消费贷,汽车贷,房贷,彩礼贷,墓地贷,现在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基本上都能带了,好像这个社会又回到了解决温饱的时代,人活着本来就已经那么累了,活着要为房子车子奔波死了还要为葬身之所发愁,我只想说这些资本家能不能有点底线啊?彩礼贷、医美贷、墓地贷款?为什么不是调控这些价格,反而滋生和纵容这种没有底线的贷款?是使劲把人榨干吗?

三,生离死别乃人生常事,不要给后代留下压力

真正的分离根本就不是生离死别,而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再记得你曾经的存在。?只要你心中记得你的家人,记得你和亲人度过的时光,那么你所爱的人就会一直陪伴着你,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存在。亲情是永恒存在的,在爱的记忆消失之前,牢牢记住那些你爱的人。如果我死后我就让我的后代把我埋在老家的山上,不需要买什么墓地,给后代留下压力,让后代好好生活这就是我最大的期盼,有人记得我就行。

节地生态葬是一种节约环保的葬礼,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节约土地资源,缓解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

之所以命名为“节地生态葬”,除了绿色环保之外,还有节地的特征,因此,节地生态葬对于墓碑是有明确要求的,墓碑太大则不符合节地的理念了。基于此,一大批符合国家要求的小型艺术墓碑应运而生,墓碑小而美,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助力节地生态葬。

选择生态葬的人少原因是什么?

生态葬,指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塔葬、壁葬等“低碳”环保不占用土地的生态殡葬方式。

据悉从1992年开始其实昆明各大墓区就已经开辟了生态葬区,推出了许多的生态处理骨灰的方法,但是选择的人比较少,一些市民认为壁葬没有实现中国传统的“入土为安”形式,而树葬和花葬则将骨灰直接埋入土中,几年之后就和泥土融在一起,没法祭祀,从而导致了生态葬法少人问津。

传统葬法仍占主导

人们很重视入土为安,现在接受生态葬的人相对较少,普通家庭仍偏向传统墓葬,部分人仍存有“厚葬”观念,认为通过传统墓碑祭祀,才能寄托哀思,体现孝道。这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精神寄托。

直至今日,殡葬行业暗箱操作,殡仪师鱼龙混杂,有的甚至宣扬封建迷信的现象还未消除,这仍在助推百姓盲目消费,进而使得传统殡葬大操大办的风气迟迟难以消除。

但实际上,许多民众表示,其实对生态葬并不排斥,只是很多园区管理不善,许多松柏和草坪没有及时的维护,本来美观的生态葬区变得十分荒凉。许多本来想选择的人,都放弃了选择生态葬。希望在未来陵园方面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后,还是会考虑选择的。

现在一线城市都在大力的宣传节地生态葬,国家九部委的明文规定和倡导,那么这个在未来是一个趋势的情况下,选择肯定会选的,但是可能现在还在观望。

所以移风易俗不是一个简单过程,也不可能在短期就能实现几千年的丧葬习俗要想改变很难,除了需要大力宣传生态安葬的益处,更要在墓地建设和个性化服务上做足工夫。

行业改革与移风易俗并重

针对一些地方在豪华殡葬上的攀比倾向,相关部门可出台更多刚性规范约束。比如可规定新建公墓不允许建设永久性建筑,不允许建造钢筋、混凝土的人造景观,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节地、生态葬区等。此外,国家在审批新公墓时,指标更多向环保型、绿色型墓园倾斜,尽量减少新建白色公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同时,管好殡仪师这一关键群体也很重要。辽宁省殡葬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作为直接跟丧户接触的一线从业者,殡仪师对百姓观念的影响不容小视。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从完善落实法规和制定行业标准入手,建立从业人员档案库,提高准入门槛,督促殡仪师等殡葬服务人员加强自律。

此外,加强市场端创新和优质产品供给同样重要殡葬简办并不等于简陋,一方面,生态墓地可以建设成为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载体,以庄严肃穆而不失典雅温馨的环境,让逝者家属感受到生命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公墓要加大符合人们文化品位和精神需求产品的供给,节地生态葬法尤其要在庄严感和仪式感上有更高标准,体现对逝者的尊重。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