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岐,商周时期古地名,今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之地。岐山是周王朝发祥之地,有周公庙、凤雏遗址,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并出土大量周朝文物,以青铜器最为著名。
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中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扩展资料
朝歌,是中国商朝国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于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殷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扩大殷都至于沫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
在商纣王时代,中国首都朝歌非常繁华,历史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武王伐纣,纣王于牧野兵败后,兵撤鹿台而亡。武王克商后,兵抵朝歌,迁九鼎于朝歌。纣都朝歌除史书记载外,还可以证诸淇县古城垣。
-西岐(陕西省宝鸡市古地名)
-朝歌 (河南古城,中国商朝首都)
封神榜中的朝歌,西岐分别在现在的哪儿
祁山位于县城东的阊江之畔,海拨237米,为县城诸山的最高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其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其下游数里原有崖石对峙,流急滩险,曰“阊门”。祁门于唐永泰2年(766年)建县,县名就是取祁山和阊门首尾二字,合而名之。
关于祁山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曰“飘舒若旗”。康熙《祁门县志》中说祁山“石壁崚嶒,飘舒如旗状”,站在阊江路上远眺祁山,只见南面的主峰高耸,犹如旗首,山势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风中飘动的旌旗。一曰“祁者,大也”,清代祁门人倪望重在《祁门县志补》中写道:“祁,大也,盛貌”。祁山体势雄伟挺拔,在县城周围的群山之中,更显其高大之势,此说也有一番道理。
祁山自古就是祁城人郊游揽胜的绝好去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山之南麓有栖真岩。康熙《祁门县志》载:“栖真岩在祁山,宋野仙孙元明栖此修炼”。传说宋时野仙孙元明绍兴中(1140年左右)来洞元观,居栖真岩,孙野仙盛夏不挥扇,严寒浴于溪,为人书偈,祸福无不验。绍熙2年(1191)4月,无疾而化,留偈曰:“佯狂八十六年,识得玄中又玄,今朝摆手归去,笑彻蓬壶洞天”。栖真岩风景很美,古人有诗赞曰:“千层水墨林峦晓,一片丹青草树秋”。
栖真岩下有洞元观,原为梅列侯宅,唐大历中改建而成。洞元观内有楼、阁、殿、堂等建筑,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后改为东岳庙。明正德年间(1506—1521)庙毁,又改建为祭祀朱熹的场所。这里背山面水,幽雅清静,祁门一些知名文人常来此游览。叶元杰有诗咏栖真岩:“孙仙何处未归来,石壁题诗已半苔,惟有岩花常作主,春风依旧几支开。”
“青萝线天”为古代著名的“梅城十二景”之一,是青萝岩和一线天的合称,位于祁山东麓青萝坞。此处有岩似青萝,生南北向,岩下滴水,风吹作响。岩下有一石室,高5丈,阔20丈,中可容百人,旁有涌泉,人称乳泉,甘甜可口。青萝岩松苍柏翠,绿荫蔽日,岩罅石缝间清泉甘冽,水声潺潺,古刹掩映于绿树之中,钟声悠扬,景色清幽至极,曾给来此论学赋诗的许多诗人学士无数灵感。距青萝岩不远,峭壁峥嵘,巨岩摩天,此处两道悬崖构成了一条夹壁,仅可容单人通过,鬼斧神工,游人置身其中,仰首窥视,可见一线苍天,故有“一线天”之称。邑人吴云山诗云:“巨石撑突疑无根,奋怒欲落惊我魂。”巨石凌空,仿佛随时都有坠落之势,惊心动魄。一线天中阴影朦胧,使人“仰看不知当日午,侧景焉能辨晦明。徘徊薄暮惝忘归,山外无数云烟隔”。
祁山也由此留下了许多名家墨迹及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在山东北面的半山腰上,一方为“佛”字,无款识,为篆书阳刻,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明快,直径达15米左右。其左边有一方为“山中灵囗”,最后一字和款识由于岩体剥落,已辨认不清。右边与之对应的是一方打磨好的题额,不知何故没有刻字。在“佛”字右上方约百米处还有一方“最上一乘”的石刻,题款为“夕沙”。石刻前原有平台,据传,为“青萝寺”的高僧修炼参禅处,至今仍能见到当年遗留下来的痕迹。
祁门旧志上记载着祁山的另一佳境,名珠溪曲坞。据考,此景在祁山东麓,出青萝岩,沿公路东行约百米处进朱家坞,即珠溪。珠溪寺建于唐光化年间(898--900),宋明两代又数次修葺,清代毁于兵火。古时,文人墨客常到这里踏青寻幽访古。清顺治年间祁门训导何雍有梅城十二景诗,“珠溪曲坞”诗云:“阒然十里隔尘嚣,指点招提问野樵;石裂屏开栖二凤,溪回珠合过三桥;争夸峻壁巫山近,漫道香林上笠遥;花落水流别有异,那闻山外马蹄骄”。同治《祁门县志》载,宋绍定6年(1233),知县徐拱辰曾在珠溪寺宴请邑中诸文人学士,方岳曾作诗一首《次韵徐宰集珠溪》:“瀑煮春风生意长,梅花吹雪入诗香;夜寒记得僧房梦,修竹半窗云一床。”以其一贯清新自然的风格,写出了珠溪清丽幽雅的景色。珠溪寺后因历经兵乱而倾废,珠溪曲坞之景也无昔日之盛。
祁山西麓阊江中,有一巨石,形如靴,号靴石。《太平寰宇记》载:“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圆丈余,坠于溪中。”此石自祁山坠落水中,成一深潭,潭水翠绿,深不见底,称靴石潭,靴石潭之下不过数丈,又有一潭,名相公潭,亦有石头出露水面,人们俗称为“大石头”和“小石头”。县人吴云岫咏相公潭诗:“十里青萝山下路,野花红过相公潭”。时至今日,这两潭仍水深而清,每逢夏季,人们喜欢来此凭石跃水,恰似天然浴场。
1、朝歌,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淇县。商朝武乙、帝乙 、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改称朝歌。周灭商后,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
2、《朝歌》,小说,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作者沐童。
故事发生在4000年前东方最繁华的都城——朝歌。殷商的末代帝王纣君临天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首情诗亵渎了至高无上的女神——女娲,在女神的震怒下,一场席卷整个天下的圣战拉开帷幕。一位倾国倾城的神秘女子苏妲己,怀着她对阴谋与爱情的矛盾,翩然走进了人类帝王的生命……
《朝歌》以殷商的都城为舞台,以颠覆性的笔触重新诠释了这场中国神话中最叵测的历史。作者沐童赋予诸位人神以崭新的诠释和深度的人性剖析,将说教意味的神话重新阐释成了一首关于人性光明与阴暗的史诗。
3、朝歌镇,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镇。淇县朝歌镇古称沫邑,商末易名朝歌,曾为殷纣都城和卫国国都,地处淇县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淇县县委、县政府办公机构所在地。全镇总面积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76亩。辖16个行政村,总人口 18000人,5381户,一个居民委员会。全镇辖区共人口52616人。京广铁路、107国道、淇浚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土地肥沃,水利、光照条件充足。名胜古迹有:殷纣王摘心台、纣王宫、荆柯冢、卫国故城、唐代陈婆造心经浮图、明末清初扯谈碑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子孙,春种秋收,夏网冬猎,“砍砍伐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即有驰名中外的牧野古战场,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痒,华夏第一皇家园林——淇园,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淇河水养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子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纵横家 军事家、教育大师鬼谷子,义士荆轲,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高风亮节的甄济等。
西岐
一、西岐(Xīqí)
商周时期古地名,今陕西省岐山县。
岐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是炎帝生息之地,部分史学家考证也为黄帝诞生之地。
岐山是周王朝发祥之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有周公庙、凤雏遗址,并出土大量周朝文物,以青铜器最为著名。
关于岐山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凤鸣岐山。指的是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在附近的山上栖息,现在的这山就叫“凤凰山”,由于凤凰曾在山上鸣叫,所以现在的镇就叫“凤鸣镇”。《国语·周语上》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岐山上鸣叫的记载。而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也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也是讲凤鸣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颇重凤鸟纹。
二、西岐(Xīqí)
在潮阳市区西南15公里。属成田镇。人口103万。侨居泰国和香港华侨约1万人,是著名侨乡之一。明永乐二十四年(公元1424年)黄姓迁此建村。因处竹林叉口,故初名黄竹岐,后因村址在成田西面,改称西岐。聚落呈块状,房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10587公顷,主种水稻,兼种柑桔等水果。有塑料织品、五金、服装等厂。有小学,1977年华侨曾捐资建校。盛传统艺术英歌舞。有公路通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