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股票怎么买,哪个平台好买一点?

核心提示特斯拉是美股,只能开了美股账户之后才能买,如果你没有美股账户,就买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基金,其中成分股里包含特斯拉的股票,在基金公司就可以买。 Q2:特斯拉概念股票有哪些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

特斯拉是美股,只能开了美股账户之后才能买,如果你没有美股账户,就买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基金,其中成分股里包含特斯拉的股票,在基金公司就可以买。

Q2:特斯拉概念股票有哪些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支股票背后都有一家上市公司。同时,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的。

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Q3:相关特斯拉概念股票有哪些

特斯拉概念股:万向钱潮(000559)、江苏国泰(002091)、佛塑科技(000973)、杉杉股份(600884) 、比亚迪(002594),国机汽车(600335)、赣锋锂业(002460)、富奥股份(000030) 、科陆电子(002121) 、天齐锂业(002466),力帆股份(601777),江特电机(002176)。充电桩概念股:上海普天(600680)、奥特迅、动力源(600405)等。

特斯拉概念股相关上市公司一览:

金瑞科技

松下公司获得美国特斯拉汽车最新锂离子电池供应合同,合同金额大约70亿美元。A股上市公司中,金瑞科技(600390)为松下锂电池提供前驱体,将直接受益。

新宙邦

间接为特斯拉供货,通过为三星SDI、松下锂离子电池提供电解液,间接为特斯拉供货。

长信科技

正在和特斯拉电动汽车进行接触,并有望为特斯拉供货中控触摸屏。

豪迈科技

特斯拉汽车轮胎为德国大陆牌,德国大陆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

国电南瑞

公司表示已与特斯拉有过接触,但双方并没有涉及超级充电站的问题,而是对充电桩等充电设备进行过探讨。

福田汽车

北汽集团近日与美国新能源(600617)公司Atieva签署股份认购协议,北汽集团将收购Atieva公司25.02%的股份。收购完成后,双方预计在第3年推出与奥迪A6L同等级的电动汽车。据悉,特斯拉正在和北汽股份谈合作事项,福田汽车(600166)是北汽集团旗下上市公司。

西泵股份

公司为博格华纳批量生产涡轮增压器壳体产品,博而格华纳是特斯拉汽车涡轮增压器的唯一供应商。公司投资者互动平台的表示,公司并未没有直接向 特斯拉供 货,也不清楚是否有产品通过客户供应给特斯拉。不过若特斯拉在中国建厂,西泵股份(002536)会考虑进入特斯拉的汽车零配件供应体系,并且有信心进入该体系。

星星科技(300256):公司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子公司深越光电电阻屏及电容屏产品通过日系、台湾及大陆知名车机导航厂家分别应用到丰田、本田等日系车、本土品牌汽车以及个别欧系车型上,目前也正在跟松下供货。

康得新

近日传出消息,鸿海集团旗下面板厂群创光电(原奇美电子),已与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Tesla)达成车用面板出货协议,鸿海甚至考虑为特斯拉到美国设置面板厂,以便就近供货。

均胜电子

受益于特斯拉,公司从一家无资产、无负债的空壳公司成功转型为一家以汽车零部件研制、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在未来几年,公司将重点发展核心汽车电子产品和机电集成系统,以满足新能源市场和技术的需求。公司将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开拓国内外市场,力争在汽车风窗洗涤系统、空气管理系统、发动机进气系统、视镜视觉系统、内外饰系统、发动机功能系统、电池电源管理系统、汽车驾驶安全系统和汽车娱乐舒适 系统等领域为全球汽车工业提供优质的汽车电子零部件产品。

江特电机

特 斯拉公司使用的电机是采用异步电动机技术的 三相感应电动机,江特电机是国内少数拥有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的电机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起重冶金电机、高压电机等特种电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江西省科技厅认定的“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处于全国中小型电机行业领先水平,先后通过了 ISO9001:2000质量管 理体系认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中国船级社船用产品型式认证、欧共体安全认证(CE认证)、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认证。

力帆股份

特斯拉在美国展示新的充电方式,即置换电池的“换电模式”。力帆股份携手电巴科技公司成功开发了电动轿车底盘换电系统,新技术采用更换电池的方式,可快速为电动轿车补充能源,整个过程仅需3分钟,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最早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民营企业之一,公司先后研制开发了许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江苏国泰

近期锂电板块受国内新补贴政策即将出台和特斯拉电动车销售较好等事件的刺激,涨势较好。公司股价的上涨幅度也比较大。短期公司估值水平已经趋于合理。

比亚迪

新能源汽车将获得长足发展由于公司在国内推出了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及在海外的拓展情况进展顺利,同时加上重磅新车的上市,预计今年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将获得飞速发展。

Q4:特斯拉概念股有哪些

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支持了25家汽车制造企业搭上“特斯拉效应,包括,从事“插电式乘用车项目”研究的公司比亚迪(002594)、一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城汽车(601633)和上汽集团(600104);从事“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公司江淮汽车(600418)、东风汽车(600006)、北京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000625)等。

特斯拉给整个锂电池产业链带来了信心。据了解,锂电池产业链包括电池、上游锂矿、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池回收等。招商证券(600999)认为,特斯拉产业链上尚无国内A股上市公司直接供货,但随着锂电池市场的整体扩大和传导,国内相关锂电池材料公司能够间接受益。

预计A股市场中与超级电容器相关的个股,如江海股份(002484)、风华高科(000636)、法拉电子(600563)、新宙邦(300037)及天富热电(600509)等有望获得资金的青睐;江苏国泰(002091)、杉杉股份(600884)等锂电池概念股也将间接受益;国内电动车概念股或将跟风爆炒,包括,从事“插电式乘用车项目”研究的公司比亚迪、一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从事“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公司江淮汽车、东风汽车、北京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等。

特斯拉概念股:欣旺达(300207)

特斯拉概念股:比亚迪(002594)

特斯拉概念股:一汽轿车(000800)

特斯拉概念股:新宙邦

特斯拉概念股:德赛电池(000049)

特斯拉概念股:动力源(600405)

特斯拉概念股:亿纬锂能(300014)

特斯拉概念股:佛塑科技(000973)

特斯拉概念股:拓邦股份(002139)

特斯拉概念股:曙光股份(600303)

特斯拉概念股:中信国安(000839)

特斯拉概念股:南都电源(300068)

特斯拉概念股:宇通客车(600066)

Q5:安利特斯拉汽车在哪些国家上市了

美国,日本

Q6:特斯拉汽车什么时候进入中国

据路透社报道,在宣布完中国建厂计划后,特斯拉发言人表示,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中国的新工厂开始生产汽车,预计每年为中国客户生产大约50万辆汽车。

特斯拉方面还强调,在上海建厂不会影响美国的制造业务。

7月10日,上海市政府和特斯拉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协议,特斯拉公司将在临港地区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

此外,上海市政府和特斯拉公司将聚焦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交流,上海市政府将积极支持特斯拉公司在上海设立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子公司和电动车研发创新中心,推动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全球化发展进程,助推上海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合作共赢

杉杉股份30亿定增成功,偏光片+锂电材料双赛道加码

在汽车领域卷土重来,富士康已迈出激进的一步。

在10月中旬的企业科技日上,富士康一口气对外公布了多个野心勃勃的电动车计划,并提出了5年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如果说,年初与菲亚特克莱斯勒(以下简称FCA)成立合资公司仅仅是观望阶段的“小打小闹”,那当下的富士康已走过厉兵秣马的酝酿阶段,棋局里即将落下的每一颗棋子,都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

“将台湾的电动汽车产业推向世界。”

这句看似打鸡血的口号,正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在发布会现场立下的flag。2019年,他接任一把手后就开启了内部改革,将富士康的转型升级为“3+3”战略,即积极切入电动汽车、健康医疗与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抢滩人工智能、5G和半导体三大新兴技术。此次发布的电动车愿景,正契合最新布局。

按照刘扬伟的说法,富士康未来不会生产整车,也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但是在2025年到2027年间,他们要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提供零部件或服务。

此举决心很大,野心也不小。据悉,围绕着电动车领域的生产链条,富士康已经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就合作进行谈判,按照一把手刘扬伟自己的估算,2027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00万辆,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300万辆新车将被深深打上Foxconn的烙印。

“造车梦”,从郭台铭到刘扬伟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代组装商,也是苹果产品的主要组装商。大多数人对该公司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深陷舆论漩涡的“血汗工厂”,而掌门人的形象,也依旧停留在创始人郭台铭阶段,但实际上,如今的富士康已被刘扬伟接棒,且正在试图打造出比“苹果组装厂”更加多元的身份。

最近几年,该公司频频试水汽车领域,并试图在电动车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占据核心地位。囿于笔墨,我们对富士康早期联姻北汽探索汽车租赁、收购安泰电业试图蚕食汽车电子市场等“旧事”暂且按下不提;而业界曾经频传富士康与吉利、裕隆等汽车制造商接触,商讨合作造车的可能性,但却被一再否认的诸多“传闻”,在此也略过不再赘述。

最早,从造车新势力的襁褓期开始追溯。

2015年,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联合打造“和谐富腾”,以3:3:4的比例共同出资10亿元人民币。按照彼时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富士康负责电动车的设计与生产制造,和谐汽车负责汽车项目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搭建,而腾讯则负责车联网系统和技术平台供应商,因三方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新闻一时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造车新势力们尚在孵化酝酿的阶段,和谐富腾成立伊始,就吸引了包括原英菲尼迪总经理戴雷、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前CEO付强、以及主导过宝马i8项目的集团副总裁毕福康的加入。随后,和谐富腾投资孵化了两个主要汽车项目,分别是主攻高端电动车的FMC?(全称Future?Mobility?Corporation)和主打经济型电动车的爱车(浙江爱车互联网智能电动车公司)。

然而行至中途,富士康反悔了。

时间回拨到2016年,付强的爱驰亿维悄然成立。爱驰亿维与“爱车”的资本关系尚未被业界彻底梳理清楚,该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就在上饶正式签约,虽然项目背后的投资方有和谐富腾,但签约仪式的活动现场却没有富士康的代表出席。有消息称,富士康已知难而退,决定与造车项目分道扬镳,不再参与爱车和FMC的后续投资。

后面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有人评价富士康是悬崖勒马,提前嗅到造车的风险,回归代工老本行才是明智之举;但也有人批评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卸磨杀驴,扔下烂摊子,又让陷入债务危机的和谐福腾屋漏偏逢连夜雨,回想昔日“铁三角”的豪言壮语,难免扼腕叹息。

尽管如此,对于电动车这块巨大的蛋糕,富士康心不死。在和谐福腾已近乎销声匿迹的2018年,富士康旗下的鸿海精密又通过子公司注入3亿元人民币,参与了小鹏汽车的B轮融资。只是一年以后,小鹏汽车海外结构重组,经多方协商讨论并由会计师审核,决定由关联方IDG接收富士康股权以配合小鹏重组,根据官方的说法,富士康退出小鹏股权是为了避免影响后者重组的时间表和确定性。

再次回归公众视野,已是2020年

今年1月,日本媒体首先爆出FCA计划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两家企业将联合在中国研发和生产纯电动汽车,未来不排除外销出口的可能性。后来,FCA在中国地区的官方微信平台也证实了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并表示合资企业将在中国开发和制造新一代的纯电动汽车,并涉足车联网业务。

虽然此次合作的具体投资金额尚未确定,但富士康方面将持有合资企业50%的股份,FCA则持有其余剩下的股份。刘扬伟彼时曾则向彭博社等外媒透露,该公司将在新的合资公司里承担设计、零部件和供应链管理的角色,按照他个人的预测,从长远来看,汽车业务将占集团总销售额的10%。

与FCA官宣“联姻”的一个月后,富士康又表示将与台湾裕隆汽车成立合资企业,并与裕隆旗下的另一家子公司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富士康可能会为这合资企业提供零部件组装服务。

要做“电动车界的安卓”

把镜头拉回当下,富士康打算怎么玩?

在近日的“鸿海科技日”上,富士康正式对外发布了纯电动底盘平台MIH,作为计划中的开放式平台,MIH粗线条勾勒了富士康对电底盘以及汽车软硬件未来形态的大致轮廓。按照富士康披露的信息,他们必须尽快建立开放平台,为汽车制造商生产包括电池和汽车互联网服务在内的关键电动汽车零部件。

一言以蔽之,成为电气化时代的安卓。

富士康的现任技术负责人魏国章曾为苹果开发了多款核心软件,他在科技日现场介绍MIH新平台时表示,新项目具有“软件定义”、“软硬分层”与“开放生态”三大特色,能助力阶段电气化时代中短期的发展痛点。未来,将通过“软件定义”持续为汽车更新升级,在“软硬分层”的构架下,开发周期被缩短,效率得以提高,开放平台又降低了进入门坎,让更多伙伴可加入电动车产业的开发和创新探索。

根据现场PPT和外媒的公开信息,新的底盘平台能兼顾横跨B级车到E级车,支持前驱、后驱和四驱车型,配备的电池包电量暂时被划分为93kWh、100kWh和116kWh三个级别。前驱电机与后驱电机也能通过灵活的搭配,提供不同的动力输出。

但是,这似乎不能喂饱富士康的野心。

他们已把目光聚焦到电池板块。刘扬伟对外介绍,富士康还计划在2024年前推出一种商业化固态电池,这有可能取代当下电动汽车领域常用的锂离子电池。

从锂电池技术的发展路径来看,锂电池能够实现的能量密度已经逐渐接近了极限,而固态电池可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且能突破当下锂电池的重量与成本瓶颈,更好地解决安全隐患,有望将锂电池的发展带进一个新的时代。

东瀛日本算是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起步较早,最早入局的丰田在2008年就与固态电池创企伊利卡(Ilika)展开了合作,而在2019年,他们又宣布与松下合作研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虽已推出固态电池原型产品,但真正走向市场化商业应用预计要到2025年左右。除了技术维度的不算完善,固态电池当下的高成本也是一大难题。

据丰田方面给出的数据,固态电池原型产品在充电速度上相较于现有锂电池具有明显优势,电量从0到100%仅需15分钟。而在电池寿命方面,丰田汽车计划其生产的固态电池在使用30年后仍保持90%以上的性能。

刘扬伟曾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富士康正在努力在中国和美国建立供应链,以实现其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多元化。

就在上个月,该公司与与国巨集团(Yageo?Group)正式结成了“战略联盟”,国巨将分享多年来在电动汽车零部件方面积累的经验,以及在5G技术和半导体封装方面的优势,助力富士康羽翼未丰的电动汽车业务。

转型承压,狠话易变笑话?

门口的野蛮人们,在进军汽车行业之前,总是会喊出最亮的狠话。从乐视造车,欲将生态一统天下,到宝能等地产商动辄“几百亿造车、几万亿产值”,以及各大新势力构建起千万辆级电动车产能。然而狠话落地不成,便是最响的笑话。

富士康自投资和谐富腾开始,到小鹏股权退出,已经是上一轮笑话的深度参与者,显然它还不肯放弃这个回合抛出狠话的机会。

究其本质,鸿海/富士康造车的难点,在另一面便是催生其染指汽车产业野心的根源。原来放出狠话的动力,和沦为笑话的诱因,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转型压力来临,富士康无法固守原有阵地,必须朝着汽车产业拓展;而既有的痼疾和欠缺的汽车制造根基,又增大了失败的风险。

截至目前,鸿海约有一半的销售额来自美国的苹果公司,但是其智能手机制造部门的利润率已在近年遭遇继续萎缩。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富士康依靠苹果的代加工业务在销售额方面一度超越华为,但利润表现却普遍偏低。

特别是2016年以后,由于智能手机竞争日趋激烈,各品牌之间的价格战也越来越激化,利润贡献更是持续逆风。在2018年,该公司全年合并纯利润为1290亿台币,同比减少7%,成长模式和盈利业务的转型迫在眉睫,到了2019财年,富士康净利润下滑11%,跌到1153亿台币,连续3年下滑。

及至2019年,鸿海创始人郭台铭辞去董事长一职,刘扬伟履新,上任后即在同年11月的集团总结会议上提出“减少销售毛利率不到10%的业务”等建议,直言要努力减少对代工制造业的依赖,表明了该公司上层从郭台铭时代的重规模向未来重利润的经营转换的决心。

实际上,鸿海系旗下的台湾面板子公司群创光电就已在电视市场日渐收缩的大环境下,率先在业务上向汽车板块转移。富士康此前也曾多次试图面向电动汽车业务进行变革,但这些尝试并不算成功,据悉,以2020年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为契机,该公司将在电动车业务板块启动更多集团层面的资源。

2019年,鸿海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销售额接近95亿新台币,该公司希望到2025年,汽车和其他新业务能帮助毛利率提高到10%,并设定了五年后销售额达到1万亿新台币的目标。

台湾北极星研究院(Polaris?Research?Institute)院长梁国元表示,富士康的智能手机业务利润率不高,所以一直希望能入局附加值更高的事情,电动汽车是一个理性的候选。

然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0%电动车市场谈何容易?谈何容易?谈何容易?

要做汽车中的谷歌安卓,实际上这样的企业大有人在,并且多数实力极为强大,都是在各自领域中的领跑者和巨头。

在系统供应商层面,不但有百度、谷歌和苹果这种老牌汽车系统供应商,还有风头最健的华为鸿蒙,正挟5G优势半路杀出。而三电层面,宁德时代/LG的电池实力远胜于富士康旗下的锂电科技(1%的宁德时代股权并不能让富士康左右竞争态势)。IGBT方面,海外的英飞凌、博世和国内的中车、斯达都已经构筑起技术壁垒。电控领域有联电等领跑。更不用说还有比亚迪这家既有电动车整车业务又有最完整供应链的全能选手,从电池电机电控到IGBT一应俱全。

二是中美纷争影响苹果,而苹果影响富士康。当美国政府极力打压华为,一方面是利益诉求使得这个霸权国家竭力阻拦中国2025技术升级战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苹果为首的美国公司在创新方面露出疲态,以及害怕输给中国后起之秀的胆怯。那么,来自中国对美国的反制,以及一直以来在科技层面的赶超,势必从中长期对苹果业绩产生冲击,那么很大程度依附于苹果而生的富士康,又将谈何远大理想?

最后,无论是10%市场,还是30万辆销量,都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2019年,全球电动车总销量230万辆,超过30万辆销量和10%份额的品牌仅有特斯拉一家,36.78万辆领衔所有车企。而亚军比亚迪为22.95万辆,略低于10%份额,排在三四位的北汽上汽分别为16万辆和13.77万辆。

随着电动车越发从政策市走向正常的市场,以往暴涨速度不再,2030年全球销量可能比原先给出的居高数字为低。如果富士康要达成那个目标,则必须实现垄断特斯拉级别的技术供应,或者至少拿下北汽加上汽。只是,如今新能源供应商和整车制造商一样,在不断涌现更多强者,使得富士康的野望愈发显得虚无缥缈。

回看富士康昔日在汽车领域立下的“投名状”,后来要么以失败告终,要么蜻蜓点水并无实质性突破,或是在“合纵连横”的整合之路上雷声大雨点小。

当狠话越凶狠,则最后破碎的笑话越好笑。富士康的远大目标诚然不必原教旨主义式的嘲弄,但门口野蛮人们大多已经遭遇行业规律的挞伐,那么富士康如今又能作出怎样的深耕稳行举措,以免狠话沦为笑话?

文/北岸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2年新年第一天,杉杉股份(600884.sh)宣布完成30.53亿元的定增计划,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置换杉杉股份前期的收购款,即对苏州杉金增资,以取得苏州杉金70%股权,并通过苏州杉金间接购买LG化学旗下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70%的权益。

 此次定增的实施,将大幅提升杉杉股份全球LCD偏光片市场的技术和规模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在全球偏光片行业的领先地位。

偏光片业业绩强势起飞

 自2021年2月1日完成本次收购的中国大陆相关资产交割后,该偏光片业务就纳入了上市公司合并报表。2021年前三季度,偏光片业务分别实现营收75.3亿和归母净利润8.9亿,分别占公司的48%和32%,业绩贡献突出,大有顶起半边天的态势。

 偏光片是生产LCD面板的关键部件,LCD面板广泛应用于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稳步提升,特别是大尺寸TV的需求,预计2021年全年将同比增长23%,未来几年仍将维持约16%的年复合增长率。

 2016年至今,全球面板产业链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大陆市场的LCD面板产能及份额得以快速提升,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

 相比LCD面板产能的快速提升,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偏光片本土化供应却依然存在较大缺口,根据IHS的数据,2022年中国大陆偏光片产能缺口将达到1.17亿平方米。

 面对如此蓝海市场,公司此时出手收购偏光片业务的时机也算刚刚好。公司收购的LG化学偏光片业务从2013年起已成为行业龙头,2020年占据约25%的全球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从不同的显示应用领域来看,2020年,LG化学在大尺寸TFT-LCD用偏光片、LCD TV用偏光片、Monitor用偏光片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4.1%、25%和24%,均排名全球第一,其中65寸(含)以上占比更是高达40%以上,是真正的全球化头部企业。

 偏光片业务目前拥有8条前端生产线,产能约1.3亿平方米,其中5条为2米以上的超宽幅生产线,是全球超宽幅领域的市场领导者,也是业内首家使用超宽幅生产线的公司,其中2600毫米超宽幅生产线是全球最大的。上半年公司又陆续启动了张家港、绵阳等地的新项目,满产后将增加年产能900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整体产能。

 此外,2003年,LG化学率先在南京投资了后加工产线,目前拥有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后加工基地12个,后加工生产实力雄厚。

 后端生产线包括行业领先的RTS(卷材至片材)生产线与RTP(卷材至面板)生产线,可为下游LCD面板制造商提供整套可用于其后端生产的RTP生产线,且多数工厂选址于客户工厂附近,可快速满足客户换型等需求的同时控制运输及包装成本。

 目前,偏光片业务客户包括全球领先的LCD制造商京东方、LG显示、华星光电、夏普及群创光电等,其中与LG显示、京东方、夏普的合作时间分别长达20年、15年和13年。

 可见,公司收购的偏光片业务是一块优质资产,而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且产能缺口明显的情况下,公司依旧稳居全球第一,优势明显。

  锂电材料忙扩产

 公司自1999年开始产业化负极材料,2003年涉足正极材料,2005年涉足电解液,深耕锂电20余年,行业龙头地位稳固,综合产能行业领先,是锂电材料大满贯赢家。

 截至2021年半年报,公司拥有正极材料产能6万吨,负极材料产能12万吨,电解液产能4万吨。客户包括ATL、LGES、CATL、比亚迪、力神、蜂巢能源、孚能 科技 、国轩高科、亿纬锂能、SDI等全球主流的电芯企业。

 受益于下游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持续景气,以及公司锂电材料项目持续投产,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也实现业绩大爆发,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72.3亿和8.4亿,分别同比增长58%和465%。

  (一)负极:全球龙头

 杉杉负极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其消费类电池负极材料引领行业技术标准,动力类产品以极具性价比的优势畅销海内外市场,在ATL、CATL等核心客户中的份额不断扩大。

 公司自主开发的高能量密度低膨胀技术、快充包覆技术、硅负极前驱体合成技术均处于行业前列,2019年以来,杉杉负极技术跻身国家队,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负极材料未来十年也将维持爆发性增长,公司也超前布局产能建设。目前,公司拥有负极材料产能12万吨,随着2021年年底包头一体化二期项目投产,公司负极产能将达到18万吨。

 2022年1月4日,公司眉山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无论在投资强度、产能规模还是工艺技术上,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也使公司跨步成为全球负极材料龙头企业。

 负极材料生产的关键在于原材料的供应安全以及主要工艺环节石墨化加工的成本。

 公司与中石油锦州石化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针状焦、石油焦、煅后焦等原材料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锦州石化在针状焦领域是行业领军者,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将为杉杉股份未来3至5年的战略规划提供原料保障。

 石墨化加工方面,公司采取内部扩产、参股等形式扩充石墨化产能,目前石墨化配套比例较高。原材料供应和石墨化加工的成本得以保障,叠加产品结构优化和规模效应显现,公司负极材料毛利率不断提高,从2018年的24.4%提升至2020年的27.7%。

(二)正极:强强联合

 正极材料方面,公司在高电压高容量3C消费电子产品类钴酸锂正极材料技术上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在三元材料尤其是高镍动力型三元正极材料方面也已经构建了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目前公司拥有正极材料产能6万吨,预计2022年大长沙基地二期投产后,产能将达到9万吨。

 2021年8月31日,公司正极业务公司杉杉能源完成与德国巴斯夫的整合,巴斯夫是全球著名的化工龙头,也是全球首家在三大洲均有三元正极材料工厂的公司,拥有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的三元专利授权。

 本次合资合作,有助于杉杉能源在全球新能源发展浪潮下,借由巴斯夫所拥有的全球领先车企合作资源、全球化产业布局、核心专利技术授权、国际品牌影响力等优势,快速融入并抢占全球市场,提升其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交易完成后,公司对杉杉能源的持股比例将由原来的68.6438%降至49%,不再并入合并报表,但公司会委派部分董事和高管参与其日常经营管理,并通过以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利润分配等方式对公司利润做出贡献。

  (三)电解液:成本下降,盈利提升

 电解液的核心是六氟磷酸锂,2021年上半年公司2000吨六氟磷酸锂产线已达产,在六氟磷酸锂价格大涨及公司自备部分六氟磷酸锂产能的情况下,业绩同比大幅提升,2021年前三季度电解液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2.24亿。

 公司还计划新建2000吨六氟磷酸锂产能,建成投产后,公司的六氟磷酸锂产能将达到4000吨,保障公司电解液原材料的供应安全的同时可以降低公司电解液的原材料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景气发展,同时布局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杉杉股份也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业绩实现大爆发。

 通过收购LG优质偏光片资产,公司完成“锂电材料+偏光片”两大板块布局,新征程已然开启。

主编:罗再芳

校审:万里

总值班:丁香乐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