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下下

核心提示如东县[1]位于北纬32°12′~32°36′东经120°42′~121°22′。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通市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南部与南通市通州区为邻,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东面和北面濒临黄海。县境西起袁庄镇曹家庄西端,东止如东

如东县[1]位于北纬32°12′~32°36′东经120°42′~121°22′。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通市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南部与南通市通州区为邻,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东面和北面濒临黄海。县境西起袁庄镇曹家庄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南河,北止栟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全境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不包括海域),其中陆地面积为1702平方公里,水面面积为170平方公里。2006年,全县耕地面积为10.44万公顷。如东县素有黄金海岸之称,境内海岸线全长106公里,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全县海域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县境之内地势平坦,属典型的平原地区。地面高程(以废黄河为基地)一般在3.5米~4.5米之间,中部沿如泰运河一线则在5米左右。

全县辖15个镇,3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个居民委员会,218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872平方公里。

全县有31个少数民族,人口3646人,分布在15个镇,其中侗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总数36.5%。少数民族有侗族1694人、苗族1310人、土家族100人、水族74人、布依族73人、白族63人、壮族60人、回族48人、彝族44人、瑶族42人、朝鲜族22人、蒙古族21人、满族20人、藏族9人、仡佬族9人、傣族7人、维吾尔族6人、黎族6人、仫佬族6人、畲族4人、达尔族4人、高山族3人、土族3人、僳僳族2人、鄂伦春族2人、哈尼族1人、毛南族1人、普米族1人、鄂温克族1人、京族1人、独龙族1人,其它未识别民族8人。根据《南通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全县常住人口在2010年底达99.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325人,其中出生人口5701人,死亡人口6863人,人口出生率 5.39‰,人口死亡率8.01‰,人口自然增长率-2.01‰。

如东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季风明显,温和湿润。境内地势平衍,林木繁茂,土地肥沃,田园葱茏。全县有农用地14.33万公顷,建设用地3.13万公顷,水域面积1.70万公顷。境内水资源丰富,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量5亿立方米,年引长江水5.9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分布面广,水量丰富,水质上乘。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棉花为主,兼有油料、蔬菜、瓜果等。如东曾3度突破皮棉总产百万担大关,在全省独领风骚,享誉全国,受到国务院表彰。如东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先进县,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先进县。如东近海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文蛤和条斑紫菜生产和出口基地。2007年,如东县被评为全国海鲜之乡。近海内有各种浅水贝类50余种,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年出口60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此外还有“西施舌”、竹蛏、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角螺等。常见鱼类则有百种以上,而以黄鱼、鲳鱼、马鲛鱼、鳓鱼、鲻鱼、鮸鱼、刀鱼、板鱼、箭头、河豚等最为知名。虾蟹类出名的则有红虾、白虾、对虾、金钩虾以及梭子蟹、大青蟹、关公蟹等。被誉为“软黄金”的鳗鱼苗以及以海产为原料深加工的紫菜、烤鳗、虾米、文蛤干(粉)、“醉八鲜”等则更是风靡海内外。在如东绵长的海岸线上,大汛海潮直抵岸脚,海水水质在2.7~3.8波美度之间,一立方米海水可产盐27.5公斤。全县1.6万亩盐田,年产高品质原盐3万吨 。20世纪80年代,开辟“海上迪斯科”(滩涂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滩涂放风筝)两个特色旅游项目。15万~20万吨级的洋口港,是江苏境内优良的深水港资源。如东是驰名中外的狼山鸡故乡,狼山鸡被列为世界八大名鸡之首,曾参与育成不少国际知名鸡种奥品顿、澳洲黑等。1872年,被引入英国,为国际标准鸡种,世界家禽业的宝贵基因,入选世界优良鸡种标准图谱。在野生动物中,有黄鼠狼、狗獾、水獭。20世纪60年代,黄鼠狼皮出口名列全国第二。可入药的枸杞子、龟板、蟾酥、地龙等野生生物有200多种,如东大米名闻遐迩,还有优质蚕茧、蔬菜、家禽等。

全县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6项(其中国家24项,省69项,市53项),立项74项(其中国家13项,省28项,市33项),争取上级无偿拨款496万元,科技专项贷款1.32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2.56亿元,同比增长69.3%。新培植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星火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个,国家级火炬计划3项,国家星火计划3项,省级火炬计划7项,省级星火计划5项,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奖15项,培植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40家,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37个,组织星火培训2146人次。863科技成果项目和国家重点星火计划项目落户如东实现零的突破,启动建设科技创业园新园。被列入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域,全县申请专利476件,授权专利116件。全县企业开发新产品248个。

当前的就业形势?

是的 ,如东县位于北纬32°12′~32°36′东经120°42′~121°22′。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通市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南部与南通市通州区为邻,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东面和北面濒临黄海。县境西起袁庄镇曹家庄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南河,北止栟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全境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不包括海域),其中陆地面积为1702平方公里,水面面积为170平方公里。2006年,全县耕地面积为10.44万公顷。如东县素有黄金海岸之称,境内海岸线全长106公里,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全县海域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县境之内地势平坦,属典型的平原地区。地面高程(以废黄河为基地)一般在3.5米~4.5米之间,中部沿如泰运河一线则在5米左右。

全县辖15个镇,3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个居民委员会,218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872平方公里。

全县有31个少数民族,人口3646人,分布在15个镇,其中侗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总数36.5%。少数民族有侗族1694人、苗族1310人、土家族100人、水族74人、布依族73人、白族63人、壮族60人、回族48人、彝族44人、瑶族42人、朝鲜族22人、蒙古族21人、满族20人、藏族9人、仡佬族9人、傣族7人、维吾尔族6人、黎族6人、仫佬族6人、畲族4人、达尔族4人、高山族3人、土族3人、僳僳族2人、鄂伦春族2人、哈尼族1人、毛南族1人、普米族1人、鄂温克族1人、京族1人、独龙族1人,其它未识别民族8人。根据《南通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全县常住人口在2010年底达99.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325人,其中出生人口5701人,死亡人口6863人,人口出生率 5.39‰,人口死亡率8.01‰,人口自然增长率-2.01‰。

如东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季风明显,温和湿润。境内地势平衍,林木繁茂,土地肥沃,田园葱茏。全县有农用地14.33万公顷,建设用地3.13万公顷,水域面积1.70万公顷。境内水资源丰富,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量5亿立方米,年引长江水5.9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分布面广,水量丰富,水质上乘。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棉花为主,兼有油料、蔬菜、瓜果等。如东曾3度突破皮棉总产百万担大关,在全省独领风骚,享誉全国,受到国务院表彰。如东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先进县,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先进县。如东近海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文蛤和条斑紫菜生产和出口基地。2007年,如东县被评为全国海鲜之乡。近海内有各种浅水贝类50余种,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年出口60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此外还有“西施舌”、竹蛏、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角螺等。常见鱼类则有百种以上,而以黄鱼、鲳鱼、马鲛鱼、鳓鱼、鲻鱼、鮸鱼、刀鱼、板鱼、箭头、河豚等最为知名。虾蟹类出名的则有红虾、白虾、对虾、金钩虾以及梭子蟹、大青蟹、关公蟹等。被誉为“软黄金”的鳗鱼苗以及以海产为原料深加工的紫菜、烤鳗、虾米、文蛤干(粉)、“醉八鲜”等则更是风靡海内外。在如东绵长的海岸线上,大汛海潮直抵岸脚,海水水质在2.7~3.8波美度之间,一立方米海水可产盐27.5公斤。全县1.6万亩盐田,年产高品质原盐3万吨 。20世纪80年代,开辟“海上迪斯科”(滩涂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滩涂放风筝)两个特色旅游项目。15万~20万吨级的洋口港,是江苏境内优良的深水港资源。如东是驰名中外的狼山鸡故乡,狼山鸡被列为世界八大名鸡之首,曾参与育成不少国际知名鸡种奥品顿、澳洲黑等。1872年,被引入英国,为国际标准鸡种,世界家禽业的宝贵基因,入选世界优良鸡种标准图谱。在野生动物中,有黄鼠狼、狗獾、水獭。20世纪60年代,黄鼠狼皮出口名列全国第二。可入药的枸杞子、龟板、蟾酥、地龙等野生生物有200多种,如东大米名闻遐迩,还有优质蚕茧、蔬菜、家禽等。

全县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6项(其中国家24项,省69项,市53项),立项74项(其中国家13项,省28项,市33项),争取上级无偿拨款496万元,科技专项贷款1.32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2.56亿元,同比增长69.3%。新培植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星火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个,国家级火炬计划3项,国家星火计划3项,省级火炬计划7项,省级星火计划5项,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奖15项,培植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40家,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37个,组织星火培训2146人次。863科技成果项目和国家重点星火计划项目落户如东实现零的突破,启动建设科技创业园新园。被列入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域,全县申请专利476件,授权专利116件。全县企业开发新产品248个。

金蛤岛如东地方旅游以海洋风光和海鲜美食为特色。“海上迪斯科”和“空中交响曲”是当地颇负盛名的特色旅游项目。由洋口港开发带动的滨海风景观光带也越发成熟,沿海主要旅游休闲景点有:国清寺、东升国际高尔夫球场、海印寺、风力发电场、金蛤岛、黄海大桥、太阳岛等。

如东当地政府为推进县域形象,提出“东方深水大港”、“绿色能源之都”、“黄海旅游胜地”三张名片。

国清寺

国清寺国清寺在如东县城掘港镇开发区的东南部。据史料记载,如东的佛教源于东汉。掘港国清寺与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的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同宗同法系,均属于天台宗。浙江的国清寺为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佛教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顗(yǐ)(亦名智者)所建,智顗法系的第十祖、天台山修禅寺座主行满大师在唐元和年间(公元806 - 820年)来到如东,历时十四年按照天台山国清寺的建筑风格创建了掘港国清寺。

掘港国清寺在五代、宋、元年间,屡遭兵燹之损,直至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僧绍崟(yín)、可良募化重建,并立碑为记。后经清、民国两代多次重修增建,古寺已具规模,别具一格。1960年7月,掘港国清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底,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全部拆除(注:藏经楼已在解放战争中被拆除),就这样,千年古刹荡然无存。

九十年代初,掘港国清寺异地重建,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题寺名。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历史

◇公元838年(唐开成三年)七月,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师(注:日本最澄法师弟子,最澄法师曾入唐师从行满大师,后回国创建日本天台宗)随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藤原常嗣来到中国,求法巡礼,在如东沿海搁浅,曾在如东一带辗转,途经掘港,拜谒国清寺,瞻礼道场,参拜祖师,在寺中住歇半月有余。回国后,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中多处提及掘港及国清寺。

◇公元1645年(清世祖顺治二年),如皋(当时如东属如皋)的民众反抗清朝的剃发令,陈君悦等人发动起义与清兵作战,后被镇压。

◇公元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到如皋(东)何家灶,建立淮南盐管地区第一支海上地方武装:盐民自卫队。1941年4月,新四军在何家灶创建海上武装部队:苏中军区海防大队。1942年11月,建立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长陶勇兼,团部设在何家灶。1943年11月苏中海防团在何家灶发展壮大为苏中海防纵队,司令员陶勇兼。1945年10月海防纵队组建为华中海防纵队, 浙东海防大队北撤苏北后及苏北盐阜海防大队先后归华中海防纵队领导。是为共和国海军之发源。

方言

如东大部分地区属于淮语区如泰片,在历史上属泰州管辖,后被人为划入南通,南部兵房等地属于北吴语区。在语言上又分东路区和西路区,东路区保留了更多的明代古音,是重要的语言活化石区域。近年来,随着如东经济发展,淮语音色也在不断消褪。

艺术

跳马夫绘画:如东民间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苏州传入,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一个分支。风格朴拙靓丽,极具地方特色,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舞蹈:“跳马夫”原是流传于如东一带的祭神舞,所祭之神为“都天王爷”。据传,“都天王爷”是唐肃宗对其守将张巡的追封谥号。明清之时,倭寇海匪经常骚扰沿海,当地人们寄情于张,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灾降福,于是将供奉逐渐演化为“烧马夫香”,由此传习数百年。

2010年江苏省如东县的“跳马夫”,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1。

民谣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受其影响全国及我市就业形势严峻。但在国家和我市出台的系列刺激措施作用下,4月份以来就业需求稳中有升,全年就业形势呈现先抑后扬态势。2010年,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和我市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有利于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但考虑到劳动力需求形势仍不乐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等问题,明年全市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总体好于今年。一、2009年北京市就业形势总体特点(一)本轮金融危机以来出台的就业促进政策综述去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为应对危机,国家及时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逐一公布。同时,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中,公布20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举措。在国内外失业率普遍上升就业压力增大背景下,我市密集出台了“六个一”、“新六条”以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十五条”等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为企业“降压减负”,采取放假怠工、缩短工时、减薪等方式减轻减员压力,提高岗位补贴、社保补贴,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加强就业培训服务,提高职业技能。提供研究助理、村官、社区岗位等就业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将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民转移就业。(二)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在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的作用下,伴随经济形势的逐步复苏,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1、就业总体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今年以来,在国家和北京市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措施作用下,北京市经济于今年年初触底反弹并逐步复苏,各季增长率分别为6.1%、9.4%、12.8%,预计全年增长接近10%。经济形势趋缓必然会对就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各季度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环比增长由2008年二季度的2%逐季回落到今年一季度的-1.5%,二季度开始小幅反弹,三季度增长达到1.2%。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自5月份以来持续下降,到9月底达到1.77%,是2006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预计全年控制在1.82%以内,低于年初2.5%的控制目标。2、各行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经历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格局的演变过程,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继续延续这种态势,1-9月,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分别为0.95︰25.4︰73.65和2.4︰22.12︰75.48。但从产业内部看,各行业增加值增长与就业增长呈现不同特征。金融、科技研发、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增加值增长的同时,对就业的需求也在增加;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服务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在没有增加就业的情况下实现了增加值增长;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行业实现增加值为负或为零,但就业人员保持增长。进一步分析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度,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的负向偏离明显,交通运输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正向偏离明显。与2008年底相比,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等行业偏离度的下降更为明显,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行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就业的贡献在明显减少。行业自身特征、外部环境变化及各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决定了不同的偏离方向及程度。3、区县就业增减分布不均衡。近年来,按照建设四类功能区的要求,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各区县就业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以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来衡量,今年1-9月,总部要素集聚特征明显、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区县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以及经济增长恢复较快、人口管理较好的区县如顺义区,其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市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而产业转型地区如房山、门头沟及转移就业压力较大的生态涵养区,登记失业率高于全市水平。从各区县自身登记失业率的变化来看,同比下降的区县有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顺义、丰台、通州、门头沟、平谷、密云,同比提高的区县有房山、怀柔、延庆。4、国有和集体经济就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就业明显上升。今年,我市国有和集体经济就业有所下降,而非公有经济就业明显上升。1-9月,我市国有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总数分别为184万人、14.7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减少3.7万人、2553人,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为37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近4.2万人。表明今年我市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对非公有经济作用比较明显。二、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一)劳动力需求形势仍不容乐观伴随劳动力供给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形势不容乐观。以全市各行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来衡量,2009年前两个季度行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呈明显普遍下降态势,第三季度各行业普遍下降态势虽然得到有效扼制,但部分行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仍延续大幅下降态势。其中,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分别为94.9、98.9、92.9、114.6,同比分别下降了27.2、1.4、25.1、35.9个百分点,说明劳动力需求增长乏力的现实仍未有明显改变。(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延续一贯的正偏离态势,表明它的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较大。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由2004年之前的正值开始呈现负偏离态势,并且绝对值呈逐步增大趋势,反映出自2004年以来北京市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正逐渐增强。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2000年以来持续为负,但绝对值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北京市在发展高端服务业、提高附加值和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创造的就业机会明显减少,而对于吸纳就业较多的低端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三)产业布局调整导致居住人口与就业人口空间布局呈现明显差异近年来,伴随北京市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城市居住人口与就业人口的空间布局呈现明显差异。一方面,居住人口有向郊区转移的趋势,并且居住人口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在缓慢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第三产业向核心区和拓展区的高度集聚,大量非本区居住的就业人口快速涌入,造成城区就业密度迅速上升。这种居住地与工作地分离的现实,不可避免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增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难度等。(四)体制落后及相关政策缺失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北京市自2003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保持在20万左右,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诸多,如经济周期波动、就业观念有待改变等,但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体制可能是其根本原因。无论是招生人数、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等都缺乏长远规划,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另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着政策体系不完备、创业环境亟待完善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五)就业培训“重量轻质”,影响培训效果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不断加强就业培训服务,如推出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国家“阳光工程”以及面向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等。但是,各项就业培训服务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此类培训服务依旧“重量轻质”,订单式、高端技能式和长期辅导式的培训比较缺乏。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提供相应的培训,以增强就业培训的实用性和层次性。三、2010年北京市就业形势判断基于对2010年我市就业所面临的环境分析,综合判断,2010年北京市就业形势总体会好于今年,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全国及北京市经济保持稳定回升态势,为就业形势好转创造了良好环境当前,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作为滞后指标的就业数据也呈现出向好的态势,据IMF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有望实现3.1%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国内情况看,预计明年我国经济重心逐步由保增长向稳增长、调结构方向转移,继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基调,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产业结构,推进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逐步稳定政府投资规模,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能力,推动经济由政策性推动向内生性增长的转变。从我市情况看,根据我市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产业发展和需求支撑的分析,2010年我市经济整体将处于复苏期的中期,预计2010年北京市经济增长保持在10%左右。(二)全国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尽管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但影响我国就业增长的掣肘不少,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据预测,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劳动力供给约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需缺口达1000万左右。二是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初级劳动力过剩和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并存。三是大量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因其自身技能素质不适应岗位需求,导致再就业以及转移就业目标难以实现。四是本轮金融危机对经济的滞后影响仍将持续,我国外需环境改善仍有待时日,部分行业企业经营难度较大,对劳动力需求增长乏力。(三)首都就业形势仍面临总量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局面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全市劳动力供给规模仍将持续扩大,这主要源于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国际人才和海外留学生的吸引、高校毕业生规模继续扩大、城市化推进中外来人口、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增大等因素。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近几年,北京市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弹性,特别是在一系列保民生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作用明显,但有效需求增速明显落后于供给增速。今年以来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很多行业特别是对吸纳就业贡献大的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不佳;而明年,在全国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资金成本提高,水价、电价等生产成本提高将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也必然会影响到就业需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北京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发展高端产业所需要的高端研发、商务、金融人才以及技能工人明显缺乏,部分企业、社区“有岗无人”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在当前自主创业环境不甚完善的情况下,劳动报酬缺乏吸引力,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以及创业配套政策等未达适龄劳动力期望水平,很多人选择自愿失业,这既增加了未来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四、政策建议(一)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中国经济企稳向好,我市经济步入持续上升通道,种种迹象表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已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将是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总部经济,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群。促进第二产业升级以提升其就业吸纳能力,鼓励第三产业中新兴行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继续挖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空间,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加快多中心的产业布局,实现居住人口与就业人口的良性发展。(二)加强政策创新,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进一步加大创业专家指导队伍与创业项目资源库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力度,设立大学生创业资助标准,对大学生创业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实现大学生就业渠道多元化。(三)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导作用。通过扩大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增强对中小企业生产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岗位、新招用大学毕业生及农村劳动力等给予资金奖励,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导作用。(四)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强化公共服务促进就业与缓解失业的作用,建立服务大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三大重点群体的就业长效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能力;二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主要包括加强基层服务力量,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创新服务手段等,以满足城乡劳动力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