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景点
潼关古城、岳渎景区、杨震廉博物馆、佛头山风景区、佛头山风景区。
1、潼关古城: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初期,废弃位于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汉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
2、岳渎景区:是陕西省潼关县的生态景观公园,位于县城关镇管南村北的塬畔上,距县城仅3公里。岳乃名山,渎为圣水。“五岳四渎”,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和长江、黄河、淮水、济水。黄河出晋陕峡谷,跃鲤鱼龙门,直奔西岳华山和潼关,形成了中华大地上惟一的“岳渎相望”的奇致大观和绝美的仙境。
3、杨震廉博物馆:位于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占地83亩,距潼关古城6公里,潼关县城16公里。分为祠前区、祠院区、墓园区和绿化区。于2011年9月26日正式开园迎客。
4、佛头山风景区:位于潼关县安乐乡境内,是以秦岭支脉佛头山为主体的山岳型风光及宗教文化风景区。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主峰海拔1806米,因酷似佛首,故称佛头山。自古即有“关南名胜”、“西岳第二奇山”之称,为古今著名避暑游览胜地。
5、佛头山风景区:位于潼关县安乐乡境内,是以秦岭支脉佛头山为主体的山岳型风光及宗教文化风景区。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主峰海拔1806米,因酷似佛首,故称佛头山。
潼关港口抽黄中心待遇
待遇好。
经查询人民政府官网得知,公司缴纳五险,入职一年后缴纳一金,有年终奖,学历在本科以上,单双休,节假日福利多。
秦东镇,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秦东镇境内有杨震廉政博物馆、潼关古城等名胜古迹。
潼关能哪个镇有钱
秦东镇,秦东镇归潼关县管辖,由原港口和秦东两镇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68.74平方千米,总人口也只有2万多人,从面积和人口来看,秦东镇不算是一个大镇。但是秦东镇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大,原因在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旅游业发达,从位置上看:秦东镇地处潼关县城北10公里,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历来是兵家重镇;从旅游业看:镇区建在潼关古城遗址上,所以拥有潼关古城、民国铁路遗址、明潼关城遗址、潼关黄河风景区等多处景点,每年来的游客,为秦东镇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潼关有什么旅游景点
十二连城,黄河铁路大桥,太峪水库,马趵泉,佛头崖,仰韶文化遗址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潼关的简介
潼关肉夹馍始于秦王李世民战时时代,在驻兵潼关秦王寨时发现潼关当地民间食品肉夹馍,因其制作工艺简单且便于携带且不受制作条件限制被列入军事战略食品。曾风靡一时被大面积的秦兵所采用。
后被当时服役制作肉夹馍的士兵传承下来延续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的过程中经过传承人不断的优化完善流传至1977年,当年陈文学先生拜师学艺继承了潼关肉夹馍的制作工艺,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当地食客对潼关肉夹馍的食味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变化陈文学先生经过不断的努力对潼关肉夹馍优化改良形成独特的风格得到了一致认可和好评,后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陈文学也因次被纳入潼关县县志人物。
傅说的争议
马家沟行政村位于西社镇最北端,地处吕梁山脉天然林保护区,下辖七个自然村,分别为:后涧头、核桃园、马家沟、马趵泉、中土地、庄头、陈家山。七村自南向北沿晋家峪峡谷依山而建,共有人口874人,户数248户,居民组九个,耕地面积457亩,国土面积38.36平方公里。
马家沟村历史文化悠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有李世民之马一蹄趵得泉水之传说,“马趵泉”自然村因此而得名;近有抗日英雄陈捷娣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内应外合,巧夺稷山城,昔日的抗日民主政府现在已成为稷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马家沟1000多米的青山翠野中更有我国特有野生植物矮牡丹,中药材五味子......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村两委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党建方面,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好班子队伍,经济方面,以特色养殖为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土鸡、蛋鸡养殖、生猪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马家沟村与高渠村、沙沟村、白坡村、西社村、清水庄村、范家庄村、三界庄村、张家庄村、刘家庄村、刘堡村、李老庄村、东庄村、中社村、杨家庄村相邻。
2019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马家沟村榜上有名。
2020年8月26日,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马家沟村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村。
马家沟村附近有李老庄玉帝庙、稷山稷王庙、丁庄李家大院、稷山大佛寺、稷山三义庙等旅游景点,有稷山板枣、稷山麻花、稷山螺钿、晋南酿菜、稷山酿茄子等特产。
与傅说有关的古迹皆在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平路县志》多有记载, 其中亦不乏民间传闻,然此类传闻或自古有之,故兹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大臣村
现名太臣村,位于山西省平陆新县城北十余里,传为傅说出生之地,傅说为武丁大臣,也是历史上的名臣之一,故其村名“大臣”。《平陆县志》卷八《人物》云“旧《志》说商贤里人。”
傅岩
传为傅说筑城之处,在今平陆县圣人涧村。《平陆县志》卷之二《山川》:“傅岩在县东二十五里圣人涧上,两山之峡,曲岸廻峦,即说版筑处。有祠。” 又卷十一《古迹》:“傅说版筑处,在县东二十五里傅岩,今名圣人涧,有祠。苍岩翠崿,曲岸同峦,洵异境也。” 唐代吕温有《傅岩铭》,见《平陆县县志》卷十二《艺文》。
圣人窟
在傅岩旁一洞窟,传为傅说隐居之处,称为“傅说隐室”,以傅说为圣人,故俗称称“圣人窟”。《水经注·河水四》:“(沙涧水)东南经傅岩,历傅说隐室前,俗名之为‘圣人窟’。孔安国《传》‘傅说隐于虞虢之间’,即此处也。” 是民间“圣人窟”之说至少在北魏时已经有了。
傅说冢
一称“商相傅说墓”。传傅说死后,葬于平陆县中条山麓马趵泉下,即今部官乡柴庄沟村。《平陆县志》卷之二《山川》:“马跑泉在县东北三十里傅说冢下。冢倚崇岗,东西两山环拱,廻巘列屏。” 又卷十一《古迹》云:“商相傅说墓,在县北中条山之南,马跑泉左,两山环拱,廻巘若屏。”
马跑泉
或称“马趵泉”、“马刨泉”,在傅说墓旁。《平陆县志》卷之二《山川》:“马跑泉在县东北三十里傅说冢下……,泉殊清莹。相传形求至此,马跑得之。合下石穴二泉,至傅岩为圣人涧。”“形求至此,马跑得之”大概可以理解为武丁的使者在这里根据图画找到了傅说,傅说去殷商的时候骑马跑过此地,踏出泉水,故曰“马跑泉”。民间又有传说是傅说年老回乡帮乡里抵御旱灾寻找水源,与妻骑白马至此,马踏出一泉,傅说和妻子以拐杖和发簪划地,又得二泉,故泉水三源并发,合流成溪,清洌澄澈,隆冬水暖,为圣人涧水的源头。
圣人涧
傅岩旁的一条溪水,《平路县志》卷之二《山川》:“圣人涧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发源马跑泉,下复有二泉合流,嵌石潆洄,远傅岩南入于河。《孔传》所谓‘涧水坏道’即此。”其旁有村亦名“圣人涧”。
圣人秸
或称“圣人麦秸”。圣人涧村西北北路壕西之断崖间长期露一层麦秸,无论春夏秋冬四季,均保持不腐之黄褐色;外露麦秸表层时或脱落,而里层复现出洁白之色,落下者亦洁白无霉变。如是年深日久不变,当地人以为神异。村中故老相传,云是圣人傅说在此版筑时遗留下来的麦秸(古代版筑时要在泥土中加入麻刀或麦秸以防止墙体开裂),因此被称为“圣人秸”。一说因“秸”、“涧”音近,故“圣人涧”为“圣人秸”的谐音。然“圣人涧”之称见诸载籍,且此地确有涧水,而“圣人秸”之说仅为民间口传,言“涧”为“秸”之谐音恐非是。
傅岩祠
又称“傅相祠”,俗称“圣人庙”。《平陆县志》卷之三《坛庙》记载,傅岩祠在圣人涧,唐大历年间县尉李同所建,唐代地理书《括地志》称为“傅说祠”,元、明时期增建,清康熙四十八年县令王匡国重修。自元至清,该祠先后五次被毁,又五次重建,祠内有主殿、配殿、碑台、戏楼、砖塔等建筑。祠旁有金代碑刻“傅岩”二字,以及明清时期的“傅说故里”、“殷中兴贤相傅公版筑处”等碑刻。古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傅说诞辰日,都要在此举行官祭大典,四月初一至初十有庙会,香火不绝,商贾云集。祠在抗战至文革期间屡遭毁坏,几成废墟,于1995年重建。除此之外,平陆县还有两处傅相祠:一处傅相祠建在平陆老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黄河三门峡库区淹没)东郊令狐三村傅岩书院内,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八年。一处傅相祠又称傅公庙,建在圣人涧源头、马趵泉傅公墓前。此二祠已经在抗战期间被毁。
傅岩霁雪
“平陆八景”之一。傅岩之处原古木参天,岩嶂屏影,涧水环抱,与傅相祠古建筑掩映成趣,景色优美,尤其冬季雪后景致殊绝,称为“傅岩霁雪”。